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海洋和冰凍圈正在為“承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付出代價

2019 年 9 月 25 日

氣候專家今天表示,過去幾十年間,地球上的海洋和冰凍圈為承受全球變暖的後果付出了沉重代價,假如人類無法徹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頻發和食品短缺就將使數千萬人受到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今天發佈的這份《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指出,由於迄今為止的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升高了 1°C 。具有壓倒性的證據表明,升溫正在給包括海洋和冰凍圈在內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後果。

“冰凍圈”一詞源於希臘語,涵蓋了地球系統的冰凍成分,包括雪、冰川、冰蓋和冰架、冰山和海冰、湖泊及河流上的冰以及多年凍土和季節性凍土等。

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海洋的“溫度已經更高、酸性已經更強,且生產力已經降低。冰川和冰蓋的融化正在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的極端事件正在變得日益嚴重。”

委員會副主席巴蕾特表示,“幾十年來,地球上的海洋和冰凍圈一直在從氣候變化中‘帶走熱量’,這對於自然和人類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海洋和冰凍地區正在經歷迅速的變化,而這一變化正在迫使從沿海城市到偏遠北極的大量居民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報告表示,海洋和冰凍圈對於地球上的生命起著關鍵作用。全球6.7 億山區人口和6.8億生活在低窪沿海地區的人口“直接依賴”海洋和冰凍圈的資源維持生存。同時,上述生態系統還事關400萬北極地區永久居民和6500萬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國民。

為保護這些受到影響的百姓,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所仰仗的生計,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呼籲各國在切實履行《巴黎協定》目標的同時,引入全新措施,將全球變暖限制在“盡可能的最低水準”。

委員會主席李惠晟表示,“儘管在短期內大幅度減少碳排放仍然會對人口和生計帶來挑戰,但對於最為脆弱的群體而言,應對和控制減排措施的影響相對更加容易。”

李惠晟表示,“大海、北極、南極和高山對很多人而言似乎遙不可及,但人類在許多方面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著這些生態系統,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它們的影響,無論天氣氣候、食物飲水、能源、貿易、交通、娛樂、旅遊、健康,還是文化和身份認同。”

報告表示,目前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度是每年3.6毫米,比上個世紀快了兩倍多,“假如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強勁增長”,那麼到2100年,海面的上升幅度可能將超過1米。

這可能將增加漲潮或強風暴期間海洋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證據顯示,任何的額外升溫,都將使許多地區曾經百年一遇的極端氣候事件,在本世紀中葉增加為一年一遇,許多地勢低窪的沿海城市和小島嶼都面臨風險。”

倘若不能在氣候適應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上述低窪地區將暴露在日益嚴重的洪水風險之中,部分島嶼國家“可能將變得無法居住”。

到2100年全球冰川面積可能縮水80%

報告警告稱,地球上的冰川、雪、冰和永久凍土正在、且仍將持續減少。按照最壞的估計,到2100年,歐洲、東非、熱帶安第斯山脈和印尼將損失現有冰量的80%以上。

這將導致山體滑坡、雪崩、落石和洪水,對居民帶來威脅,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並減少下游水電站的可用水量。

委員會第一工作組聯席主席翟盤茂表示,“可用水量的變化不僅會影響高山地區的居民,更將影響到更遠的下游社區。”

海冰每個月都在融化

報告強調,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每個月都在下降,“且冰層正在不斷變薄”。假如與工業化前水準相比,全球能夠成功地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之內,北極在全年冰量最少的九月出現無冰期的概率大約將為百年一遇。而一旦升溫達到2°C,這一概率就會增加到三年一遇。

報告指出,“一些生活在北極的居民,尤其是土著居民,已經根據陸地和冰雪條件的季節性和安全性調整了遷徙和狩獵的時間,一些沿海社區已經計畫實施搬遷。”

多年凍土正在“變暖融化”

報告顯示,長期凍結的凍土層“正在變暖融化,預計21世紀內將發生大範圍的凍土解凍”。即便全球能夠將升溫控制在兩攝氏度以下,到2100年,在距離地面3-4米的近地多年凍土層中,仍有大約四分之一將融化解凍。

假如溫室氣體排放繼續大幅增長,近地凍土層的永久損失可能將高達70%。

這份報告由來自36個國家的100多位科學家共同編寫,共參考了近7000份科學出版物,彙集了海洋和冰凍圈領域的最新科學文獻和研究成果,將為即將於今年12月在智利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屆締約國大會提供關鍵的科學資訊。

source: 
U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