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在華四十周年系列專題報導】共築中國綠水青山——專訪環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

2019 年 9 月 3 日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是根據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決議上設立的,並於次年正式在肯亞首都奈洛比成立,是聯合國負責全球環境事務的牽頭機構。環境署成立不久之後,中國就在奈洛比設立了常駐環境署代表處,雙方於2003年在北京設立了環境署駐華代表處。在紀念聯合國進入中國40周年之際,聯合國環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接受了聯合國新聞的專訪,講述了與中國共築綠水青山的環保攻堅路。請聽張立的報導。

水污染和水資源短缺、森林過度砍伐、土地沙漠化、各種形式的污染、能源效率低下……過去幾十年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在這一過程中,聯合國環境署可謂見證了中國從解決自身環境挑戰、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到引領氣候行動、推動國際合作、發揮不可或缺作用的巨大變遷。

塗瑞和:“在環境領域,聯合國與中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就在這次會議之後不久,中國政府設立了最初的環境保護領導機構——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並首次召開了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1973年聯合國環境署在奈洛比正式成立,不久之後中國政府就在奈洛比設立了常駐環境署代表處,雙方建立了官方關係。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1990年代以後,包括聯合國環境署在內的眾多國際機構與中國開展了環境領域的務實合作。環境署自設立起就與中國保持了良好、密切的關係,雙方相互支持,務實合作不斷推進,合作形式多樣,活動豐富,成果顯著。”  

深化務實合作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環境署和中國都認識到需要深化雙方的合作。2003年9月19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在北京正式揭牌,這是環境署在全球設立的第一個國家層面的辦公室。環境署通過在華舉辦研討會、邀請中方參與環境署舉辦的各類會議和培訓活動,協助中國借鑒世界先進的環保理念,如清潔生產、綠色轉型和綠色發展、可持續生產與消費、海洋治理、低碳經濟和低碳發展、企業環境責任等等。

塗瑞和:“聯合國環境署早期主要是支援、協助中國引進國際先進環保理念和實踐、協助提高環境意識、推動環境教育和能力建設、協助推動環保政策和法規的制定,逐步發展到環境署大力支持和協助中國參與區域和全球環境的合作和治理機制。比如,90年代中後期,環境署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支援中國設立了國家清潔生產中心,通過這項合作逐漸在中國推廣了工業污染治理從末端控制轉向工業生產的全程序控制的理念。”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省汶川發生了罕見的8.0級特大地震,應中方邀請,環境署立即參與到應急和災後恢復工作中來,成為災後實地行動的主要國際環保領行者。

塗瑞和:“汶川地震發生後,環境署應邀率先向中國派出環境應急專家,提供了有關環境健康和安全、防止次生災害、飲用水質應急監測、預防水源污染等方面的技術支援,分享了國際上災害應急實踐,同時環境署也將中國的成功環境應急與災後重建實踐經驗分享到其他國家。”

踐行綠色理念

2008年8月,中國首次舉辦了北京奧運會。“綠色奧運”是這次體育盛事的三大理念之一,不僅在舉辦過程中積極踐行環保為先的理念,在奧運會結束後,仍引導著中國民眾開啟綠色生活方式,為中國北京和世界體育留下一份豐厚的環境保護遺產。

塗瑞和:“中國主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綠色奧運’是三大理念之一。環境署為北京的‘綠色奧運’提供了政策建議和技術諮詢,並在奧運會結束後對籌備及舉辦過程的環保措施進行了評估,認為北京奧運會的環保經驗將為今後舉辦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的城市提供借鑒。目前環境署還應邀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提供可持續性的諮詢意見。”

塗瑞和指出,近年來,中國大力實施新的發展理念,污染防治攻堅戰力度前所未有,環境品質快速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這些都得到聯合國環境署的高度讚揚。

塗瑞和:“特別值得說的一個例子:環境署執行主任自2000年起一直擔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副主席,環境署資深專家還參加該委員會的相關政策研究工作,為中國政府提供環境政策和綠色發展的相關建議。2013年,環境署與環境保護部聯合發佈了《中國的綠色長征》研究報告,在高度評價中國改善能源結構、發展綠色產業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也提出了推進綠色經濟轉型、進一步促進綠色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環境署將2017年‘地球衛士獎’頒發給了持續60年植樹造林的典範——塞罕壩、沙漠治理的典範——庫布齊,將2018年‘地球衛士獎’頒發給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範例——浙江農村環境整治和振興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環境署與中方合作在2013年第一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發佈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的典型案例的報告與世界分享。中國宣導的‘生態文明’理念寫入了這次第一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的決議。”

抗擊空氣污染

然而,說到環境問題,就不得不提到中國民眾最為頭疼、也為世界詬病的空氣污染。2004年,“霧霾”這一表徵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污染現象的詞彙首次在天氣新聞中出現。隨後幾年,霧霾成為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一種空氣污染常態,從北京南下到黃渤海之間的平原地帶,都成為了霧霾的高發區域。

塗瑞和:“空氣污染已經成為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因素之一。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工業結構比較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炭,產生和積累了不少環境問題,一些地方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相當嚴重。前幾年中國發生大面積嚴重的霧霾就是空氣污染造成的。”

