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
一些國際問題學者說,美國在成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的歷史上,也靠外國人才竊取別國技術。但也有人指出,與中國政府主導的人才招募行動不同的是,美國自由開放的環境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主動加入。
美聯社:中國竊取技術的做法與美國歷史上如出一轍
美聯社經濟問題作家保羅·懷斯曼(Paul Wiseman)在一篇3月28日發表的文章中說,18和19世紀的美國,是世界上最熱衷於竊取別國先進技術的國家。美國指責中國從事的那種非法行為,曾在兩個世紀前幫助美國超過歐洲競爭對手,成為工業巨人。
懷斯曼說,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1791年曾公開呼籲,美國“需要買下歐洲所有為人所知的各種機械”。
布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和政治學教授彼得·安德莉亞斯(Peter Andreas)對美聯社說:“我們今天對中國專遞的資訊是,照我說的做,不要不照我做的做。”
他說:“實際情況是,美國曾經是竊取智慧財產權的世界溫床。”
不過,美國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多倫·本—阿塔爾(Doron Ben-Atar)對美聯社說,美國國會沒有批准漢密爾頓咄咄逼人的工業發展主張。
歷史學者:經濟間諜促進了美國紡織業
美聯社的這篇文章說,經濟間諜活動幫助美國在19世界實現紡織業的起飛。
被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譽為“美國工業革命之父”的撒母耳·斯萊特(Samuel Slater)是英國人,由於看到美國的發展機會,不顧英國的禁令,在1789年將當時先進的紡織技術帶到美國;美國人法蘭西斯·卡伯特·洛厄爾(Francis Cabot Lowell)在1810至1812年訪問英格蘭和蘇格蘭期間參觀紡織廠,回國後憑記憶將他所學到的英國動力織布機技術運用在麻薩諸塞州的紡織業。
美國《外交政策》2012年12月發表的一篇題為《我們也曾是剽竊者》(We Were Pirates, Too)的文章說,今天的中國就如19世紀的美國那樣意志堅決,要與競爭對手取得經濟上的平等地位,而將竊取他們能竊取到的所有技術。
文章作者查理斯·R·莫里斯(Charles R. Morris)說,一個重要的不同點是,現代資訊記錄的水準讓竊取行為獲得的回報比以往多得多。
這篇被中國評論人士廣泛引用的文章甚至說,在國與國的“偉大競爭”中,沒有人會談論道德;如果美國人當時發明能看到英國工廠的神奇望遠鏡,美國人也會使用。
美中人才爭奪戰,中國劣勢不容忽視
哈佛大學甘迺迪商學院教授威廉·R·克爾(William R. Kerr)對美國之音說,美中兩國當今在科技領域的人才爭奪是一場“戰爭”。但他強調,雖然中國實力愈發強大,對外國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提高,但中國的全球徵才能力有很多侷限。
克爾說:“有一種預設是,中國必然將把美國甩在歷史的塵埃裡,或者說中國擁有一些美國無法與之競爭的特質。我不同意這種看法。”
克爾對美國之音說:“需要認識到的一點是,中國在很多方面仍然是一個十分封閉的國家,是一個難以深入、難以生活和工作的國家。而美國是一個十分有吸引力的地方,提供很多機會。目前無論北京、上海還是其他地方,都還沒能達到這樣的多樣化和舒適度……。它們有可能做到,但這需要時間,而且要深入。確立這樣的條件遠不是靠一家大公司就能做到的。”
歷史學教授本—阿塔爾說,歷史上的美國不需要政府的説明——“美國當時享有、現在也擁有中國所不具備的優勢:外國人才願意來美國生活,同時帶來知識和才幹。”
本—阿塔爾說:“世界上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仍然不會去中國。他們會去矽谷、去波士頓的128號公路沿線(註:波士頓地區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去北卡羅來納州的三角研究園區(Research Triangle)。一個專注於鎮壓的社會能否成為創新的聖地,現在還不能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