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就餐區”惹議,凸顯中國逐利教育下的“唯分數”思維

20241220

 

中國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所中學設置“學霸就餐區”,引發無視學生平等權利的討論。分析人士表示,“分層用餐”背離了傳統孔夫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也背離了現代人講求的“平權”觀念。中國教育在逐利的思維下,一切“唯分數”是論,學生從小就被灌輸階級意識以及與同儕鬥爭,如此培養出的中國共產主義接班人已經不是精緻利己的問題,而是會造成傷害他人的情況大量出現。

四川成都石室成飛中學在12月16日被網友爆料設置“學霸就餐區”,引發熱議,相關話題沖上熱搜。

網上圖片顯示,在食堂一部分的桌子上擺有“學霸就餐區”的標誌,另一圖片顯示“學霸就餐區”的餐食和餐盤也跟其他學生所用的餐食有區別。

不少人質疑,學校此舉是區別對待學生,讓學生從小就被灌輸階級意識。有網友說:“學生考試成績好差,並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更何況即使學生中有成績差異,也不能據此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說白了,還是領導的‘政績觀’在作祟,卷起的是領導的政績,糟蹋的是學生的自尊心,哪裡還把學生權利的平等放在眼裡?”

也有人說:“一流的學校,沒有一流的領導,沒有正確引導孩子人生觀,培養的雖是學霸,說不定除了學習就沒有情商。當今社會要培養健全的人生觀。”還有人反問:“校長去教育局開會,還分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坐嗎?”

 

校方致歉

隨著網路討論聲浪愈來愈大,12月17日,石室成飛中學出面說明,表示對“學霸餐”造成的不良影響深感愧疚。

校方坦言,為了激勵12月考試表現優秀、進步明顯的高中學生,因而在16日中午設立了“學霸就餐區”,給予一頓餐點獎勵,但學生日常用餐並未分區。

校方還說,此事反映出學校在落實素質教育工作中還有差距,對激勵學生的方式思慮不周全,對由此帶來的不良影響認識不足,目前已整改取消。

旅美時評人魯難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自改革開放後,拜金主義變得非常流行,教育、醫療也跟著產業化,變成是一種“逐利”的性質。由於“逐利”思維的教育前題已經錯了,所以師生越是“努力爭取”,越是跟真正教育育人的宗旨和目標偏離越遠。

 

背離傳統與現代思維

他還表示,中國其實從至聖先師孔子開始的教育理念就是主張“有教無類”,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並且在這種教育底下,受教育者的的心智人格和工作技能等各方面都能獲得均衡、健全的發展。

“那麼顯然成都的這所學校,他這種做法跟有教無類的這種教育思想、傳統的教育思想,肯定是相違背的,那麼連用餐都開始有類了,何況你的教育呢?何況你的教育目的呢?那所以他這種做法在社會上會引起很多的非議。”魯難說。

他表示,另外一方面,“學霸就餐區”也背離了現代人注重的“平權”觀念,即使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裡也明確寫道,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受教育者要能夠在德智體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所以不論從傳統還是現代觀點來看,都是相違背的。

 

標籤化與階級化

臺灣臺北一所中學老師盧惠娟從第一線的教育工作現場對美國之音表示,設置“學霸就餐區”會造成學生階級分化,“等於是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用分數來標籤化”,也無疑是教導孩子學習目標單一,也就是“唯成績”是論,學生只要成績好就好,其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所謂的全人教育都不是重點。

但實際上,“你面對現在的困難,面對未來的困難,你能夠有解決這些困難的知識、能力、態度,這個很重要,我剛才提的這些都不是學霸用餐區跟分數能夠學習到的。”盧惠娟說。

她觀察,階級意識也容易讓學霸生產生菁英的驕傲,不懂得謙卑,不懂得助人,也不懂可以從他人身上學習到什麼。當他們在成長路上接觸到更多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人,哪一天發現自己不再是菁英了,挫敗感會更大,更鑽牛角尖。而那些坐不進去學霸區的學生,也可能因為總不如人的心理而變得自暴自棄。

 

