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
中共喊了20多年的“退耕還林”政策近期出現大逆轉。河南和四川省等基層政府傳出大推“退林還耕”運動,不僅鏟平樹林果園改種糧食,還把水稻種到山坡旱地上,以儘量多種,確保糧食安全。但觀察人士說,此一政策違反農業科學,而且施行以來、亂象叢生,各級官員用政治力強迫複耕,失敗告終的概率很高。
中共政策“大逆轉”再添一樁,推行多年的“退耕還林”政策疑似退場,取而代之的是“退林還耕”運動。
自4月中旬以來,中國線民透過微博和推特紛傳各地林地被改為耕地的照片,其中包括,河南省近200名地方公務員竟帶頭將整片樹林連根拔起,並填平周邊水塘濕地,以便重新整地,改種糧食。
成都“環城生態區綠道”突改耕地
四川成都的作法最為極端,當地政府於2017年斥資341億元人民幣修建上百公里長的“環城生態區綠道”,原定今年底完工,但4月底許多當地民眾發現,剛植栽好的綠化植物已被剷除,說是要複墾複耕。網路流傳的照片顯示,幾近完工的生態園、荷塘等設施,竟又成一片荒地,總面積高達10.1萬畝,引發網民“浪費公帑”的批評聲浪。
一片爭議聲中,國新辦旗下的新聞網站《中國網》5月6日證實“拆綠還耕”現象確實存在,但該報導澄清,成都市政府是依照當局的政策要求,啟動複耕,不存在違規,且該綠道工程的金額也不如外傳得那麼高。
但許多中國線民不買這筆帳。根據他們的計算,改種水稻的利潤每年每畝不過770元人民幣,10萬畝地一年僅獲利7,700萬元人民幣,用這樣的利潤來彌補拆掉成都生態綠道的損失至少得花上440年。
網名“查言觀瑟”的博主5月9日在百度發文質疑說,既然缺糧,為何不把全中國各地大量的高爾夫球場拆掉,復原為耕地?此舉不僅可永續發展,還能減少為維護球場所浪費的大量化肥及水資源,獲得不少支持,但有人留言揶揄稱:“那是貴族休閒玩樂的地方,誰敢動?”
學者:退林還耕違反農業常識
位於德國的水利工程專家王維洛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從近期中國網路流傳的大量視頻來觀察,中國各地這一輪“退林還耕”的運動,不僅手段粗糙,且違背了耕種前、應涵養地力的農業常識。
例如,有一段影片中,農民在插秧前拚命往土地上撒石灰,讓許多線民看得一頭霧水,王維洛說,這就是一種投機的耕種方式。
王維洛說: “耕地上撒石灰,這是什麼行為?就是說,我治理不了土壤裡的鎘污染,但是我(靠撒石灰)可以減緩土壤中的鎘的釋放、減輕上面種的莊稼的鎘含量,他是把這個問題往後推,他不是治理土壤的污染問題 。”
中國政府的“退耕還林”政策始於1999年,當時是為瞭解決盲目毀林開墾的亂象以及陡坡、沙地耕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洪澇、乾旱及沙塵暴等問題,而將種植效率較低的土地陸續停耕,恢復植被。
不過,這項政策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再喊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號令下,已明顯出現轉向,還引來許多專家表忠獻策。
朱有勇的“水稻上山”頻遭大雨沖毀
例如,中國科學院士院朱有勇去年10月以黨代表身分出席中共20大時,就宣傳他所研發的“水稻上山”耕作模式。他表示,他已依照此耕作模式在雲南山區推廣50萬畝,最高每畝每年產出788公斤稻米,就算“旱地種稻”也可做到。
所謂的“水稻上山”耕作法,就是將陡峭山坡上的草木一一鏟去,讓失去植被的山體變成一片光禿的黃土梯田,或是直接在山坡上硬挖出田埂,以種植水稻。
對此耕作奇招的成效,王維洛說,官方宣傳的成功案例面積很小,而且是不惜投入人力、物力養護下的實驗田,若加計真實成本,根本效率低且無法全面推廣。尤其諷刺的是,當各地於四、五月份進入雨季後,旱稻種在毫無水土保持的山坡地上,動輒遭豪雨沖刷殆盡,讓農民苦不堪言,而這樣的災情視頻,網路上也多所流傳。
早自今年初,各級地方政府還傳出先後組織“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也就是俗稱的“農管”,他們擁有自己的制服、車輛與執法裝備,依據官方說法,這是整合了過去種子、農藥飼料、農機等領域由多個部門分散管理的新行政法職責。
這群農管近日密集下鄉,不僅大查農民所謂違規的機具和所需的駕駛證,還扣押農戶的豬只,更要求農村開始繳納“物業費”,被村民形容為“村霸”,引發民情憤怒。
8.2萬“農管隊”逆勢成軍
