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軍備競賽制約中國,進一步打造新“北約”可行嗎?

2022430

 

面對中國的咄咄進逼,印太區域的主要國家正在加快武裝、提高軍費開支。美國印太司令近日直言,對於熱愛自由的國家,北約是一個好模式。有專家認為,儘管印太版“北約”缺乏堅實的經濟和歷史基礎,但是歐美和印太大國亟需增加多邊防務合作,共同應對來自中俄的威脅。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田南(音譯,Nan Tian)週二(4月26日)對美媒CNBC表示,南中國海區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軍備競賽,各國在行動反應方面相互博弈,當一個國家增加武器採購,另一個國家也隨之行動。

田南指出,由於中國不斷增長的軍費被許多鄰國視為威脅,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和臺灣購買大量新科技,比如核潛艇和精密導彈系統。考慮到該地區採購的武器數量,以及旨在強健軍隊的財政資源配置,一次錯誤的計算就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週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亞洲及大洋洲地區的軍事支出為5869億美元,增加了3.5%,超過歐洲的4180億美元支出和3%的增幅。

其中,中國和印度的軍事支出分別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增幅達到4.7%和0.9%。日本和新加坡的增幅超過7%,韓國增長了4.7%,澳大利亞增加了4%。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際關係學者馬斯頓(Hunter Marston)通過電郵告訴美國之音,除了南中國海地區,臺灣和朝鮮半島是更加可能的引爆點。

“越南和中國或者東盟國家之間的戰爭,更可能保持在核戰爭門檻下,而不會像朝鮮半島和臺灣海峽的戰爭一樣,引發同樣程度的聯盟或者國防承諾。”

 

專家:印太軍備競賽有助平衡中國

馬斯頓指出,如今的軍備競爭和冷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彼時中國著重武裝東南亞的共產主義主義,蘇聯也在越南戰爭期間向越南提供大量武器和物質支援。

“儘管超級大國劍拔弩張,但今天的局勢明顯更加穩定。不同之處在於,更多的中等強國能夠武裝自己,因為自1975年以來亞洲地區和平盛行,經濟也大幅增長。總體上這是一個更為多極化和相對均衡的局面。”馬斯頓說。

夏威夷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的資深研究員饒義(Denny Roy)告訴美國之音,“唯一比軍備競賽更糟糕的是,亞太國家未能應對中國軍隊的擴張,從而使自己容易受到中國的欺淩。有利於中國的比例失衡,才更有可能導致衝突。”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防務、戰略與國家安全主任肖布裡奇(Michael Shoebridge)也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過去一直在進行一枝獨秀的軍備競賽,如今必須面對印太鄰國努力向軍事平衡邁進的新趨勢。

“這對於印太安全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發展:美國正與歐洲夥伴重振合作,以印太為重點,並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英美三邊夥伴關係(AUKUS)和美日澳三邊合作一起將軍事平衡從中國轉移,阻止衝突。”肖布裡奇補充說,隨著習近平支持烏克蘭戰爭的時間越長,普京堅持入侵戰爭的時間越長,印太國家增強國防力量的動力就會越強。

“北京清楚地瞭解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它如此尖銳地批評AUKUS,並如此大聲反對亞洲北約。這是一個健康的跡象,表明北京明白軍事平衡不再簡單地朝著有利於它的方向發展。”

 

印太北約有戲嗎?

4月27日,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John C. Aquilino)在印度出席一場研討會時表示,中國對於印太版“北約”的指控不符合事實。

“志同道合的印太國家已經合作了80年。我們所看到的是當志同道合的國家走到一起時的好處,比如,我們看到北約的力量增加,基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動。我想說的是,對於那些重視自由的國家來說,這是個相當好的模式。” 他直言道。

阿奎利諾認為,儘管這是一個好模式,不過最終要取決於各個國家的主權選擇。他預計夥伴國家之間未來將會增加多邊活動,而不僅僅局限於雙邊關係。

 

同一天,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也呼籲建立具有“全球視野”的北約,並強調北約要與日澳等盟友合作,確保臺灣有能力保護自己。

對此,專注研究東南亞事務的馬斯頓(Hunter Marston)認為可行性不高,北約在歐洲能夠運作的部分原因是基於共同的政治制度、文化聯繫和民主價值觀。“但亞洲不存在這些(紐帶),各國之間作為集體安全性群組織基石的信任水準也不存在。”