唯分數是論

盧惠娟認為,會產生“學霸就餐區”想法的學校領導階層,其實是受到中國科舉制度延續下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影響所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此前,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新京報》12月17日發表社評指出,在破除“唯分數”評價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時,還有學校反其道而行之,明目張膽地設立“學霸就餐區”,就是按考試成績把學生分三六九等,進行區別對待,可見“唯分數”教育評價思維確實頑固。社評還說,這種做法不僅刺激學生的應試競爭,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而且也不尊重成績差的學生的人格,不利於激勵每個學生成長成才。

中國一名“雙非”(指非一流大學)大學的李姓教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學校之所以一切會向成績看齊,是因為在中國想要突破社會階層只有一條途徑,就是上好的大學,才能扭轉出身,有好前途,所以中國有一句話說“不能輸在起跑點上”,以至於中國從幼稚園起就非常競爭,小孩子的讀書壓力非常大。

但諷刺的是,這些孩子一路從幼稚園努力學英文、學數學,進到好的初中、高中,並很努力地考到大學之後,等到四年大學畢業,所有應該交的學費、補習費都交完了,所有付出的辛勞也都付完了之後,才發現畢業及失業,擺在眼前的是他們根本找不到工作。

中國11月統計,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為16.1%,雖然連續三個月下降,不過跟全國5%的失業率相比,依然偏高。

 

成績好不代表情商高

李老師表示,除此之外,在“唯分數”是論的競爭環境下,很多人考上了大學,但在待人處事以及尊重包容等方面,一概不知,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就像有“現代方仲永”之稱的“神童”魏永康,他在13歲就跳級上大學,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絕對是一位“學霸”,但到進入中科院後才發現無法自理生活,最後被學校勸退。魏永康一直到高中時都還是媽媽餵飯吃。

李老師強調,教育最不應該的就是給學生灌輸等級觀念,這樣培養出來的學霸也必然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懂得對學校和老師感恩,只會認為這是他們應得的,因為學校也需要他們去換取榮譽和利益。

不過,旅美時評人魯難表示:“這個概念恐怕已經成了過去式,現在已經不僅僅是極端利己的問題,而是要怎麼樣傷害他人的現象大量出現。”

 

傷害事件恐變多

他說,如果留心觀察,可以看到一些中國校園霸淩的視頻,不斷在抖音和其他視頻平臺上出現,那些霸淩者已經不是像精緻的利己者那般,只要管好自己就好、不去管他人的事,而是要去侵害別人,並且是用非常殘酷、殘暴的手段在對待自己的同學、同胞。那些霸淩者絲毫不懂得去尊重別人,在他們眼裡,受欺淩的人根本就不是一個人,沒有一個平等的人格。從這方面來講,這些人的道德已經完全崩塌,所以中國教育已經不可能再培養出所謂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是到了不侵害到他人就不能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地步。

不過,網上也有一些贊同“學霸用餐區”的聲音,包括:“既然是在學校,學生就是應該以成績分高下”、“就像銷售一樣,銷售冠軍的獎勵得就拿得多。”也有人說:“這些孩子能坐到學霸就餐區,靠的是自身的實力,為什麼不可以呢?其他同學想坐自己也可以爭取呀,這不是很公平的嗎?”

但這些說法也馬上遭到另一派人質疑:“為什麼都在叫好?學霸註定是少數,少數人特權你們覺得很正常嗎?”或者:“可怕的不是學校這麼做,而是評論區竟然有很多人支持學校這麼做。顯見很多人幾乎都沒有平等的教育理念,就認為學霸就該被照顧,學渣就該被歧視,就算不幸輪到自己,也認為是合理的。”

《瀟湘晨報》引用一名律師的分析說,儘管學霸就餐區或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獎勵方式欠妥。學校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應當在學校物質環境等方面平等待人,注重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臺北國中老師盧惠娟補充道,在給學生獎勵時,她的做法是會在公開場合口頭讚揚,給予精神嘉許取代物質獎勵。如果有學生因為學業表現,或是其他做人做事、或者如何突破困境等方面有好的表現,她會請學生分享他們從失敗到成功的經驗,或是個人的學習策略;甚至有些學生實在太優秀了,她會請問學生能否將心得寫下來,或者錄成影片或製作簡報,留給學弟學妹看,“讓其他的人可以得到你的好”。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