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4 月 28 日
在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中,中國武漢展現了英勇無畏的文化特質。其實,武漢還有一張國際名片,那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計之都”。隨著武漢解封半月,設計將如何幫助武漢重建其城市形象?文化將如何幫助全球城市走出封鎖?聯合國新聞為此與教科文組織負責文化事務的助理總幹事埃內斯托·奧托內(Ernesto Ottone Ramírez)進行了獨家對話。
城市可以一夜解封、通行可以有序恢復、商業也可以逐步走上正軌,但疫情給一座城市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影響卻需要從文化和人們的心靈上加以重建。教科文組織負責文化事務的助理總幹事奧托內表示,他很高興看到有著3500年文明史的武漢逐步恢復其應有的活力。
奧托內:“武漢是中國設計方面參與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我們有著共同的承諾,讓創造力成為可持續發展背後的推動力。武漢一直在這一宣導和努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位於長江流域核心地帶的武漢是17世紀以來萬里茶道上的“東方茶港”,也是結束中國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之地。2017年,武漢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成為設計之都。教科文組織認為,武漢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引擎。例如,聚焦藝術和科技的融合的武漢設計雙年展已頗負盛名。2018年, 武漢規模以上文化創意企業營收達1417.8億元,並規劃到2021年實現設計產業營業收入2200億元,新增從業人員6萬人的目標。此外,武漢在橋樑、高鐵等工程設計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在光通信、地理空間資訊、北斗導航、資料庫、數控系統工程和汽車等領域已在國內取得領先優勢。
奧托內:“教科文組織創意城網路是國際合作和城市交流的強有力的平臺。因此,我們希望,這可以在疫情後的過渡時期為武漢帶來支援,我們知道,近期武漢設計所呼籲全球城市通過平面設計來提高意識和激發希望。面對2019冠狀病毒疫情,13座教科文組織中國創意城市和其他國家的城市已經回應了這一呼籲。一些設計作品被裝置在當地醫院和其他醫療設施中,以支持和激勵人們。在這一危機中,我們看到,創意和設計在應對疫情挑戰過程中的重要性。我們歡迎武漢最近所宣佈的,將其方艙醫院的設計細節免費分享給任何有所需求的城市。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說明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如何能通過設計共同應對危機,不僅在目前,也在復蘇階段,比如我們開始在歐洲重新生活。”
創意城市攜手抗疫
創意城市網路創立於2004年,致力於促進將創意視為可持續發展戰略因素的城市之間的合作,共包括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和美食之都7個類別。目前,全球有 246座城市入選。其中,義大利美食之都貝加莫、中國民間藝術之都杭州、伊拉克文學之都蘇萊曼尼亞等多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但奧托內表示,這些城市以創新的方式一直鼓舞人們堅持抗疫。
奧托內:“新冠疫情的確是我們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的第一個全球危機。 3月中旬,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號召其246個成員分享他們如何通過文化和創造力來應對疫情。我們有一些很好的例子,例如在羅馬這一電影之都,影像和電影片段在建築牆面進行投影播放。在巴西的庫裡提巴這一設計之都, 人們通過3D列印技術製作口罩來保護那裡的醫護人員。這只是兩個例子,來說明我們如何通過虛擬的方式分享創意,而且其中一些做法已被全世界的其他城市所採用。因此,我認為這表明,創意城市網路作為國際交流平臺的力量非常重要,對我們目前的時期也是如此。在危機後階段,我們還需要利用城市和文化的力量來幫助城市的經濟復蘇,這一點非常重要,但也需要在社會層面進行恢復。創意城市網路將繼續開展許多專案和舉措,並在城市與其他部門之間創造新的活力,通過文化支持經濟復蘇、加強社會凝聚力。”
文化部門或將最後恢復正常
儘管如此,新冠疫情對各個部門都造成了衝擊,文化部門也不例外。教科文組織資料顯示,超過80%的世界文化遺產被關閉,地方社區和文化從業者的生計面臨威脅。文化機構和設施,包括博物館、劇場和電影院每天損失百萬美元的利潤,很多不得不裁員。世界各地,許多藝術家原本就在兼職工作,或從事非正式工作,或者在疫情之前沒有穩定的勞動合同,他們只能在掙扎中求生存。
為此,教科文組織22日舉行了線上全球文化部長論壇。奧托內表示,在此次長達7個多小時的馬拉松式的會議上,140多位文化部長分享了各國的最佳做法,並對文化部門如何應對疫情展開辯論。
奧托內:“這次會議更多地是分享每個國家和每個文化部長提出的建議和對策,因為大多數參會國家——140多個國家,都關閉了所有文化機構。因此,包括專業技術人員,遺址管理者在內,文化部門面臨非常、非常大的危機。在這些國家,最後一個恢復正常的部門將是文化部門。因此,傾聽他們的想法是第一步。與此同時,我們正準備對所有成員國做出回應,以便為藝術家及文化機構和公共文化政策找到一些良好的解決方案。”
新冠疫情下 “文藝”如何復興?
雖然疫情讓人們暫時無法親身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去,但人們對文化產品仍求之若渴,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53%的法國互聯網使用者將文化產品消費列為隔離時期主要活動之首。互聯網則成為文化消費僅有的出口。因此,病毒雖然對幾乎所有部門都造成了重創,但卻加速了文化數位化的發展。
奧托內:“是的,這很複雜,我們兩周前啟動了#分享文化遺產#(#shareourheritage)的社交媒體活動,這是我們廣泛的宣傳活動的一部分,我們很高興與‘穀歌藝術與文化’進行合作,發起線上參觀世界文化遺產的活動。超過60%的文化遺產在網上都可以對所有人開放,這比此前任何時候都重要。目前,我們的資料顯示,全球約90%的國家已經完全或部分關閉世界文化遺產的參觀活動。這是文化數位化積極的一面,因為最終它將保護人類文化表達的多樣性。但同時我們也要解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的數字鴻溝。很多南方國家缺乏互聯網服務來實現‘雲遊覽’。我們必須找到解決方法,也包括性別之間的差異,在很多國家,婦女在無線上網時面臨更多問題。而且,在這個數位化的環境中,我們必須確保藝術家和創作者獲得應得的報酬在人類歷史上,危機往往是催生新的藝術形式的力量之一。如果說,文化數位化是當今世界應對新冠危機的方式,那麼文化部門本身應如何更具抵禦力,以經受新冠病毒這樣的危機,並繼續傳承呢?
奧托內:“上週三(4月15日世界藝術日),我們發起了‘堅韌藝術’運動,我們嘗試將文化領域很大一部分群體組織起來,比如難以獲得社保機制的勞動者或文化企業家以及非常脆弱的中小型企業。在新冠疫情下,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脆弱。我們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讓國家、部級層面能聽到這些聲音,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回饋,並確保學術界以及文化和遺產部門的所有工作者的聲音都能得到傾聽,確保每個人都認識到藝術家在當下所發揮的作用,確保他們在這段時間內留給我們的一切也能以某種方式在解決方案中反應出來。他們還將試圖找到答案,來恢復所有在危機時期丟失的一切,因為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文化部門在過去30或35年中所取得的進展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