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1 月 5 日
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意識日”。今年的國際日將著重推廣仙台減少災害風險框架目標。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當天發表致辭表示,降低災害風險將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努力中發揮關鍵作用。他鼓勵各國政府、地方當局和建築業在瞭解風險的基礎上尋求發展,並投資於提升抗災能力。
古特雷斯表示,今年是印度洋海嘯15周年,14個國家的23萬人在這場海嘯中不幸喪生。從那以後,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東北大西洋、地中海和其他海域的預警系統都得到了大幅改進。數百萬條生命由此獲得拯救。
他說:“從過去二十年來不斷增加的經濟損失中可以明確看出,我們尚未充分認識到防災關鍵基礎設施的重要性。這些設施對於避免在海嘯、地震和極端天氣事件期間可能發生的重要公共服務中斷至關重要。”
古特雷斯強調,災害風險依然巨大。估計有超過7億人生活在低窪沿海地區;到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突破10億。同時,由氣候緊急情況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可能進一步加劇海嘯的破壞力。
聯合國紐約總部今天將舉行一系列活動來紀念這一國際日,包括由聯合國減災辦公室舉行的“世界海嘯意識日代際對話直播”,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與澳大利亞、智利、日本等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共同舉行的高級別活動。
第74屆聯大主席穆罕默德-班德在致辭中支出,在過去20年,海嘯導致超過25萬人喪生,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所有災害經濟損失的10%。
穆罕默德-班德指出,今天活動的主題非常重要——減少災害對關鍵基礎設施造成的損失,並限制其擾亂基本服務。 被損壞的基礎設施限制了人們獲得教育和醫療服務的機會。最脆弱的群體將遭遇糧食不安全、失去收入和教育機會。而且,當重建努力滯後或不全面,這一群體將陷入更加貧困的境地。
然而,穆罕默德-班德指出,《巴黎氣候協定》、《2030年議程》和《仙台減少災害風險框架》都是保護全球最脆弱社區的工具。在這方面,年輕人一直在發聲。他呼籲成員國繼續讓年輕人參與治理事宜,來推進實現目標,同時,也需要足夠的金融機制來完善國家戰略。
聯合國資料顯示,海嘯是罕見事件,但可能極端致命。過去100年中發生的58場海嘯,共奪走了26萬多人的生命,平均每次4600人,超過其他任何自然災害。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是2004年12月發生的印度洋海嘯,波及14個國家,造成約22.7萬人死亡,印尼、斯里蘭卡、印度和泰國受災最為嚴重。 這場海嘯發生三周後,國際社會聚集在日本兵庫縣的神戶,通過了為期10年的《兵庫行動綱領》, 這是第一項有關減少災害風險的綜合性全球協定。 各國政府還建立了印度洋海嘯報警和減災系統, 該系統包括多台地震儀和多座海平面監測站,能向各國的國家海嘯資訊中心發送警報。 聯合國大會於2015年將每年的11月5日定為“世界海嘯意識日”,旨在加強公眾對於海嘯這一嚴重自然災害的瞭解,並分享各國的創新性減災辦法。
選擇11月5日作為年度紀念日,是為了紀念日本“稻村之火”的故事。在1854 年的一次地震中,一名農夫看見潮水倒退,這是海嘯即將來臨的徵兆。他放火燒掉了自己的所有收穫,以警告村民逃到高地。之後,這名農夫建造了一個堤壩,並在堤壩上植樹以抵禦波浪。
同年,各國通過了《仙台減少災害風險框架》,並於2016年啟動了“仙台七運動:七年七目標”( Sendai Seven Campaign),重點關注減少災害帶來的重要基礎設施破壞以及基礎服務中斷。
聯合國指出,到2030年,預計全世界50%的人口將生活在受洪水、風暴和海嘯影響的沿海地區。投資具有抵禦能力的基礎設施、早期預警系統和教育對於拯救民眾生命,以及保護其財產免受海嘯風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