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
北京堅持封鎖清零,但所付出的經濟代價正在擴大。中國官方4月的資料顯示,除了零售額和工業生產雙雙衰退外,汽車、筆記型電腦等部分供應鏈的斷鏈危機也正在升高。分析人士指出,中國過苛的防疫政策不僅重創境內各產業的產能及供貨,也打擊投資及消費信心,更可能阻礙未來全球供應鏈的復蘇。此外,由於美國積極佈局擺脫對“紅色供應鏈”的依賴,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在疫後將受到多大的挑戰,受到各方關注。
中國動輒封城防疫,不僅付出高昂的經濟成本,更恐引發供應鏈的長期斷鏈。以上海年產值超過7500億人民幣(約1125億美元)的汽車產業為例,上海汽車銷售行業協會的資料顯示,汽車經銷商因封城全數歇業,全市4月的汽車銷量史無前例掛零。若以封城一個半月來計算,上海汽車業近期所損失的銷售額恐接近上千億人民幣。
上海封城,汽車產值慘掉千億
但銷量只是短期損失,位於北京的商業顧問公司Sino Auto Insights董事總經理李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汽車製造業因各地停工、缺工和缺料,正面臨衝擊更大的供應鏈斷鏈危機。
李圖說:“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汽車市場。現在有兩大問題,當地為數眾多的工廠無法生產。還有消費者,如果民眾無法買車,市場動能將受重創。整個(汽車)供應鏈都陷入危機中。”
根據中國汽車協會的統計,上海2021年的汽車產量達283萬輛,約占全中國十分之一。而從上海輻射到江浙的長三角地區約有超過2萬家規模不一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堪稱是汽車重鎮。
雖然隨著疫情趨緩,上海官員已宣示將於6月起恢復全市的正常運作,不過李圖對中國汽車業前景仍憂心忡忡。他說:“在新冠疫情完全或幾近完全在中國消失前,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缺工缺料,筆電供應鏈也受創
除了汽車製造業,中國其他產業的供應鏈也因防疫管控措施而遭受衝擊。
在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占率逾八成的臺灣“電子五哥”,也就是廣達、仁寶、緯創 、英業達及和碩五大臺灣企業,都以中國為主要的代工基地,但受到封城停工的衝擊,各公司近期公佈的4月營收均呈兩位數衰退。
其中,廣達4月的營收和出貨量都大減四成以上,副董事長梁次震於5月13日的法人說明會上表示,第二季的出貨量將比第一季還要再衰退兩成。
對此,為台商提供中國投資等諮詢服務的臺灣工業總會大陸組組長黃健群表示,中國清零政策對電子業的衝擊在未來兩季恐逐步擴大。他說,人員流動限制及工時難以規劃是目前生產線面臨的最大困境。
黃健群告訴美國之音:“目前看到的(營收)數字都可能還不足以反映清零政策的影響。雖然中國有公佈’白名單’,開始復工複產,但最大的問題是人的往來,就是不同的城市之間的人員(往來)還是蠻嚴格的,即便有辦法復工,人員沒有辦法到位,貨(就)出不來個。因為現在是動態清零,所以隨時都有可能被封,不確定性很高,這個大家比較擔心。”
位於臺北的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多數中國廠商產能、營收下滑,反映封城對生產和出貨的短期衝擊,但只要中國持續清零,各企業也只能停產斷供,別無他策。
經濟斷崖式下滑,學者:重創消費、投資信心
吳嘉隆說:“零部件進不來,就算你有一些存貨,做好的東西也出不去,運輸跟物流封閉,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停工也許半個月、一個月。目前廠商都沒有辦法有對策。”
中國封城也殃及他國經濟。根據台媒《TVBS新聞網》5月18日轉述日本TBS電視臺的報導,日本境內多家家電商場、無印良品、甚至馬自達汽車都因中國制零件斷貨而開始停售,讓日本經濟蒙受打擊。
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5月18日也警告,中國封城範圍之廣將加劇全球的供應鏈困境,且推升價格、阻礙商品流動和全球供應鏈的復蘇。
清零首當其衝打擊到的是中國的經濟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資料,中國4月的消費零售額年減11.1%,比3月暴跌7.6個百分點;而4月的工業生產則年減2.9%,雙雙創下2020年初以來的最差表現。此外,4月的服務業生產指數也下降6.1%,而當月的全國城鎮失業率則攀升至6.1%,也是兩年來的新高。
臺北經濟學者吳嘉隆表示,中國經濟因俄烏戰爭面臨下行壓力,現在加上封城引發的生產和就業困境,中國經濟前景恐籠罩在四大惡性循環的烏雲中。
吳嘉隆說:“生產跟就業受影響之後,影響到消費信心,回過頭來減少企業的營收,有裁員、失業的問題,衝擊到消費端,這是消費信心的惡性循環。投資信心的減少帶來更多的投資退卻,這是投資信心的惡性循環。銀行現在怕呆帳,不貸款讓消費者不容易借新還舊,反而會出現呆帳,所以銀行怕呆帳,反而會造成更多的呆帳,這是銀行信心的惡性循環。再來是資產通貨緊縮,就是(借貸人)要還債,只好去賣掉資產,結果資產價格下跌,反而還不了債,只好賣更多的資產,陷入資產型通縮的惡性循環。這四個現象同時發作、再加上極端清零,(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清零引發斷鏈危機,外企恐出走?
