<2021年諾貝爾獎得主對世界的貢獻>  (6-1 序言與和平獎篇)

照片:網路截取。

 

2021年10月31日/官大煊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佛列德•諾貝爾(Alfred Nobel,1833~1896)的遺囑,在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隨著1960年以後,經濟學家的見解對國家及世界財經的影響力日增,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設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普遍接受為諾貝爾獎的第六個獎項。

 

每一個諾貝爾獎項所頒贈的獎金,原來是瑞典克朗幣900萬元(約108萬美元),2020年調高到1000萬元(約120萬美元)。如果得獎者不只一人,則採取均分的方式。諾貝爾獎的獎金固然不小,但對得獎者來說,是得到一個國際普遍接受的最高榮譽,這份殊榮比獎金來得重要多了。

 

也因此,有些學術領域雖然沒有設立諾貝爾獎,例如數學界頒給年輕數學家的最高榮譽「菲爾兹獎」(Fields Medal)及不限年齡的「阿爾貝獎」(Abel Prize),就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可見「諾貝爾獎」這個字眼,加在任何其他榮譽的上面,就是該領域最高等級的肯定。

 

諾貝爾獎的評選,超越國家、種族與膚色的界限,得獎者多半實至名歸。但是在和平獎一項上,卻是爭議最多的,尤其是頒發給政治人物。1991年和平獎頒給了緬甸的翁山蘇姬,她是緬甸國父翁山將軍的女兒,一直對抗著緬甸的軍政府,得到和平獎的時候,她其實已經被政府軟禁。翁山蘇姬一直被視為是國際人權的精神領袖,但是在2016年起她與軍方合作,取得重要的政治權力時,軍方對境內屬於穆斯林的羅興亞人(Rohingya people) 進行「種族清洗」,她卻選擇沉默,受到國際社會的嚴重批評,要求收回她的諾貝爾獎的聲浪不絕於耳。

 

2010年和平獎頒給中國的人權運動人士劉曉波,表彰他以和平的方式在中國推動人權的進展,但是這個和平獎卻惹怒了北京當局。劉曉波在得獎前已被監禁,但他沒有翁山蘇姬幸運,無法活著領獎,他一直被監禁著。2017年確認他得到了肝癌,保外就醫沒幾天後,他就過世了。和平獎頒給了劉曉波,反而使得他沒有出獄的機會,幸或不幸,實在很難說。

 

一般來說,諾貝爾獎是頒給個人,但是就推動世界和平來說,很多時候一個組織長期所進行的努力,也是應該被肯定的。1904年和平獎頒給位於比利時的國際法研究所,表彰它以一個非官方機構 (NGO),努力制定國際法的一般性原則,使得全球的事務運作,能有一個規則可依循,這是和平獎首次頒給組織。後來的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組織或國際廢除核武運動織也陸續得獎。和平獎頒給組織,通常爭議比較小。頒給個人,就算一開始沒爭議,後來卻很難說。因為政治領袖是促進世界和平的重要推手,獲得和平獎的機會就很高,但後來常常因為該領袖的道德高度迫於情勢而改變時,廣泛的爭議就會出現,翁山蘇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19年和平獎頒給衣索匹亞總統阿里 (Abiy Ahmed Ali),在2020年底他卻捲入了發動內戰的爭議。但是頒給個人時,我們可以看到此人強大意志的展現,比較容易感動世人。追求和平,常常是要對抗當權者所造成的不公不義,一個人挺身對抗,很容易喪失性命,但也可能被他或她的大無畏精神而感動,一樣願意挺身而出。這是和平獎在多數時間,還是頒給個人的原因。

 

2021年10月8日諾貝爾和平獎揭曉,今年頒發給兩個新聞記者,分別是菲律賓新聞網站Rappler的執行長瑞薩(Maria Ressa)與俄羅斯獨立報「新報」(Novaya Gazeta)的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得獎的理由是兩人「致力保護新聞自由,這是民主和長遠和平的先決條件」。這次兩位記者在自己國家面臨威權統治下獲獎,是諾貝爾和平獎隔了87年再度頒發給媒體工作者,有其重大的時代意義,卻也惹惱了菲律賓與俄羅斯的當權者。

 

