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貿發組織為最不發達國家“把脈” 診斷發展融資體系存在的弊端

2019 年 11 月 19 日

對於世界上最貧窮和最欠發達的近50個國家而言,要讓得到的每一筆外部資金援助發揮最大的效用,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資於基礎設施和生產部門。然而由於國際發展融資體系所存在的複雜性,最不發達國家所得到的不多的一點援助資金往往並沒有用在“刀刃上”。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今天發佈的《2019年最不發達國家報告》對國際發展融資體系中不利於最不發達國家的“弊病”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並呼籲進行改進,以提高援助的實際效果。

最不發達國家

自1971年以來,聯合國確認,最不發達國家是由於結構、歷史和地理原因在發展進程中處於高度不利地位的一類國家。最不發達國家面臨著比其他國家更大的貧困和進一步發展的風險。最不發達國家75%以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貧困中。這些國家的特徵還在於它們容易受到外部經濟衝擊、自然和人為災難以及傳染病的影響。 因此,最不發達國家需要國際社會的最高關注。

目前,全球有47個最不發達國家,約有8.8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2%,它們面臨著嚴重的結構性增長障礙,僅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不到2%,占世界貿易額的約1%。

外債增加-援助減少

在今天於日內瓦舉行的《2019年最不發達國家報告》發佈會上,貿發組織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事務司司長保羅·阿基伍米(Paul Akiwumi)指出,最不發達國家由於國內儲蓄持續短缺,占到了世界上20個最依賴援助的國家中的15個。

阿基伍米:“在過去10年中,最不發達國家的外債增長了一倍,這部分地是由於捐助國從提供官方發展援助這種贈款的形式轉變為提供貸款,因此,最不發達國家的債務增加了。”

報告顯示,現代發展融資的特點在於,一方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複雜工具,但同時融資的優惠性不斷下降。最終的結果是,最不發達國家越來越多地訴諸債務融資,其外債從2007年的1460億美元翻了一番,達到3130億美元。目前,有三分之一的最不發達國家處於債務困境或處於陷入債務困境的高風險中。這威脅到這些國家的債務可持續性和經濟發展潛力,削弱了他們有限的國家能力。

好鋼未用在刀刃上

與此同時,自2011年第四次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問題會議通過《伊斯坦布爾行動綱領》以來,向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每年僅增加2%,與國際商定的目標相距甚遠。阿基伍米指出,最不發達國家得到的官方發展援助不僅不夠,還投入到了“錯誤”的方向。

阿基伍米:“在流入最不發達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援助流向了社會部門,流向基礎設施的資金很少,分配給生產部門的資金就更少了,而我們需要生產部門來實現結構性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報告顯示,官方發展援助繼續偏向於社會部門,吸收了總援助的45%,而經濟基礎設施和生產部門分別只得到了14%和8%。

國際融資與國家發展計畫脫節

阿基伍米:“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官方發展援助的劃撥往往基於項目。這是在國家發展框架之外的一些獨立的專案。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這些專案的優先事項並沒有與國家發展計畫直接掛鉤,但這很關鍵。其次,這些項目會造成國內的人才流失,優秀的國家官員會離開政府部門流向這些專案,因為在那裡他們的收入會更高,而政府部門就損失了這些人才。”

在發展融資的“大盤子”中,除了來自政府的官方援助和貸款之外,私營部門、慈善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也逐漸參與了進來,但它們的到來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阿基伍米:“現在有非常多的行為者涉及發展融資,除了政府之外,還有非政府組織、慈善機構和私營部門,還有一些發展融資機構,在這其中,不但優先事項偏離了國家發展計畫,而且由於這些項目要求政府提供對等的資金,還將政府的資源從其發展計畫中分流出來。因此,現在最不發達國家的發展融資結構非常的複雜,這種複雜性對最不發達國家造成了一種額外的負擔,因為他們並不具備能夠理解、管理或協調這些資金的能力。”

援助實效議程2.0

貿發會議呼籲建立“援助實效議程2.0”(Aid Effectiveness Agenda 2.0),以振興傳統援助的實際效果,幫助最不發達國家管理好援助,並最終擺脫對援助的依賴。首先,傳統的捐助者需要遵守現有的承諾,將其國民總收入的0.15%至0.2%用於最不發達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而目前的水準僅為0.09%。

阿基伍米:“我們認為,由於現存的這種援助結構的複雜性,最不發達國家並沒有得到他們所需要的資金來實現結構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因為資金流向了錯誤的方向。貿發組織認為,我們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卻指望能夠發生什麼改變。”

貿發組織建議捐助者需要根據最不發達國家的國家發展計畫指導其援助分配,並利用現有的國家系統,消除國家弱化的做法。

source: 
U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