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熱”歸來:華盛頓國家動物園年底前將再次迎來兩隻大熊貓

2024530

 

美國首都華盛頓數月前與大熊貓告別之後,國家動物園週三(5月29日)宣佈,另外兩隻熊貓將抵達華盛頓,預計“熊貓熱”將再度高漲。

動物園週三宣佈,已與中國政府達成新協議,一對成年大熊貓將於今年年底之前從中國抵達華盛頓。史密森尼(Smithsonian)的國家動物園(National Zoo)和生物保護研究所(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表示,這對大熊貓分別是“寶力”和“青寶”。

“我們很高興地宣佈,我們繁育和保護夥伴關係的下一篇章將以歡迎兩隻新熊貓——包括我們心愛的大熊貓家庭的一名後代——來到華盛頓特區開啟,”國家動物園園長布蘭迪·史密斯(Brandie Smith)說。“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充分證明,我們與中國同事的合作產生了無可否認的影響。”

大熊貓在華盛頓、美國乃至全世界都備受珍視。由於中美外交關係持續緊張,加之租借協議到期,美國境內動物園的大熊貓數量不斷減少。華盛頓的三隻大熊貓於去年11月返回中國。

週三,新的大熊貓即將到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國家動物園,多個標牌上寫著“熊貓來了!”,禮品店裡擺滿了以熊貓為主題的商品。

來自德拉瓦州貝爾市的八年級學生索菲亞·瓦萊(Sofia Valle)和同學一起來動物園,希望看到大熊貓,但她不知道動物園目前沒有大熊貓了。她和同學們——都戴著熊貓耳朵頭帶——在大熊貓雕像前合影,並討論著等新熊貓到了以後再來國家動物園。

“它們是我最喜歡的動物,”瓦萊對美聯社(The Associated Press)說。“它們毛茸茸的!它們和我一樣懶。”

“熊貓熱”也意味著動物園周邊地區的生意興隆。在位於主入口對面的耶爾麵包店(Baked By Yael),大熊貓主題的蛋糕和T恤一直暢銷,即使在這些熊科動物離開華盛頓之後,熱度依然不減。

“我們非常非常興奮,”店主耶爾·克裡格曼(Yael Krigman)對美聯社說。“說實話,我們從未灰心。我們知道它們最終會回來的。”

大熊貓抵達後將在隔離區度過數周時間,其間將限制其與人類的接觸,動物園工作人員將努力讓它們適應新環境。

“這意義重大。我等不及了。它發生的太快了,”動物園的大熊貓飼養員之一瑪麗亞·拉裡(Mariel Lally)說。“熊貓是一種如此不可思議的物種。”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3年底的一次訪問中表示,中國將為美國送來新的大熊貓。他稱它們為“中美人民的友誼使者”。

華盛頓的國家動物園還發佈了一段輕鬆愉快的視頻,園長史密斯、史密森學會秘書長朗尼·邦奇三世(Lonnie G. Bunch III)和美國第一夫人吉爾·拜登(Jill Biden)在這段視頻中露面。他們三人聚在一起討論接待未透露姓名的貴賓的禮儀。當吉爾·拜登問到著裝和菜單時,史密斯故作嚴肅地回答說,即將到來的客人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們“偏愛黑白兩色”。

去年11月,大熊貓“添添”、“美香”以及它們的幼崽“小奇跡”返回中國,全美數百萬不同年齡段的美國熊貓愛好者同它們告別。三隻熊貓的離開使得全美只剩下亞特蘭大動物園(Zoo Atlanta)一家還擁有熊貓,但它們仍定於今年晚些時候返回中國。

亞特蘭大動物園管理層本月早些時候表示,他們正在為熊貓父母“倫倫”和“洋洋”以及它們在美國出生的雙胞胎“雅倫”和“喜倫”返回中國做準備。

在亞特蘭的大熊貓離開之前,美國有可能會迎來另一對新熊貓。聖地牙哥動物園(The San Diego Zoo)上個月表示,工作人員最近前往中國看望大熊貓“雲川”和“鑫寶”,這兩隻大熊貓最早可能在今年夏天抵達加州。三藩市也另外宣佈了一項協議,將獲得一對處在繁育年齡的大熊貓。

自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之前——北京向華盛頓的國家動物園送出了一對大熊貓以來,大熊貓一直是中美友誼的象徵。此後,北京將大熊貓租借給其他美國動物園,所得款項將用於熊貓保護項目。

近年來,隨著中美關係開始惡化,一些中國民眾開始要求歸還大熊貓。未經證實的指控充斥著中國社交媒體,稱美國的動物園虐待被稱為中國“國寶”的大熊貓。

國家動物園表示,即將抵達華盛頓的大熊貓是:

  • 寶力:一隻兩歲的雄性大熊貓,於2021年8月4日出生於四川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父親是“安安”,母親是“寶寶”。國家動物園表示,寶力的母親於2013年出生在動物園,他的祖父母“添添”和“美香”從2000年到2023年一直住在動物園。11月離開動物園的是“添添”和“美香”,以及他們的幼崽“小奇跡”。
  • 青寶一隻兩歲的雌性大熊貓,出生於2021年9月12日。

根據聲明,與中國達成的研究和繁育協議將持續到2034年4月,與之前的協定一樣,這份協定規定在動物園出生的任何幼崽都將在四歲時移居中國。國家動物園每年將向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繳納100萬美元的費用,以支援中國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