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0日
中國自2月6日起恢復20個試點國家的團體出境遊與“機加酒”自由行。但由於航空運量、機票價格及旅行業人力短缺等因素,業內人士分析,旅遊及航空業者所期待的中國旅客報復性出遊尚未湧現,最快要到2024年才能恢復至疫情前的營收水準。
隨著阿聯酋航空EK363航班於2月6日零時47分從廣州起飛直達迪拜,因新冠疫情以來睽違3年的中國團體出境遊與“機票+酒店”自由行業務正式重返國際旅遊市場。
迎中客拚觀光 泰國高呼“中泰一家親”
重啟首日,5家中國旅遊業者發出至少14個出境團,而多日來,包括泰國曼谷、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吉隆玻和菲律賓的馬尼拉等東南亞國家的城市成為最受中國旅客歡迎的跨國旅行目的地。
為迎來這一塊中國的旅遊大餅,泰國國家旅遊局局長育他沙(Yuthasak Supasorn)還率隊在機場接機,並贈送中國旅客迎賓禮。他的接機隊伍高舉“中泰一家親”的橫幅,並強調“永遠歡迎中國的家人們”。育他沙表示,外國旅客的收入占泰國2019年GDP的12%,其中,中國遊客占比逾1/4,是最大的客源。
泰國今年觀光收入要爭取達到2.4萬億泰銖,約為2019年的8成,總目標2500萬人次的外國旅客中,中國遊客預計占兩成,約500萬人次,因此泰國可謂今年最積極歡迎中國遊客的國家之一。
團體出境游解封後,中國旅遊業快速掌握商機。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截至2月9日,不少旅行社及線上旅遊企業的出境遊業務明顯回暖,例如,攜程平臺已上線1200條相關旅程,飛豬平臺也有近千條出境遊商品上線。
中國出境遊今年可望恢復至2019年的六成
該報導引述攜程數據稱,春節過後一周,團體出境遊和“機票+酒店”自由行產品的預定量,環比春節期間增長超過3倍。據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曉磊表示,新產品上線後,業者同步修復旅遊產業鏈並樂觀預期,今年的出境遊可望恢復至疫前2019年的六至八成。
相較已開放的個人出境,對境內外旅遊業者而言,團體出境遊和“機+酒”業務的放開是更大的一筆生意。
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出境旅遊發展報告》,2019年中國出境遊市場規模為1.55億人次,同比增長3.3%,總境外消費達1338億美元,其中,團體旅遊都是各大旅行社的最主要業務,直至2020年1月下旬,疫情爆發後,才隨著邊境封關、嘎然而止。
對此,位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的旅遊分析師加里鮑爾曼(Gary Bowermen)預估,中國公民出境遊人次可望穩步回升,於2028年突破2億人次,並於2030年上看2.28億人次。
加里鮑爾曼長期關注中國旅客境外游,著有《中國出境旅遊手冊 2023:為中國遊客新浪潮做準備的88 種實用方法(The China Outbound Tourism Handbook 2023: 88 Practical Ways to Prepare for the New Wave of Chinese Visitors)》一書。
雖然中國旅客回流,但加里鮑爾曼提醒各國旅遊業者,重新出發的中國旅客,將一改過去單純跟團、出國“暴買”奢侈品的刻板形象。
他說,閉關3年的中國遊客逐漸偏好露營、自駕游等較自由的旅遊型態,因此,各國觀光業者須調整產品、服務與行銷方式,才能掌握商機。
加里鮑爾曼告訴美國之音:“許多各國旅行社不太瞭解的事情之一是,中國出境市場的規模和多樣性,它涵蓋了從背包客、到超奢華行程的一切,其中還有團體旅行、商務旅行、家庭旅行以及希望與海外親友重新建立聯繫的人們,因此,中國的出境遊類型將多樣化”。
中國第一波開放的試點國家有20個,包含泰國、印尼跟柬埔寨等國,但屬於熱門景點的歐美跟日本、韓國都不在此列。加里鮑爾曼說,隨著中國走出疫情,此名單將逐漸擴大。
航空運量不足 旅遊復蘇挑戰仍多
然而,旅遊業的復蘇之路並非一片坦途。
觀察人士說,挑戰之一是航空運量,因為中國的國際航班三年來縮減到只剩疫情前的一成。據《中國經濟週刊》報導,2020至2022年間,中國三大航空公司國航、東航及南航因運輸總周轉量及旅客運輸量雙雙下跌,總虧損達人民幣1897億元,超過他們前17年所賺得的淨利潤。
不過,隨著團體出境游解封,各大航空公司都在加速恢復國際與地區航線。東航預計2月底前恢復至60條航線,南航則將恢復及增開往返12個目的國的48條航線。
除了運量吃緊,偏高的機票價格也讓團費居高不下。旅遊業者表示,普吉島、馬爾地夫及斐濟等熱門路線現在的團費都比疫情前貴上一倍。
此外,各國專接中國旅客的地接社在疫情期間大量辭退華語導遊跟司機,觀光巴士也遭變賣,以致無法立刻恢復服務。而當地許多專門接待中國團的酒店跟中餐館也早已歇業,無法馬上復工,滿足接待條件。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種種挑戰甚至迫使旅行社“斬單”,推遲甚至取消已經到手的訂單,就怕服務不到位,損及商譽,也惹來旅遊糾紛。
疫情封控傷荷包 中國旅客不再“暴買”?
