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劇搶攻泰國市場,文化輸出是否有助於提升國際形象與影響力?

20252 17

 

近年來,中國影視劇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顯著提升,其中泰國成為其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憑藉獨特的文化魅力、大製作以及針對當地觀眾偏好的本土化策略,中國影視劇接近於佔據泰國市場的半壁江山。然而,觀察人士指出,儘管中國影視劇在泰國廣受歡迎,但卻未能促使更多泰國民眾對中國產生好感。與此同時,中國影視公司合作的泰國從業人員,還可能面臨來自中國的政治壓力與網路攻擊。

 

中劇熱潮席捲泰國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影片中有人在(中國和緬甸)邊境打架的場景實在很吸引人,故事也很有趣,也會知道原來中緬邊境會發生一些非法和新奇的事情,還有有些演員的演技也很有特色,”克裡薩達·帕查內(Kritsada Patchaney)透過視訊鏡頭對美國之音分享了對近期他最喜歡的中國影集《邊水往事》的看法。

這是一部改編自90年代“金三角”走私集團,也就是在有關緬甸、泰國、老撾三國交接處非法活動的記實小說故事,去年8月開始陸續在中國各大串流平臺上播出。串流平臺是一種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把音訊、視頻等媒體內容即時傳輸給使用者的系統。

不過,在泰國宋卡王子大學擔任講師的克裡薩達說,不只是《邊水往事》,其實他從小就開始接觸華語圈的影視作品,從早期的臺灣電視劇《包青天》,再到香港動作巨星成龍的功夫片,直到近年大陸製作的史詩電視劇《三國》等。有關中國歷史題材的影視劇的張力與故事情節讓他深深的著迷。

克裡薩達告訴美國之音:“我喜歡《三國》電視劇,因為它讓我瞭解當時是如何策劃戰爭的,遇到有人欺騙該怎麼處理,如何執行決策,以及如何跟別人進行合作等很多知識。我喜歡中國電影,因為它有滿多大場面的。”

除了克裡薩達,在泰國孔敬市(Khon Kaen)一所研究中心擔任國際事務專員的莊春麗(Saranya Saejung)也對美國之音表示,自己因為本身是泰國華裔的關係,從小就跟從廣東潮州移民來的父母看中劇長大。

她說,中國的影視劇在那個時候還沒有這麼受到歡迎,而現在身邊已經有愈來愈多的朋友主動分享與中劇相關的資訊。她自己現在不時也會透過中國百度集團旗下的視訊平臺愛奇藝以及中國科技巨擘騰訊推出的WeTV等串流平臺,找尋劇情簡單、適合放鬆的中劇來看。

莊春麗說:“大概五、六年前,我看了一部(中國)愛情網路劇叫《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我是在WeTV上看到這部戲劇的。我只是因為想找一些輕鬆、不要太複雜的劇情來看,才找到這部戲劇。我其實不覺得(中劇愛情劇)情節會跟其他國家的劇有什麼不同,因為結局總是喜劇收尾,但中劇的戲劇張力更多,主角通常都更帥、更美,質感和色調都很贊,我覺得製作上比泰國劇更出色。”

 

泰國成中劇在海外的關鍵市場

克裡薩達和莊春麗對中國影視劇的看法,與近期泰國學者對中國影視內容在泰國市場影響力的觀察相呼應。

新加坡智庫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社會與文化研究計畫訪問學者陳玉珊(Kornphanat Tungkeunkunt)本月稍早在尤索夫伊薩研究院的網站“Fulcrum”上撰文說,中國特別是仙俠劇等類型的影視劇已經在東南亞愈來愈受到歡迎,其中泰國是關鍵的消費市場。

陳玉姍在文章中引用資料說明,新冠疫情期間,各大串流平臺在泰國的播放時間就有顯著增加,但其中增長最為顯著的是WeTV,觀眾每週在上面觀看的時間從60分鐘增加至185分鐘。她引用獨立顧問諮詢公司Media Partners Asia的資料說,到了2024年,中劇已經成為最受泰國觀眾歡迎的影視劇之一,市場佔有率達45%。

陳玉姍說,這個趨勢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串流影音平臺的全球擴張及與泰國影視製作團隊合作所推動的。而中國當紅明星在泰國舉辦愈來愈多場的粉絲見面會,也助長了這些電視劇的熱度。

 

砸重金作特效、在地化宣傳 中劇在泰異軍突起

對此,在臺灣經營油管Youtube頻道、研究臺灣和泰國文化的泰國影視工作者林正輝(Kongkiat Limpongsatorn)也深有同感。林正輝說,如今在泰國,中劇的熱度與過去相比有著截然不同的變化。

林正輝對美國之音說:“我高中就是學中文的,所以當然要找一些中國的電視劇來看。像‘娘娘’(林正輝的藝名)這個名字,就是因為《(後宮)甄嬛傳》(來的),但是那時候我沒有同伴、朋友,然後到後面開始,尤其是近幾年來,大家在我的社群平臺開始討論中劇,真的愈來愈熱烈。以前中國的電視劇,都是(只有)跟我一起念中文系的人在那邊聊,可是現在是根本就不會講中文的人,大家都在(社群平臺上)分享中國電視劇。”

