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
覆蓋全球的美國衛星互聯網系統“星鏈”(Starlink)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讓中國軍界和學界再現焦慮。中國國企將從今年起發射成千上萬顆低軌衛星以打造中國版衛星互聯網“國網”與之抗衡。但專家認為,在火箭發射技術上,中國與美國商業衛星發射巨頭SpaceX的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中國官媒再提“星鏈”“威脅論”
“星鏈”目前通過數千顆近地軌道衛星組成的衛星群為60多個國家提供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這些衛星依靠美國知名科技企業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麾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火箭發射入軌,讓購買“星鏈”入網設備的地面使用者擺脫傳統基礎設施限制,實現自由高速上網。
隨著“星鏈”衛星越來越多、功能不斷提升,SpaceX的發射能力屢破記錄,中國官方對星鏈的技術優勢再次顯露憂慮,甚至抨擊“星鏈”會給太空安全構成威脅。
中國解放軍旗下單位主辦的《中國國防報》1月9日刊登署名文章說,“星鏈”能夠提供覆蓋全球的網路通信、軍事偵察和太空對抗能力。文章指責“星鏈”協助美國軍方“從攻防格局、對抗態勢和力量對比上獲取大國競爭優勢”,幫助美國“實現太空霸權”,破壞太空戰略穩定。
“星鏈”的戰略意義,可突破各種封鎖
“星鏈”的戰略意義在俄烏戰爭到以哈衝突中得以凸顯。俄羅斯2022年2月開始的對烏克蘭襲擊造成烏克蘭電信基礎設施的嚴重破壞,但烏克蘭政府和軍隊以及部分平民依靠“星鏈”設備的支援,維持了高速網路連接。
2022月,伊朗一名女子在被“道德員警”拘捕後去世,引發全國大規模抗議。馬斯克當時決定加強“星鏈”對伊朗的覆蓋,幫助民眾突破伊朗當局的網路封鎖和審查,使用網路社交媒體。
專家說,這些國際事件讓中國意識到“星鏈”在網路自由通訊中發揮的作用,以及打造“中國製造”衛星互聯網的急迫性。
太空政策與地緣政治學者南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從去年通過觀察,得出的結論是,在臺灣衝突升級的情況下,類似“星鏈”的技術一旦介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也就是中國的太空部隊,必須非常認真地應對。”
“星鏈”暫時不入中國
與此同時,為了確保其網路防火牆能夠持續發威,中國也在竭力確保包括“星鏈”在內的外國互聯網技術不會進入中國。
與“星鏈”同為馬斯克名下的電動機車公司特斯拉在中國建有大規模的“超級工廠”,馬斯克與中國高層的關係一直引人關注。馬斯克2022年曾透露,中國政府要求他保證不會把“星鏈”引入中國。
不過,“星鏈”最新推出的直聯手機(Direct to Cell)功能,也引發了中國官方的擔憂。今年1月3日,SpaceX成功發射了21顆“星鏈”衛星,其中包括6顆具備直聯手機功能;地面的智慧手機用戶(4G或以上)無需購買額外設備,即可連入寬頻網路。SpaceX將這類“星鏈”衛星稱為為“太空中的手機信號塔”。
《中國國防報》的文章說,未來這一業務實現大規模應用後,“星鏈”系統將接入大量通信設備,實現全球無縫通信。這一功能是否會對中國用戶開放,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荷蘭萊登大學現代中國研究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學網路政策中心“數位中國”(DigiChina)專案共同創辦人羅吉爾·克裡默斯(Rogier Creemers)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政府)希望阻止任何它無法控制的網路連接。”
中國擬建“國網”,以抗衡“星鏈”
為了與“星鏈”競爭,中國一直打算建立自己的星座計畫。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0年將發展衛星寬頻列入新基礎設施的項目名單,衛星互聯網成為北京試圖推動的一個關鍵技術領域。同年,中國國有企業向國際電信聯盟(ITU)提交了代號為“GW”(“國網”的拼音縮寫)的星座計畫申請,該計畫至少包括12992顆衛星。
據《日經新聞》統計,中國航天部門中的多家國有企業共計畫發射26000顆近地軌道通訊衛星,與美國“星鏈”競爭。其中,中國衛星網路集團(中國星網)將從今年上半年到2019年發射1300顆衛星,目前發射衛星的總計畫數量約為1.3萬顆。衛星發射將使用海南省的文昌航太發射場。