根據網路曝光的大量視頻,這些農管以執法為名,暴力強拆農民的蔬菜大棚,甚至有搶奪雞鴨的脫序行為。中國線民稱這群人為“農管隊”,因為他們的惡形惡狀和城市執法隊伍的“城管隊”不相上下,甚至有農民形容農管比當年“日本鬼子進村”更可怕。
對此,位於臺北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信賢指出,中共“農管隊”的雛型早在2018年就已出現。根據中國農業農村部去年底的統計,全中國目前總計有8.2萬名在編在崗的農業執法人員,他們分散在約2500個相關機構中執勤。
王信賢說,在中國經濟放緩,政府裁員額度達5%的大環境下,農管執法隊伍卻逆勢崛起,代表中共打算加強農村的維穩。至於“退林還耕”運動則凸顯中國政府對國際局勢與糧食安全的焦慮感,這從今年3月,前任總理李克強於全國兩會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他提出“針對全球通脹高企帶來的影響,以糧食和能源為重點做好保供穩價”的說法,可以看出端倪。
王信賢告訴美國之音:“今年的預算裡頭代表安全的預算也增加很多,糧油物資儲備支出增幅是最多的13.6%,按照中共自己的定性,就是說,一旦(發生衝突)被封鎖的時候,它(中國必須)自己自給自足,我覺得,這是習(近平)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情。”
官方坦言:“糧食應急” 量僅有2天
但中國真的存在糧食危機嗎?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5月11日召開名為“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的發佈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長叢亮在會上宣稱,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口糧自主率逾100%,人均糧食佔有量480公斤,也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
但他也坦言,中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仍存在薄弱環節,到2022年底全國應急加工能力每天可達164萬噸,只能滿足全中國人民2天的需要,可見中國糧食危機問題仍不可小覷。
針對退林還耕或農管隊等一連串爭議,中國官方少有公開說明,因此,引發中國民間眾說紛紜的揣測,部分微博線民甚至質疑,退林還耕運動旨在為城鎮失業人口建構“蓄水池”,讓農民工可以返鄉務農,但這是“逆城鎮化”的做法。
“退林還耕”違背常識 分析:成效堪慮
無論中共推動“退林還耕”的背後動機為何,多數分析人士都對此一最新政策不表樂觀。
湖北學者賀海波5月11日透過上海網媒《觀察者網》發表文章稱,各地退林還耕是在上演一幕幕“讓人頗感魔幻的現實劇。”
他說,根據他實際的田野調查,當局要求農民開墾貧瘠的土地,不僅違背自然常識,還禁止農民種植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反而要賠錢改種糧食,更是違背經濟常識。尤其已經習慣城鎮生活的年輕農民還要被迫回鄉種田,這也違反農民生活常識。
此外,他說,地方政府為了擴大耕地的政治任務,不惜祭出補貼,還號召不懂農業的地方官自己下地幹活,反招致群眾“作秀”的惡評。
位於香港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也認為,退林還耕與中共力推多年的“城鎮化”政策相互矛盾,將衍生更多問題,而且得靠補貼來撐。
劉銳紹告訴美國之音:“它(中共)可以用補貼的方法讓農民去種糧,中共錢、權都在它手裡。而且它沒錢,可以用政策去搶(錢),你看像(阿裡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像很多人已經幾千億、幾千億的都吐出來了。”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則批評,中共的作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全無視“退耕還林”是基於土地貧瘠、種植效率差或污染等因素,如今反用政治力強迫複耕,效果堪慮。
邱萬鈞告訴美國之音:“一旦這個土地已經不是農業用途的情況下,你要改成農地有一定的困難,到時候能不能真的種植出來品質良好,甚至於說安全的糧食,都是一個很大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