中國首都北京更是一度成了一座“霧霾圍城”,燃煤和機動車尾氣是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北京自1998年起連續實施多階段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特別是2013年以來,北京採取了更加系統、密集和有效的綜合措施,提高車輛排氣標準,大力推進清潔公共交通,在不到5年時間內,使北京空氣中的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35%,京津冀地區下降了25%。環境署在今年3月發佈的《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報告中對這一進展表示肯定,稱其堅持不渝的努力和所獲得的成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塗瑞和:“過去二十年來,聯合國環境署支持北京市改善空氣品質,分享國際經驗,並在幾個階段開展了評估,也提出一些諮詢建議。在今年召開的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期間,環境署與北京市、清華大學共同合作發佈了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20年歷程的評估報告,認為北京市改善空氣品質取得了顯著成效,很多實踐可以與其他城市分享,比如治理污染需要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力和決心,需要制定明確清晰的階段性目標,需要綜合性的法制和經濟措施,需要有效的落實和監督,需要社會各界和公眾的支持等方面。北京空氣品質改善是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不斷推進的情景下實現的,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得到改善,能效得到提高,促進了綠色發展,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改善了民生福祉。”

為進一步向世界表明中國抗擊空氣污染的決心,中國政府與環境署合作在杭州舉辦了今年以治理空氣污染為主題的6月5日“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紀念活動。

塗瑞和:“今年,環境署與中國政府合作在杭州舉辦了6月5日‘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紀念活動,主題就是‘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了賀辭,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會議並發表主旨演講。舉辦地確定在浙江,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起源地和率先實踐地。通過舉辦這樣一次全球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環境日紀念活動,中國向全世界展示了控制空氣污染、改善空氣品質、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也向全球展示了浙江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環境署高度評價浙江環境污染治理的實踐經驗,比如‘河長制’和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等都可以與世界各國進行分享。”

塗瑞和坦言,改善空氣品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仍然面臨很大挑戰。他說:“容易治理的先治理了,越往後越難治;老問題有所緩解之後,原來不突出的問題又成為新的甚至更難解決的問題。”

氣候行動峰會在即

作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強生態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顯著貢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今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上指出,中國在氣候行動方面的領導力正在幫助指明方向。

在全球抗擊氣候變化的里程碑式檔《巴黎協定》中,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2018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年度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強度)比 2005 年下降約 46%,已超過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 40%-45%的目標,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轉。同年,中國在開發新能源方面投資超過1250億美元,比上年增加至少25%。

塗瑞和表示,中國將在此次“氣候行動峰會”中發揮重要作用——與紐西蘭政府共同牽頭籌備“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主題工作組,聯合國秘書長指定環境署為該工作組提供技術支援。

塗瑞和:“科學家們經過分析告訴我們,‘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是指通過保護森林、濕地、草原和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可以增加碳的吸收和儲存能力,並通過改善土地利用等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是一項具有巨大減排潛力的解決方案。如果這些潛力得到發揮,到2030年‘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完成2030年所需減排量的30%,並有助於大幅度提升在2030年將升溫控制在2℃以內的可能性。在中國、紐西蘭的帶領下,正在全球範圍內徵集‘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良好實踐案例,以便能夠在世界各地進行分享,發揮自然減排的最大效果。”

分享中國經驗

塗瑞和表示,中國多年來堅持在努力解決自身環境問題的同時,以切實行動支援區域和全球環境保護,已經從參與者、貢獻者身份逐漸轉變為引領者的角色。中國參加了包括《保護臭氧層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全球主要環境公約,積極履行公約規定的相關義務,為保護區域和全球環境作出顯著貢獻。例如,中國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的量約占發展中國家淘汰總量的50%,得到國際社會和環境署高度肯定。

中國還為環境署申請中國政府設立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專案提供了大力支持。2018年8月,中國和53個非洲國家在中非合作框架下成立中非環境合作中心,致力於打造一個促進能力發展、技術支援、環境政策對話和資金籌集的平臺。

塗瑞和:“隨著中國自身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對環境署的實質性支援也在不斷加大。2012年以來總共向環境署捐款1200萬美元設立‘中國信託基金’,用於支持環境署開展的南南合作。2018年起向環境署年度常規捐款從以往的50萬美元提高到150萬美元,增加了三倍。去年中國政府一次性派遣11名初級職員(JPO)赴環境署工作,為環境署提供人力資源支援。中國先後於1993年、2002年和2019年舉辦了三次‘世界環境日’的全球紀念主場活動,先後舉辦了《保護臭氧層公約》締約方大會、全球環境基金成員國大會、防治陸源污染海洋環境全球行動大會、《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等一系列聯合國環境領域大型活動。明年、後年還將分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濕地公約》第14次締約方大會。這都體現了中國對多邊主義和環境署的堅定支援。”

塗瑞和表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過去幾十年來不斷吸收和借鑒國際上污染治理經驗,近年來提出一系列新的環保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相繼發佈並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畫。中國在促進經濟增長和保護環境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和良好實踐,可以與發展中國家甚至與全球分享。

塗瑞和:“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環保理念,比如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等,也作出了一些重大的決策部署,比如污染防治攻堅戰、‘京津冀一體化’和雄安新區建設、‘長江大保護’,環境署均予以高度關注和支持。今後環境署將繼續支持中國強化國內的環境治理,支持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將積極與中方合作將中國的經驗和良好實踐分享到其他國家,尤其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協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其治理環境污染、促進綠色發展的能力。”  

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環境署與中國在這方面展開了合作。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環境署也參與了籌建並見證了該聯盟的誕生。

塗瑞和:“‘一帶一路’倡議引起了全球高度的關注。聯合國秘書長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對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有推動作用,有助於補充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的巨大資金缺口,也提供了綠色行動的重要空間,聯合國在各國的國家工作團隊隨時準備支援相關成員國提出的進行能力建設和治理建設的需求。環境署曾經與中方一道提出了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構想,環境署執行主任、代理執行主任分別參加了‘一帶一路’第一屆、第二屆峰會,見證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成立。目前,環境署正在積極研究審議參與‘一帶一路’的角色和定位,考慮如何在職責授權範圍內更好地服務於成員國,服務於促進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source: 
U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