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3月11日
全球手機巨頭正競相佈局AI領域,生成式AI從雲端“落地”到移動設備,被認為是2024年手機行業變革的關鍵。未來消費者不需要坐在電腦前、也不需要將資料通過網路傳輸到雲端後續處理,手機就能享受生成式AI的便利。
在中國手機大廠紛紛端出AI戰略後,也預示中美科技博弈已進入通訊手機產業。但中國智慧業內人士直言中國“硬體技術”是劣勢,專家亦認為AI手機供應鏈和生態系統仍是美國天下,中國仍難以彎道超車。
中國科創板日報1月18日報導,2024將迎來AI手機元年。OPPO宣告成立AI中心,魅族停止開發傳統智慧手機,兩者全力投入將AI技術融入手機作業系統,另外包括榮耀、Vivo、小米等中國手機廠商均先後推出手機應用AI大模型。
以前用來辨識資料的“判別式AI”現在升級成能創作內容的生成式AI。在杭州的一家智慧科技公司首席技術長孫先生解釋,過去的AI能判斷文章好不好,現在它能寫文章、創作圖像、音樂和視頻。
目前智慧手機裡常見的“語音助理”常被詬病是固化的“機械問答”,生成式AI能通過語言大模型進行學習,增強對使用者指令的理解。未來手機角色將從工具變成助理,不僅把工作事項列出來,還能依據個人喜好幫忙做選擇。中國中新網2月26日報導OPPO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形容“繼功能型手機和智慧型手機之後,AI手機將代表手機產業的第三次重大變革階段。”
大語言模型戰國時代
在臺北的數位科技產業資深顧問陳子昂表示,生成式AI手機將會改變商務、行銷、金融、教育、醫療和汽車等產業,而生成式AI的決勝點是大語言模型,也就是用圖文和影音資料,進行機器深度學習的訓練模型。
由於目前生成式AI運算能力仰賴晶片,中國若能降低算力需求,將不受美國晶片禁制令的牽制。陳子昂對美國之音說:“現在美中兩強都在積極地把它的大語言模型、演算法儘量縮小,儘量不要使用到大量的算力,就能夠在未來生成式AI決勝負。美國在這一部分目前是領先中國,不論是在大語言模型、還是在演算法這部分,可是中國具有軟體人才數量上的優勢。”
在上海的市場大資料庫頭豹研究院分析師常喬雨表示,未來在AI手機領域的競爭重點會集中在AI創新應用上。雖然蘋果(Apple)尚未推出與OpenAI的ChatGPT或穀歌的Gemini等競爭的大語言模型產品,但蘋果據傳已取消了電動車計畫,研究經費將轉投生成式AI。同時,華為在高階手機HarmonyOS 4中全面接入AI大模型,加強智慧助手的個性化服務能力,較勁意味濃厚。
美中手機產業進入AI“芯戰”時代
常喬雨分析,中國具有三方面產業優勢。第一是中國擁有從晶片設計到生產,再到終端設備製造的完整生成式AI產業鏈,屬全球罕見。結合相對低的人力成本,使中國在生產成本和產業鏈完整度佔有競爭優勢;再者,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為生成式AI產業鏈提供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最後,中國政府制定清晰政策,有助於產業鏈有序發展。
然而手機晶片的精密程度、性能要求比工業晶片高,屬於最尖端的晶片,是技術的集大成。因為議題敏感不便透露名字的孫先生直言,中國AI手機技術的硬傷在於硬體技術。他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最大的一些優勢,就是它的應用場景和資料積累真地很多。一個大語言模型已經成熟的情況下,一體化體驗的這種上面肯定會比國外要快。它是劣勢就是硬體,算力上是不足的。它的創新不足,讓它去突破某一項技術很難,卡脖子不是一天兩天了。”
他認為將中國的應用軟體,搭配國外制做的晶片是目前中國能採用的模式。
同樣點出中國劣勢的還有在臺北的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他認為中國發展生成式AI的致命傷是晶片製造,像是中國手機品牌包括小米、OPPO、Vivo都有不錯的硬體,但晶片仍得倚賴美系的高通和臺灣的聯發科。
楊瑞臨指出,2月26日在西班牙巴賽隆納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 2024)中的AI手機最新發展,臺灣半導體大廠聯發科技展示旗艦行動晶片天璣9300最新的AI處理器,首見手機端即時生成AI影片。而中國小米14 Ultra的AI手機強化了深度學習結合照相功能,僅是AI再進化,並非生成式AI的應用。
中國的中芯國際目前能力為7納米晶片,《金融時報》2月報導中芯國際計畫今年開始生產5納米的晶片,但普遍被預期良率低、成本高,不具市場吸引力。尤其AI手機屬於大眾產品,若將晶片的高成本轉嫁,會使中國AI手機價格飆升,失去國際競爭力。
目前全世界主流作業系統掌握在Google和Apple兩大公司的安卓和iOS。楊瑞臨告訴美國之音:“不管是最先進的制程、生成式AI的晶片的設計,還有所需要架構的AI手機的作業系統,中國都落後美國非常非常多。”
中國生成式AI產品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常喬雨直言在原創性技術、資本支援、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等方面,與美國仍存在差距。中國需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特別是在硬體生產。
手機應用軟體的百花齊放與衰退
楊瑞臨預測全世界的應用軟體發展商將聚焦在生成式AI的應用程式,未來半年將會百花齊放,包含iPhone和中國手機大廠也預期在下半年推出旗艦AI手機。
中國資通訊產業互聯網平臺愛集微指出,AI手機興起後將帶來三大趨勢,包含搭載全新人機交互的個人化作業系統、設備趨向“去App化”,以及智慧手機逐步退場。
孫先生也預測AI手機將帶來應用程式的衰退,手機本體就是“超級應用程式”,提供中央服務,透過語音指令就能執行所有需求,不再需要安裝零散的應用程式。
但中國AI手機產業也有局限,常喬雨表示像是AI手機的標準尚未形成共識,可能導致市場混亂。而且盈利模式尚不明朗,企業佈局可能面臨市場不確定性。此外,AI手機對硬體支撐能力有更高要求,可能導致成本上升和市場競爭力下降。
智能手機退役時刻?
隨著生成式AI技術不斷突破,增長了消費者對手機服務的需求,手機產業升級與競爭壓力促使變革,造就了中國生成式AI進軍通訊手機產業。常喬雨指出中國政府政策支援與投資環境提供AI產業保障,例如深圳對AI創業企業實行稅收減免,研發資金鋪貼等,創造了AI產業化有利條件。
美國調研機構IDC預測,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機出貨量預期達1.7億台,占全球手機市場15%。作為對比,2023年全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約2.71億台,創近10年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