馬斯頓舉例說,美國幾十年來一直試圖促成日韓之間的安全合作,但兩國自二戰以來的歷史仇恨仍然揮之不去。而且東南亞有各色各樣的國家和政權,在一項集體安全條約下形成統一聯合是不可能的。

 

不過,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的肖布裡奇指出,特拉斯的提議比較中肯,未來歐洲和印太國家亟需採取更多集體行動,包括國防和安全領域的多邊合作。

“這會加速(鞏固)歐盟和北約在印太地區的利益——但不會以犧牲歐洲安全為代價。歐盟、北約和美國及其主要印太盟友現在面臨來自俄中兩個獨裁國家的共同戰略挑戰。這對普京和習近平來說都是壞消息,因為他們現在不太容易分散美國的注意力,並在歐洲和印太地區就哪個才是優先戰區展開辯論。”

肖布裡奇說,澳大利亞向烏克蘭軍方提供了防護車和武器等大批防禦物資,因為這直接事關印太安全。“這兩個區域都是應對來自習近平和普京的共同挑戰的關鍵。普京的失利有助於在印太威懾習近平。”

 

在印太威懾中國,壯大美海軍是關鍵

美國總統拜登將於5月出席東盟特別峰會,訪問日韓,並參加四方安全對話(QUAD)首腦會議。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也將於5月1日到7日拜訪緬甸和老撾。

不過,為了防止烏克蘭戰爭在印太重演,多位專家表示,除了密切多邊安全合作和外交往來,加強美國海軍在第一島鏈的威懾力量也非常關鍵。

“美國海軍作為制約中國海軍的最強大力量,對於地區安全與和平行動至關重要。它的作用受到歡迎,許多東南亞國家出於對中國不斷擴大海上力量的擔憂,悄悄地支持美國的軍事存在。”馬斯頓說。

 

但是,馬斯頓對中國通過“切香腸”的策略和操縱灰色地帶的方式,企圖逐步控制第一島鏈、將南海軍事化的局面深表擔憂,“美國海軍的存在已經無法阻止中國改變海上事實,成為太平洋的主導力量。”

東西方中心的饒義也表示,目前無法確定美國海軍是否有足夠威懾力阻擋中國攻台,因為中國海軍的建造規模超過美國,而且中國導彈有能力摧毀美國在該地區的機場和艦隊。

他建議,美國海軍需要增加資金,國防部需要提出一個能夠應對中國封鎖或入侵臺灣的戰略計畫。

 

當中國不斷擴充驅逐艦、兩棲攻擊艦和航空母艦之際,美國海軍卻正在面臨預算緊縮和艦隊規模變小的挑戰。2023財年的預算申請中,美國計畫退役24艘艦艇,建造8艘新艦艇。2027年之前,美國預計將有280艘艦艇,而中國在2030年之前將擁有460艘艦艇。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24日在微博撰文稱,美國在西太平洋已經沒有僅憑軍事力量壓倒中國的可能。中國將有三個航母戰鬥群,海基鷹擊21與空基鷹擊21、陸基東風21D導彈形成三位一體的“航母殺手”力量,而且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提高,陸基力量的支持足以抵消美軍的海上優勢。

“我不在乎舊船的能力下降多少,美國不能用‘無’來對抗‘有’。” 來自維吉尼亞州的共和黨籍眾議員魏特曼(Robert Wittman)本週五在哈德遜研究所的視訊會議上指出,中國的海軍建設能力讓美國在第一島鏈內部和外部區域都處於危險之中,美國必須建造更多艦艇。

 

除了保障海軍規模,肖布裡奇認為,從近期俄羅斯艦隊的“莫斯科號”(Moskva)沉沒黑海,到亞塞拜然擊敗亞美尼亞的歷史經驗來看,美軍還需發展反艦導彈、陸地攻擊導彈和防空導彈,以及武裝無人機和無人水下作戰系統,以擾亂解放軍的印太軍事計畫。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代(Michael Gilday)4月28日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討論會上強調,發展無人艦艇、人工智慧和高超音速武器對於反制中國的威脅也非常重要。

“我們試圖保持的平衡就是,美國需要準備好今晚就能迎戰,也要準備好迎接2027年或更早的情景。”吉爾代說。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