專家們說,在“星鏈”率先在地球近地軌道佈局的情況下,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軌道資源的緊缺。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去年發表的一份分析說,近地軌道智慧容納約6萬顆衛星,由於“星鏈”已規劃部署4.2萬顆,中國國有航太企業所剩空間不多。
早在2023年2月,香港《南華早報》報導說,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航太工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論文建議,鑒於“星鏈”計畫是在地球低軌“跑馬圈地”,搶佔軌道資源和頻率資源,作為回應,中國應該在“星鏈”星座尚未部署的軌道部署中國的巨型星座,在其他軌道高度取得先機和優勢,對星鏈星座形成“壓制”。
中國航空航太技術起步落後美國和前蘇聯20多年,自1990年代才開始真正進入程式。但是,專家們說,通過過去10年的努力,中國現在已經幾乎完成了追趕。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科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Jonathan C. McDonwell)說:“也許在電子設備的精密度和整體品質方面還不太理想,但在太空中實現某些目標的能力方面--北斗系統就是明顯的例子,這是中國的GPS。還有大量的中國間諜衛星,以及中國去年完成的龐大的軌道發射的總數量。”
不過,麥克道爾補充說,雖然在許多方面,中國已經從一個三等太空國家轉變為一等太空大國,但仍略落後於美國。
從商業價值上來說,“國網”和“星鏈”也不同。麥克道爾認為,中國版“星鏈”可能不會吸引太多的西方用戶,但太空政策專家戈斯瓦米則認為,中國很有可能將其未來的衛星互聯網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地區推廣。
但是,她警告說,這可能會對這些國家的國家安全有這巨大的影響。她說:“這意味著中國可以從中獲取情報、監視和偵察通信(的能力)。”
戈斯瓦米表示,一旦這些國家的關鍵基礎設施在網路連接上依賴中國,中國就可以提出政治條件。“中國可以說,如果你使用我們的系統,你就必須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也就是說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她說。
SpaceX發射優勢明顯 中國難超越?
SpaceX目前把握了先發優勢,自2015年開始逐步建立起巨型低軌衛星星座,並實現多國部署,不禁標誌了“星鏈”衛星通信技術的成熟,更仰賴SpaceX強大的低成本發射能力。
“星鏈”專案一共計畫發射42000顆近地軌道衛星。根據麥克道爾的追蹤統計,截至1月15日,SpaceX共發射了5739顆星鏈衛星,目前還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星鏈衛星有5317顆。
在將衛星送入近地軌道的成本方面,SpaceX目前使用的“獵鷹9號”(Falcon 9)和“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的每公斤的發射價格已經分別降到2600美元和1500美元。SpaceX可完全複用的重型運載火箭“星艦”(Starship)一旦測試成熟,這個價格可能跌到每公斤幾百美元的水準。
與此相比,中國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低軌衛星發射報價為5000美元。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去年12月刊文驚呼,中國經常把發射成本低作為自己的一個“亮點”,“現在相比SpaceX已經沒有成本優勢了”。
文章說:“無論是SpaceX的火箭發射載荷以及火箭的發射成本,SpaceX現在都比我們有優勢。” 文章指出,中國目前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的最大的載荷是25噸,而SpaceX的“獵鷹”火箭最大載荷可達63.8噸;SpaceX正在試驗的“星艦”火箭最大載荷可達150噸。
長期觀察SpaceX的天體物理學家麥克道爾對美國之音說,“星鏈”得成功之處在於,以馬斯克為代表的領導層具備冒險精神,但重要的是SpaceX採取垂直整合路線,降低了發射技術成本。
他說:“他們大多數的事項都是靠公司內部,而不是包給好幾家外面的公司,這使他們能夠管控得更好。”
“中國在政府層面和商業初創公司層面都在運載火箭和通信衛星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所以我認為他們正在迎頭趕上,特別是在通信衛星方面。”他說:“但在運載火箭方面還不太清楚。似乎沒有人能接近像星艦這樣的水準。”
太空政策專家戈斯瓦米說:“我認為中國將會悄悄地趕上,而美國可能根本還毫無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