林正輝觀察,近年來中劇製作成本愈來愈高,不僅場面浩大壯觀,特效動畫也相當精緻,這種“玄幻架空劇”,也就是建立在虛構世界觀、通常具有大量特效來呈現非現實情節和場景的電視劇類型,就很對泰國觀眾的口味。

她說:“脫離現實的(中劇類型)在泰國非常受歡迎,因為現在大家都想要藉由主流媒體去調理自己很有壓力的現實生活。你完全可以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這在泰國拍不出來。”

臺灣成功大學台文系兼任臺灣與東南亞研究組助理教授洪銘謙指出,比照中國與臺灣,兩地向泰國輸出電視劇時採取不同策略。臺灣公司通常先將版權賣給泰國,再由當地影視公司負責宣傳及影片上架;而中國公司則量身打造在地化宣傳,在細節處理上更勝一籌。

洪銘謙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可以把所有的戲劇宣傳全部在地化。你會看得到泰文版的海報、泰文版的配音,(泰文)字幕是基本的。任何的電影海報跟戲劇的宣傳,它都可以做到直接用local(本土)的,非常懂得當地的人需要、喜歡什麼,在經營市場上面非常認真。”

 

中劇雙軌操作也難為中國換來正面形象

儘管中國影視劇在泰國的關注度日益提高,但這是否會讓泰國民眾因此對中國產生好感或正面印象?不時觀看中劇的莊春麗並不這麼認為。

她說:“我想(中劇)只有像是呈現男性氣概等戲劇類型,仍然反映著當前中國社會某些傳統價值觀,但我不認為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因為在中國,有些資訊屬於敏感內容,他們禁止播放類似BL劇(Boy's Love)。中劇變成政府用來塑造社會觀感的一種手段,並非真正反映社會中所發生的實際情況。”

莊春麗口中的BL劇是指描述男性間戀愛題材的作品,在中國也稱‘耽美劇’。早在2021年9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及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就發佈通知,全面禁止耽美文化及內容,明文規定此類戲劇作品不得在中國播出。

然而,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的陳玉珊認為,中共或許已經意識到輸出耽美類作品能帶來潛在利益,因此反倒在海外積極推廣。她舉例說,WeTV在2019年推出改編自BL小說的玄幻耽美網路劇《陳情令》就在全球爆紅。該劇的主角當時也在泰國舉辦數場粉絲見面會;另外,愛奇藝先前推出的首部泰國原創作品《黑幫少爺愛上我》(KinnPorsche The Series)是一部同志電視劇,也在全球取得成功。

陳玉姍分析,雖然中共對於其國內影視內容嚴加審查,但中國串流媒體平臺卻積極與東南亞本地製作團隊合作,打造符合當地偏好的原創內容,像是BL劇等題材,以繞過審查享受更大的創作自由。不過她說,這種“雙軌制運作”也許能提升中國的軟實力,但卻可能對泰國帶來包含審查制度、文化誤解,或是對中國串流平臺過度依賴等負面影響。

對此,長期觀察泰國社會的洪銘謙分析,中國影視內容雖然在泰國擁有廣大市場,但這種文化輸出並未轉化為泰國人對中國政府的好感,反倒是經濟和社會負面因素,更大程度影響了當地民眾對中國的觀感。

洪銘謙說:“特別是古裝劇的部分,其實中國的影響力很大,泰國他們很多的人會去中國玩一些古都,但是這個沒有辦法改變泰國人對中國、或者是共產黨的的那種印象,特別是中資在泰國的占比越來越高,甚至還有一些非法投資的項目,基本上泰國社會對中國的反感是持續上升的,因為其實已經干涉到泰國境內的工作權利,這個部分是他們才是最care(關心)的問題。”

 

政治壓力和網路攻擊

泰國國家軟實力委員會(THACCA)電影與影集小組委員會主席、泰國電影與電視劇導演查勒姆查特裡·育蓬(Chalermchatri Yukol)也說,中劇的確在泰國愈來愈受到歡迎,但在文化軟實力、國際形象塑造或是意識形態影響力上,仍遠遠不及韓國、美國及日本。

不過查勒姆查特裡提到,中國串流平臺或是影視公司,經常透過與泰國影視產業的合作,間接傳遞中共的政治意識形態。例如,泰國演員在中國宣傳影視劇時,可能會被要求喊出“中泰一家親”等口號。他認為,這實際上已涉及中國政府政治立場的宣傳,儘管他認為這在業界並不罕見。

查勒姆查特裡告訴美國之音:“就像大多數在中國的演員一樣,他們,(泰國演員)必須透過媒體,做一些支持(中國)政治議程的事情。當然,中國所有媒體和影視部門,都必須遵守中國政府制定的規則,不然他們就無法通過審查,在中國做生意會遇到困難。為中國公司工作的泰國藝人也知道,他們是在支援製作,而支持製作就意味著他們支援中國政府的議程。”

不過,除了可能面對配合中國政治立場的宣傳,查勒姆查特裡認為,來自中國觀眾的壓力可能對泰國從業人員來說更大,因為他們會對其影視公司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對外發言不能違背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否則可能會在社群媒體面臨嚴重後果”,也可能嚴重損害泰國影視人員的聲譽。

這位泰國導演說,這種來自中國線民的攻擊並非個別案例,尤其在涉及敏感政治議題時,這種壓力更為明顯。如何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同時,妥善處理政治審查與觀眾輿論問題,已成為泰國演員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