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眾翻牆追臺灣熱播劇《人選之人》臺灣能,為何中國不能?

2023510

 

臺灣熱播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已沖上影音平臺網飛(Netflix)的臺灣收視冠軍多日,這部講述在野黨政治幕僚助選、打贏總統選戰的職人劇雖未在中國上架,卻引來不少中國觀眾翻牆追劇和熱議,但或因政治議題太過敏感,遭社媒豆瓣刪除討論條目。來自中國的觀察人士說,此劇觸及部分中國人渴望的自由和政治權利,並引發他們對“臺灣能,為何中國不能?”的反思。

《人選之人-造浪者》透過7位主要文宣黨工的視野,一窺臺灣總統大選幕後的議題操作、助選策略及政治人物如何在現實和理想的拉鋸中,推動備受爭議的進步價值和民主精神。

該劇共八集,自4月30日於Netflix首映以來,因為貼近臺灣人的真實日常,受到臺灣觀眾的熱捧,短短三日內即沖上收視冠軍,也掀起熱議話題。

 

臺灣社會議題劇熱播

作為此劇的出品人和投資方,位於臺北的公共電視董事長胡元輝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公視有別於一般商業電視臺,不著眼於“搏眼球”的娛樂作品,而是從公共利益的角度,致力於推動“社會議題劇”,一種好看、但又能反應社會真實和多元面向的劇型。

胡元輝說:“這部戲包含了非常多的社會議題,像廢死議題、生態保育、性別平權的議題,這些都是普世課題,究竟臺灣在面對這樣的課題的時候,是怎麼樣去處理的?把它放到選舉的脈絡裡面,它又會面臨到什麼政治與理想中的掙紮,我覺得這本身就具有一種動人的故事內涵,它又有特別臺灣的經驗,所以我們在這樣的規劃之下,相信它可以引起全球觀眾的共鳴。”

他說,公視希望特過此劇,能讓全球觀眾看到臺灣選舉的真實活力,反映臺灣的民主維度,並關注劇中所追求的普世進步價值,甚至引發全球觀眾對理想的反思和追求。

 

《人選之人》首部政治幕僚職人劇

臺灣自1996年首度實施總統直選以來,一人一票選出各級民選官員的民主體制已是臺灣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樣貌,但遲至20多年後,才有這麼一出政治幕僚職人劇的問世。對此,胡元輝說,或與機緣有關,一方面劇組覺得時機成熟、有意願處理此類題材,另一方面,臺灣戲劇產業歷經前幾年的沉寂後,已漸趨活絡,也願意挑戰政治性題材。

他說,為了將台劇和臺灣的選舉面貌推向國際,公視此次將《人選之人-造浪者》的獨家首映權讓渡給Netflix,並計畫於今年第四季時,才透過公視頻道重映,以服務臺灣境內的觀眾。

透過Netflix平臺,《人選之人-造浪者》現於全球190個國家播映,總計提供30多種語種字幕,以及包括西班牙語在內的多國語言配音服務。

雖然《人選之人》未在中國上架,但數日來,此劇出乎意料地紅到中國,不少中國收視戶翻牆收看,並在微博上引發熱議,上百則留言貼文一片好評。

 

中國線民歎:能在中國看到此類題材?

一名位於湖北的微博線民留言稱:“題材上已經進步得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另一位來自北京的線民則寫道:“議員出櫃競選、職場性騷擾、自由地zz(政治)表達,它是一部國語劇。”

還有一位來自新疆的線民直指,劇中在野黨候選人的臺詞“句句鏗鏘有力,我們缺少這樣的女性領導者。”

更有一位安徽線民稱此劇為“精神糧食”,且若有反思地說:“站在窗邊發呆,忽覺周圍麻木不仁的環境,頓時覺得沮喪......有生之年能在國內看到此類題材視角嗎?”

兩岸觀眾尤其爭相討論劇中扣人心弦的金句。

例如,劇中的女性總統候選人在面對一群大學生要求表態“廢除死刑”立場時說出:“民主可以是一個人說了算嗎?”

