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
美國儲存晶片龍頭美光科技儘管上了中國監管機構的黑名單,仍加碼投資中國逾43億元人民幣(約6億元美金)擴廠,同時也斥資27億美元在印度設立半導體封裝廠。分析人士表示,美光著眼於經濟復蘇以後的中國市場,預期在不遠的將來中國政府可能會改變對外資的政策,因此此時追加投資實際上是給中國政府一個很好的面子。但如果期望中國因此撤銷對美光的禁令,則是“不太瞭解中國政府”。
投資逾43億元人民幣
美光公司日前宣佈,未來幾年將投資中國西安封測廠逾43億元人民幣,除了收購臺灣半導體封測公司力成集團旗下的力成西安半導體封裝設備,也計畫在美光西安工廠增建新廠房,引入新生產線,製造行動DRAM、NAND及SSD產品,強化現有工廠的封裝和測試能力。
美光執行長梅洛特拉(Sanjay Mehrotra)在聲明中表示:“這項投資計畫彰顯美光對中國業務與中國團隊成員堅定不移的承諾。”
美光表示,將會向力成西安全體1200名員工提供新的勞動就業合約,新的投資項目還將額外增加500個就業崗位。這使美光在中國的員工總數增加至逾4500人。
這是美光受到中國監管後的最新具體行動。香港媒體《東方日報》稱美光為了繼續經營中國市場而“買保險”。
今年4月,中國表示要對美光進行國安審查,外界視為是晶片戰爭中,中國對美國打響反擊的第一槍。
今年5月,中國進一步宣佈境內關鍵資訊基礎設施業者應停止採購美光產品。
《華爾街日報》6月17日報導,美光公司預計,中國的禁令或使該公司在華收入半數不保。但即使美光被列為黑名單,它並未如外界預期的將對中國投資卻步,反而反其道而行,加碼投資中國。
商業與政治考量
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史鶴淩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美光在中國擴廠行動。
首先,這是美光的一個商業決策。正如美光在聲明中所言,美光籌備投資西安工廠項目已有一段時間,力成西安的設備自2016年以來一直在美光全資的廠房中運行,該協議目前已到期,美光預計一年內完成收購。所以如果美光不追加投資的話,它原先的投資價值就會減弱,因此現在追加43億人民幣的投資是為了保證它原來的投資價值能持續發揮效益,以免被主要對手韓國三星與海力士甩下。
其次,雖然中國政府對美光的產品下了封殺令,但主要是禁用在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領域。而實際上,美光很多產品是反銷回美國的,所以受封殺令的影響有限。史鶴淩估計美光的商業思路是繼續在中國投資,利用中國很好的基礎設施和比較低廉的勞動力來繼續生產產品,然後反銷回美國,或者是銷售到其他國家。如此一來,美光既可以利用低成本優勢,又能大部分規避中國政府的禁令。
史鶴淩表示,第三個原因可能是美光最近對中國政府一系列政策判斷的結果,因為中國經濟在非常糟糕的情況下,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底下的官員,每個人都在強調要加大力度引進外資。
根據高盛6月18日的最新預測,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GDP)將從6%下調至5.4%,明年的預測從4.6%下調至4.5%。報告說,主要是因為信心持續疲弱和房地產市場烏雲密佈,中國經濟層面的逆風強於預期。
日前瑞銀也預測中國今年的GDP從5.7%下調至5.2%。美銀的預測是從6.3%下調至5.7%。投行紛紛下調資料,顯示中國的經濟情勢持續低迷。
給中國面子
史鶴淩表示:“中國政府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會改變一些對外資的政策,那麼(美光)這時候追加投資,實際上是給中國政府一個很好的面子,意思就是說我響應你的那個號召來追加投資。”
他說,從商業角度來講,上述3個理由加總起來,美光做出追加中國投資的決定是有其道理的。不過,史鶴淩也說,美光在整個中國晶片的生產上並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中國市場沒了美光,還有其他三星、海力士或中國自己生產的晶片可以選擇替代,所以美光期待用追加投資來換取解除封殺令的機會很小,“因為它畢竟是一個美國企業,美光對中國政府可能不太瞭解,所以才有這樣的期望”。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劉孟俊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曾是美光最大的市場之一,2018年時,美光在中國的營收為1192億元人民幣,占美光當時總體營收的58%。但在美中貿易戰後,美光在中國的營收規模與占比逐年下降,到了2022年時,美光在中國的營收降到228億元人民幣,占比只剩下10.8%。