旅遊業復蘇力道有限的最主要的原因,來自中國遊客的消費力恐大不如前。位於臺北的中華民國旅遊品質保障協會監事會召集人黃文卿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增速逐年放緩,臺灣旅遊業者早於2019年就已察覺到,中國遊客的購買力下滑。
尤其疫情危機未解,再加上,中國房地產市場疲軟、失業率走升,民眾和企業對於經濟前景的信心嚴重不足,中國消費者寧可把錢留在身邊,不敢亂花下,導致儲蓄率上升。黃文卿說,即便部分樂觀分析稱,中國出境遊將於2024年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但他個人仍深感悲觀。
黃文卿告訴美國之音:“這一波開放的話,並沒有達到預期所謂的報復性旅遊。第一,可能是在這三年來的疫情造成他們經濟衰退,所以大家口袋也沒有錢。第二,航班的恢復也沒有達到預期,因為包括缺工的問題。”
加里鮑爾曼新書的共同作者、位於德國漢堡的中國出境旅遊研究所創始人王立基(Wolfgang Georg Arlt)也有所保留。他於1月31日撰文質疑“中國消費者是否仍富裕到足以出國旅行?”
文中指出,中國不僅正面臨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各地方政府債務上升等經濟問題,中國人口在2021年達峰之後走跌,其中,“有錢到可以出國玩”的金字塔富人階層的人數更是減少。他說,這一群人過往的消費型態,亦即,出國搶購奢侈品毫不手軟的各種“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也將隨之減緩,而中國遊客將比以往更重視“性價比”的旅程,也會把時間跟金錢花在個人體驗,而非價格過高的包包跟披巾等商品上。
外交關係緊張 衝擊中國出境遊復蘇
分析人士說,除了經濟因素外,敏感的國際地緣政治氛圍也是各國在迎接中國觀光客時,難以忽略的因素。
位於臺北的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指出,在本輪“擠不進開放名單”的主要國家當中,日本跟韓國先前因為收緊對中國旅客的入境防疫措施,先後遭到中國政府停發簽證報復,美國更是在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華前夕,爆發中國疑似“間諜”氣球入侵美國領空的事件。
地緣政治摩擦,加上俄烏戰事中,中國雖未明確表態站隊俄羅斯,但是在聯合國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決議表決時卻投了棄權票。這些都讓周邊國家加深抗中氛圍,進而衝擊到觀光市場。對此,蔡明芳分析,若失去歐、美、日、韓這些高附加價值的旅遊目的地,中國旅行團所能創造的觀光營收,勢必縮水。
另外,臺灣跟奧地利等國,對中國的顧慮更深。蔡明芳說,這些國家的經貿曾高度依賴中國的,但因為政治摩擦和對立,動輒遭到中國停發旅行團、拒絕進口商品等各種貿易報復,因此,在面對重新出行的中國遊客,這些國家也不免擔憂,這會不會又成為中國遂行經濟脅迫的新籌碼呢?
蔡明芳告訴美國之音:“臺灣、澳洲或者立陶宛,特別是歐盟,今年年初對中國提出了所謂的經濟脅迫。(他們擔心,中國)是不是又會藉由觀光的輸出,來脅迫一個國家或作為談判的籌碼?這也是我們可以進一步觀察。”
分析人士說,受限於諸多的政經因素,中國出境遊的復蘇力道恐不如官媒預期地樂觀,但由於中國體量龐大,就算是“縮水”後的出遊人潮與消費力,仍可望為各國的觀光業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