中國強硬清零已引發外國企業出走的聲浪。
歐盟中國商會和中國美國商會5月初公佈的調查顯示,23%的受訪歐商今年考慮將現有或計畫中的對華投資轉移到其他市場,而高達52%的受訪美商則說,其在華投資已被推遲或減少。
另據美媒《華爾街日報》5月21日報導,美國科技巨頭蘋果公司也擔心中國清零政策恐擴大其損失,打算在越南及印度建立新的供應鏈,以取代在中國的部分產線。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先前在法人說明會曾揭露,該公司“已估計損失額度介於40億至80億美元,這些損失主要集中在上海一帶”。
蘋果公司超過九成產品,包括iPhone、iPad以及筆電MacBook,是由非中國承包商,如台商富士康集團在中國製造。
蘋果供應鏈若轉往南亞,基於產業的群聚效應,恐引發更多其他相關供應鏈移出中國。
不過,香港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認為,中國供應鏈處於轉型階段,清零或生產線外移應只是短期衝擊,長遠來看,“紅色供應鏈”對部分產業仍具優勢。
何濼生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的工資水準上升不少,勞工密集工業繼續到東南亞和其他工資水準比較低的地方,但是中國的物流、基建還有製造業的供應鏈都是比較完備,對於吸引高增值的製造業比較樂觀。”
位於香港的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馬婁 (Nick Marro)也同意,跨國企業短期內不至撤離中國,但會同步擴大對東南亞供應鏈的佈局。他說,只要北京不放寬清零,中國供應鏈前景堪慮。
馬婁以電子郵件告訴美國之音:“我們預計中國要到秋天的20大後才會放棄清零, 2023 年才會逐步放寬防疫措施。這意味著,未來仍具風險,突然停工、停產、大規模核酸檢測和其他幹擾將持續一段時間。只要家戶和企業信心仍疲軟,經濟將陷入困境。”
缺經濟誘因,紅色供應鏈難撼動
但中國供應鏈不只面臨內憂,也有外患。
美國東盟峰會後,雙邊5月中承諾強化經濟關係。部分分析人士解讀,華府盼深化與東盟的貿易合作,以加速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將生產線從中國移往東南亞的腳步,並減少對中國“紅色供應鏈”的依賴。
雖然峰會後,未見外資掀起搶進東南亞之風,但位於吉隆玻的馬來西亞-德國工商會執行長本貝克 (Daniel Bernbeck)說,外資對東南亞的興趣有所提高。本貝克以電子郵件告訴美國之音:“目前為止,這場峰會尚未對我們客戶的決定有重大影響。(但)整體而言,峰會讓部分尋找投資目的地的公司將東南亞列入考慮範圍。”
東南亞近年經濟表現亮眼,其中,越南被視為最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國家,不過,越南的出口約只有中國的八分之一,短期內恐難和紅色供應鏈競爭。
法國外貿銀行現派駐臺北的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也說,美國須提出更多誘因,才可能撼動紅色供應鏈。艾西亞告訴美國之音:“美國政府沒有建立自由貿易區、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或任何重大相關計畫。如果希望東盟成為美國公司的信任平臺,(美國)須提供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