著眼復蘇後的中國市場
劉孟俊表示,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的重要性對美光來說已經不如以往,而且美光的產品以消費市場居多,真正應用在所謂中國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比重其實沒那麼高。
劉孟俊說:“所以它現在加碼,可能是還著眼於經濟複甦以後的中國市場。”
渣打雖然也下修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但表示第3季與第4季的成長速度將會明顯優於今年上半年。
最近在臺灣出版《破局-中共赤化與國際覺醒》的新書作者吳奕軍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現在對於以美國為主的G7國家的主要策略就是“政經分離”,意思是說,在政治上,中共要維護面子,並挾著面子對國內大內宣,以保護中共的權威性;但在經濟上,習近平其實很清楚,中國的經濟面臨很大的問題,他對於外資出走其實非常焦慮,所以中共對於外企的處分或許並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直接。雖然處分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但美光跟中共政權之間是否有一些默契或者私底下的協議,“我覺得可能還是會有的”。
雙方兩手策略
吳奕軍表示,對美光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它現階段還是需要中國這個市場,儘管跨國企業撤離中國的趨勢已經很明確,但美光不像亞馬遜(Amazon)、領英公司(Linkedin)這種網路企業,可以馬上說走就走,美光無法斷然抽離,可是它在把這項禁令的面子做給中共政權之餘,它同時也在其他國家創造新的生產製造鏈,拓展新的市場空間。
吳奕軍說:“就是雙方也都是有一個兩手策略的空間,跟一個彼此瞭解的程度。”
正如吳奕軍在《破局》書中寫道,從中國經濟下行、政治趨緊、美中貿易戰後,加上疫情爆發,以及中國當局戰狼式的國際應對模式下,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大勢已定,自動化輔助下的在地化生產製造將成為主流,無法逆轉。
印度投資獲准
為了分散風險,美光的佈局除了中國,也斥資約37億美元到日本廣島設立工廠,引進最新的極紫外光(EUV)晶片製造設備。路透社6月21日報導,美光在印度古吉拉突邦(Gujarat)的投資計畫已獲批准,將投資27億美元建立半導體測試和封裝廠,印度政府也將提供價值13.4億美元的相關生產激勵措施。
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史鶴淩表示,2021年的晶片短缺影響了許多產業的發展。為避免事件重演,許多晶片生產商開始分散製造基地,美光也是如此。從財政的說法來說,就是用來“對沖”地緣政治的衝突。
他說,如果沒有中國的禁令,他相信美光很多的投資最後是落在中國的。但因為中國的封殺令,讓美光變成隻在中國保證很小幅度的投資,而把更大的投資放在中國以外的地方,這也符合2021年晶片短缺後的新思維。
英特爾投資德國
史鶴淩表示,如果從臺灣的角度來看,將會對臺灣將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因為分散投資就意味著不會把更多的投資投在臺灣,而是投在亞洲或者歐洲其他地方,如英特爾6月19日宣佈投資約330億美元在德國建廠也是循著相同思路。
這是英特爾在過去4天內宣佈的第三筆廠房投資計畫。英特爾在6月16日已宣佈在波蘭投資46億美元建廠,18日又宣佈在以色列投資250億美元。
史鶴淩表示,對歐洲來講,尤其是傳統汽車製造業的德國來說,未來電動車的晶片使用量越來越大,他們意識到必須在歐洲建立自己的晶片生產能力。這樣萬一台海發生危機的話,就不用從亞洲進口車用晶片。
而從英特爾的角度,既然德國有這樣的需求,就趁機向德國政府要求大筆補助,最後也獲得相當於建廠費用三分之一的補助,同時又可以把產能擴展到歐洲,分散風險。這也是為什過去外界從來不把歐洲當作是一個半導體生產基地,但現在英特爾卻要去德國投資設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