瑞薩(Maria Ressa)原來一直就是新聞工作者,2013年在她50歲時,創辦新聞網站《Rappler》。 2016年杜特蒂 (Rodrigo Duterte) 在當選總統之後,為了掃毒而在菲律賓全境經由警力大肆搜捕,甚至允許警察直接在現場擊斃毒販,這中間造成很多人被視為毒販而冤死,國際人權組織大肆批評杜特蒂的掃毒政策,但是民意調查顯示總統的掃毒行動還是得到高度的支持,於是杜特蒂繼續授權警察大力掃毒。瑞薩因為公開批評總統違反人權而遭到多次逮捕。

 

菲律賓有一億的人口,國內貧富懸殊,販毒情形也很嚴重。杜特蒂用嚴厲手段掃毒,民眾看到的是一個英雄總統的形象,很容易就支持警察未審就直接槍殺毒販。但是如果警察的素質參差不齊,挾怨報復某人,只要扣上對方是毒販,此人很可能就蒙冤而死,而司法卻沒機會還他清白。於是就算有數百人冤死,也是零星地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散在一億的人口之間,家屬的悲傷就這樣被淡化掉了。如果有人出面反對,惹惱了品德不好的警察,或許你也可能成為人間蒸發的對象。

 

瑞薩很幸運,她一直還活著。菲律賓政府為了要找理由關掉她新聞網站,指控她逃漏稅是最好的手段,幸好最後都無效。菲律賓是一個民主的國家,但是民主不是國民幸福的最終保障,如果民主沒有良好的法治配合,反而容易成為獨裁者的溫床,或是官員蠻幹的舞台,一樣可以造成許多人的冤屈無處聲張。如果菲律賓可以因為瑞薩的得獎,在違反人權的施政上收斂,強化法治的部分,減少無辜的冤魂,那麼這座和平獎的功效就更大了。一般相信,和平獎頒給瑞薩,會讓菲律賓想要修理瑞薩的暗黑力量收斂,她會比劉曉波幸運,活著領到和平獎。

 

俄羅斯的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遇到的挑戰可能比瑞薩更為凶險,因為他挑戰的對象是執政超過20年的總統普丁 (Vladímir Pútin)。俄羅斯有民主的選舉制度,可是會威脅到普丁地位的候選人,很容易被下毒或人間蒸發。普丁是國際間公認的獨裁者,但是他可以一直透過民主選舉制度來當選,這就是民主制度最大的弔詭之處。一個會誕生獨裁者的民主社會,肯定是法治不彰。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普丁或是前面提到的杜特蒂,許多人民視他們兩位為英雄,代表他們的確有政績,做出一些讓人民感到驕傲的事。可是對權力的執著,會讓一位領袖走向腐敗,更何況是執政超過20年的普丁,能掀開的腐敗之事絕對是不勝枚舉,而這正是穆拉托夫在新聞崗位上一直在努力揭發的。普丁恨他入骨,卻沒辦法除掉他,表示穆拉托夫一定有些本事。

 

當穆拉托夫得到和平獎時,大家開始注意到他在1993年創立他的新聞事業「新報」(Novaya Gazeta)的時候,部分資金來自蘇聯最後一任總書記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戈巴契夫將自己在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一部分獎金,投資了穆拉托夫的新事業,這或許是普丁不敢對穆拉托夫下手的原因。但是「新報」的記者卻在十年內死了六個,不是被毒死、槍殺,就是被綁架遇害。可惜,諾貝爾獎規定,只頒發給活著的人。

 

這次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兩位記者,給世人最大的啟示就是「沒有真相,就沒有和平。」新聞記者挖掘真相,才能讓國家走向真正的和平。而就算你不是新聞記者,努力去追求事件的真相,也是為了讓一件不公平、不正義的事情得到和平的解決。其實,人人都可以效法瑞薩與穆拉托夫的勇氣。因為當真相一直被埋沒時,冤屈與憤怒就一直像顆不定時炸彈,遲早會爆炸的。聰明的執政者,應該一直去拆除社會的未爆彈,而不是一直製造民怨。否則,縱使在選舉中贏得了政權,也是在傷害這個國家。或許,這正是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給當權者的忠告。

 

 

source: 
Global People Daily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