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0 月 15 日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以紀念糧農組織成立,並在全球範圍內提高對饑餓狀況、糧食安全以及營養膳食的意識,推動國際社會採取行動,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提出的“零饑餓”目標。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健康飲食,實現零饑餓”,呼籲採取跨部門行動,使每個人都能夠獲得負擔得起的健康和可持續飲食,同時也呼籲每個人都開始思考自己如何飲食。 聯合國新聞國際日到來之際專訪了糧農組織駐華代表馬文森(Vincent Martin),請聽張立的報導。
全球肥胖人口更多
聯合國資料顯示,全球約有8.2億饑餓人口,但全球肥胖和超重人口正在不斷增加,甚至超過了饑餓人口。馬文森指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共同導致肥胖率飆升,不僅在發達國家,而且在饑餓和肥胖症並存的低收入國家也是如此。
馬文森:“一些事實十分令人震驚。全球有8.2億人面臨饑餓,6.7億多成人和1.2億5到19歲兒童和年輕人面臨肥胖,4000多萬五歲以下兒童超重。也就是說,全球肥胖和超重人口實際上比饑餓人口更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由於全球化、城市化和收入增加,近幾十年,我們已經顯著地改善了我們的飲食結構和習慣。我們已經從季節性的,以植物性的和富含纖維的菜肴為主的飲食轉變為富含精製澱粉、糖、脂肪、鹽、加工食品、肉類和其他動物源性產品的飲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加上久坐的生活方式,已取代吸煙成為世界範圍內導致殘疾和死亡的危險因素。每年用於治療肥胖引起的健康問題的開支約達2萬億美元。在同一家庭甚至在同一個人的不同生命階段,可能出現不同的營養不良形式,而且可能會傳給下一代。”
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發佈了若干重要的報告,包括今年七月與多家聯合國機構共同發佈的2019年度《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對全球饑餓與肥胖問題同時加劇的趨勢提出警告。糧農組織今年在報告中新引入了“中度糧食不安全”指標,與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有著緊密聯繫,尤其是在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目前全球共有1.3億人屬於中度糧食不安全,這些人並非絕對處於饑餓狀態,更多的是無法定期吃到有營養的健康食品。
中國食品消費新需求
中國國務院14日發表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指出,中國高度重視消除饑餓和貧困問題,貧困人口“不愁吃”的問題已基本解決。中國居民健康營養狀況也明顯改善,居民人均直接消費口糧減少,動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糧食食物消費增加,食物更加多樣,飲食更加健康。但馬文森表示,中國肥胖人口仍居世界之首。
馬文森:“沒有一個地區可以擺脫肥胖這一禍害,然而營養不良和長期饑餓對一些國家來說是一個更大的關切。營養不良、超重和肥胖以及微量營養素缺乏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大營養負擔。比如說中國的超重和肥胖問題,《柳葉刀》雜誌2016年報告稱,中國擁有最多的肥胖人口,包括4300多萬男性和4600多萬女性。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衛生委員會的資料也指出,從1992年到2015年,中國超重率從13%增加到30%,肥胖率從3%增加到12%。”
馬文森指出,中國不斷增加的中產階級也在催生食品消費的新需求,中國政府因此走上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道路,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供給的有效性。
馬文森:“在中國,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從而降低了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城市居民和中產階級人數的增加也帶來了對食品消費的新要求,他們正在尋求更安全、更優質、更健康營養的食品。針對這些問題,中國開始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全面增加主要農產品的供給,並重點關注主要農產品的品質和供給的有效性。在供給側改革的總體框架下,綠色生產和可持續農業做法被確定為指導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
馬文森指出,解決糧食和營養安全問題的根本在於改變糧食生產方式,提高對糧食多樣化生產和營養品質的關注,而不是一味關注產量和經濟利潤。
馬文森:“從農業生產到加工和零售,我們的糧食系統目前的運作方式幾乎沒有空間容納新鮮的當地生產食品,因為穀類等主食作物居優先地位。糧食生產集約化,再加上氣候變化,正在造成生物多樣性的迅速喪失。儘管從古至今已經種植了6000多種食物,但今天僅9種植物就提供了66%的農作物生產,缺乏作物多樣性來提供健康飲食和環境保護。糧農組織呼籲通過基於糧食的營養方案,並相信,營養不良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在於糧食生產方式,比如農業、牲畜和漁業生產,這可以是減少營養不良、加強膳食多樣性,並改善營養狀態的重要因素,以實現更健康和可持續的未來。在‘聯合國2016-2025營養十年’(UN Decade for Nutrition 2016-2025)框架內,糧農組織鼓勵各國採取對營養敏感的糧食生產方式,即減少關注高產和帶來經濟利潤的品種,而更關注糧食多樣化和營養品質,生產足夠的可負擔得起的、營養豐富,在文化上適當和安全的食物,以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這將對我們的健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可持續性產生積極影響,並減少公共衛生保健的開支。”
新任總幹事屈冬玉強調創新辦法和大膽行動
在慶祝“世界糧食日”的同時,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第46屆會議也于本周開幕。8月1日剛剛履新的糧農組織總幹事、來自中國的屈冬玉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全球需要創新合作和行動來逆轉不斷增加的糧食不安全率,並為到2030年消除饑餓的目標取得進展。他強調:“我們必須想出新的辦法,並採取更大膽的行動。” 那麼,新當選的總幹事屈冬玉提出了哪些優先行動領域呢?
馬文森表示:“屈冬玉總幹事尤其呼籲開展緊急行動,實現零饑餓,並著重消除貧困,同時通過創新,包括數位農業,來帶動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在參加上個月的聯大第74屆會議期間,屈冬玉強調,轉變糧食和營養系統對實現2030年議程的一些核心目標至關重要,包括消除極端貧困,解決饑餓和所有形式的營養不良,保護並重建全球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抗擊氣候變化並建設抵禦力。我們必須考慮糧食系統涉及的所有方面,營養、環境、文化和社會方面,因為轉型最終必須有益於人民的健康和福祉。此外,我們還必須注意到,變革性轉型必須以政治意願、投資和包括技術在內的創新為基礎。”
馬文森指出,除了消除饑餓、促進糧食和營養系統轉型這兩大事項,加強合作夥伴關係並發展新的合作機制、關注脆弱地區及其農業發展、知識共用等領域也是屈冬玉總幹事上任後提出的工作重點,尤其是通過“手把手”(hand-in-hand)倡議,並拓展南南合作,以進一步促進各國分享農業發展概念、政策和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