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
12月15日,臺灣新竹的一家飯店內,正熱絡慶祝著新竹科學園區(又稱“竹科”)成立滿40周年。應邀出席的各家企業大老們戴著口罩,卻遮掩不住他們迎接這個大日子的喜悅心情。在美中摩擦越演越烈、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之下,臺灣科技業的表現卻是出乎意料,今年全台各大科學園區總營業額預估將逆勢成長近20%。
臺灣能掌握這樣的機運,並非一夕造成,故事得從1980年在新竹成立的第一座科學園區開始說起。這裡,孕育了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全球第四大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等科技公司,他們不僅在世界舞臺站穩了腳步,也讓臺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成為關鍵要角。
“40年前,政府在新竹一片黃土上開發200多公頃的土地,作為臺灣第一個科學園區,那時候廠商只有13家,到今天為止已經有1374公頃,廠商有500多家,那我們今年的營業額可能創歷史新高。”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王永壯在15日慶祝活動致詞時說。
時間回到1975年,時任臺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徐賢修向當時的臺灣總統蔣經國提出設立科學園區的構想,希望由政府提供土地等資源給進駐的廠商,以加速臺灣高科技發展。經過了5年的籌備,新竹科學園區在1980年成立。
現任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王永壯告訴美國之音,科學園區成立的前一年剛遇上臺美斷交,當時臺灣在國際地位比較低迷,但今天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地位顯著的提升,這和臺灣科技產業在全世界佔舉足輕重的角色有很大的關係。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15日活動時也說,新竹科學園區是臺灣科技的“重要推動者之一”。他說科學園區有兩大貢獻,一是提供土地,二是提供單一視窗的進出口服務,“在臺灣土地是很難(找)的,假如是沒有園區供應給科技廠商,尤其是剛創業的科技廠商,沒有土地的話,我覺得是很多初創業的公司都辦不成的。”
同一天,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觀點文章《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臺灣》也肯定了這一點。文中提及臺灣在1980年受到美國矽谷的啟發建立了第一個科學園區,每個園區內都有自己的科技大學,政府也提供自海外歸國工作的工程師獎金,讓園區成為提供這些人才創業的溫床。
張忠謀就是在當時受到臺灣政府的延攬。1985年,曾任美國德州儀器公司集團副總裁、時任美國通用儀器公司總裁的張忠謀受邀到擔任臺灣的工業研究院院長,協助勾勒臺灣的積體電路計畫; 1987年,張忠謀創立了台積電,台積電從此在新竹科學園區紮根。
雖然張忠謀在活動中笑稱“台積電到園區其實已經相當晚了”,但以竹科為主要據點的台積電,卻建立起了一個與其共榮的半導體上下游生態系,對臺灣半導體業後來30年的發展,影響深遠。
2019年,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南部科學園區等臺灣三大科學園區營業額超過2.63兆新臺幣(約926億美元),光是半導體就佔了其中的65%。今年上半年,新竹科學園區廠商的營業額達5661億新臺幣(約199億美元),其中半導體產業佔比超過7成以上。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演講中提及,張忠謀開創的“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的商業模式,改變了全球半導體的遊戲規則。“後續幾十年中,甚至也影響了世界各國半導體產業的興衰,至今也奠定了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在全世界高科技產業鏈中特殊的地位。”
目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積體電路製造服務、封裝測試的年產值皆為全世界第一,晶片設計也是全世界第二。台積電預估,今年全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可望達新臺幣3兆2000億元(約1127億美元)。
前述紐約時報一文中還強調,“作為其(台積電)成功經濟模式的一個副產品,臺灣已經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關鍵一環,為其地緣政治考量增添了經濟砝碼。隨著全球科技霸權爭奪戰的升溫,這一砝碼的重量可能還會繼續增加。”
臺灣的科技部部長吳政忠致詞時說:“臺灣在過去40年在竹科這邊有很好的半導體(產業),半導體是臺灣的一個很重要的資產,過去是,未來也會是。” 他強調,在未來萬物聯網的時代,食、醫、住、行、育、樂都離不開晶片,這也是臺灣領先國際的關鍵。
全球前五大電腦品牌、宏碁(Acer)創辦人施振榮告訴美國之音,新竹科學園區未來十年是可以仰賴現有的基礎,不斷擴張、產生高附加價值。他也期待,半導體產業可以與包括醫療、文化在內更多新應用領域有更多的結合。
展望未來,王永壯說,今年新竹科學園區的目標就是傳承與創新,針對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半導體產業,政府在新竹開發了新的擴建地,作為半導體先進制程的主要基地,同時也準備打造一個軟體園區、並完善生物科技的聚落,希望整合軟體和硬體,能達成“以軟服硬、翻轉竹科”的目標。
[照片]
左起為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臺灣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於2020年12月15日參加臺灣新竹科學園區40周年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