又例如,劇中出櫃的政黨發言人陳述其理想說:“我的理念是希望未來有一天,多元性別意識能夠在臺灣達到不一樣的高度。”

另外,劇中這位發言人為支援年輕黨工挺身出面申訴職場性騷擾時,鼓勵她的下屬說:“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

 

兩岸觀眾熱議的金句

而這位受到性騷擾的年輕幕僚也得到劇中女性總統候選人的書寫卡片鼓勵:“請等待這個社會追上你們腳步的那一天。”

公視的胡元輝說,這些金句引發共鳴,而且劇情反應真實,讓觀眾有感,雖然劇中也如實呈現出現實面的掙紮,但最終啟發人們重燃生命的熱情和追尋理想的可能。

他指出,美國戲劇討論社群網站MyDramaList針對此劇有一段評論稱:透過此劇,“我們深受啟發並相信,正義與進步終將取得勝利,透過毅力、選民的投入和有紀律的政治領導人物。”

他說,若觀眾能對此劇有如此深刻的評價,公視製作此劇也值了。

不過,《人選之人》或因觸及民主、選舉和同志等敏感話題,上周已遭中國影音社媒豆瓣刪禁討論詞條。

對此,胡元輝說,豆瓣的反應“非常制式”,至於微博等網站則相對開放,仍允許討論,他相信,這部劇應會對中國觀眾產生兩大深刻的感受。

胡元輝說:“第一個,當然是選舉的形式,在中國大陸,選舉的形式並不存在的,所以對符合民主精神的選舉形式,我相信,他們一定是有感。第二個,過去可能有人會講,選舉當中可能會有黑、金,會有理想、現實的糾葛,因此最後會沈淪或墮落,但他們可能看這部戲後發現,不全然是如此,也就是,在現實中,的確有一些不理想因素,但更多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要把自己的理想往前推進,獲得實現的可能的這樣一種生命力,這才是民主真實的一個存在。”

他說,民主反應的是所有人想法的總和,不可能是一言堂,而且透過民主,集眾人之力,來追求解決之道或理想的可能,才是民主最動人之處。

 

《人選之人》被迫放棄中國市場?

胡元輝說,基於政治現實,此劇一開始就不考慮中國市場,否則男主角之一也不會啟用遭中國封禁並誣陷為台獨份子的戴立忍,但製作方仍歡迎中國觀眾收看,未來也會透過其他管道,對中國播放。

位於澳大利亞悉尼的民主中國陣線澳大利亞分部監事張小剛也說,中共剝奪中國公民的選舉權,絕對會封禁這類作品,而中國觀眾若有機會觀看此劇,也可能有兩極反應。

張小剛告訴美國之音:“對於民主有追求的這些(中國)民眾會非常渴望看到這些東西,而且覺得跟自己的對比。但是從中共的角度或者受中共洗腦的一部分人會把選舉看成一種笑話,他們會強調,比如說臺灣議會裡邊打架了,美國上次大選舞弊的傳說,他們就會放大、嘲弄。”

他說,臺灣社會的言論自由和民主選舉已是華人的“燈塔”,不僅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政權體制形成極大的反差,也打破中共“民主不適合東方或中國人”的說法,因此,《人選之人》也會引發中國人民反思“臺灣做得到,為何中國做不到?”

現旅居臺北的前香港電臺主持人曾志豪也說,此劇反應兩岸差距,更是兩岸不可能統一的原因。

 

曾志豪:兩岸差距太大,不可能統一

曾志豪告訴美國之音:“他們(中共)經常說,國家下一盤大棋,你不懂就不要說話,你要理解,你不能要求領導。我覺得,你如何叫已經那麼成熟的臺灣人,如果統一以後,要求他(臺灣人)倒退?”

由於統一在臺灣沒有市場,因此,他說,中國必須先變民主了,仿效臺灣的民主選舉和法治制度,才有資格和臺灣談統一,也才能降低臺灣人對統一的反感。

曾志豪說,作為歷經民主抗爭的香港人,他看完此劇,被剝奪選舉權的感受非常深,尤其看到臺灣人可以自由在凱道上抗議,大學生可以對政治人物嗆聲,再對比中國白紙運動後被捕的抗議者,絕對是一大反差。而且臺灣政治人物在選票前所展現出的謙卑,這樣的民主風範對照中共領導班子的專制傲慢,曾志豪認為,是兩岸最大的反差。只不過這樣的選票牽制可能會讓中共更強化其專制的思維更不願意釋權,走向民主。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