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以獨特的方式捕捉人性,每年的4月23日是全球愛書人的節日,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與西班牙著名文學大師塞凡提斯逝世的日子,也是多位著名作家的誕辰。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訂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及版權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鼓勵全球關注閱讀、出版及智慧權益的發展。獨立國際新聞媒體《寰宇民報》特製「字裡行間逍遙遊」線上節目,由全球愛書人-分別以讀者、作者、出版商及著重智慧著作權的律師分享,他們如何透過閱讀認識世界、省思生命及如何維護著作權。
加拿大的Carl McKay表示,《兄弟,你是個爸爸!》此書中讓他適應當全職家長的生活。啟發他身為家長,要學會用柔和的聲音說話,也要知道何時該用低沈的語氣說話。
想了解土耳其人在文明搖籃安納托利亞如何生活嗎?R. Aylin SERINPINAR是土耳其一家古董店的老闆娘,她推薦Yaşar Kemal所著作的《İnce Memed》一書,書中詳介土耳其鄉村生活、傳統、習俗和文化,值得一讀。
Ameen Basha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利賓心血管研究所接受心臟外科住院醫生培訓,他最喜歡的一本書是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這本書講述一個水手在殖民時期前往非洲尋找財富,卻發現歐洲殖民者對當地人做了很多壞事。此書讓他重新定義「文明與野蠻」,擺脫文明框架的教化,你我一樣都是個「人」。
芬蘭的作家Emilia Suviala以讀者身份推薦George Saunders所寫的《在雨中的池塘游泳》一書,副標題是“這是四位俄羅斯大師針對寫作、閱讀和生活的授課"。她表示這本書中展現了人性複雜、愛與被愛的困難。她力薦此書,除了可提升寫作和閱讀技巧,同時有助理解人生。
出書如同創造新生命,來自台灣的張淑貞以近30年出版商的經驗分享,歷經報紙被網路衝擊,書籍被數位內容挑戰,現今更面臨最新的AI/ ChatGPT都可能會讓出版社消失。她表示,不論是企業或個人都必須勇於接受挑戰跟自我省思,在浪潮中找出自我價值,發揮長項,與他人合作,共同創新。張淑貞表示出版社表面上是經營書本,但其實是在了解「人」。每本書都是作者看世界的系統,有形的是書本,無形的是書本背後要傳達的人心。
來自德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的Maja Marcus則推薦了德國作家Mariana Leky所著的《Was man von hier aus sehen kann》(德語)。英譯為《What you can see from here》(你從這裡可以看到什麼),此書談論生命,以及死亡如何與我們相伴。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系研究生Ethan Powell最喜歡的書是《白鯨記》,他認為這是本與死亡有關的浪漫小說,卻偽裝成技術手冊,十分有趣,而且發人深省。
Amy Peng是台灣專業秋海棠研究學者彭鏡毅博士的女兒,她分享她如何透過寫作出版《為愛走天涯 踏覓秋海棠》一書,重新認識父親,走過父喪的傷痛。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科學碩士生Angela Stegmuller、喀麥隆志工Abang Ulrich Akwo及印度 Preeti Phutela分享他們如何向書本借力量,克服逆境和減輕痛苦。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候選人Naghmeh Rowhani 認為Kahlil Gibran 的《先知》帶給他很多啟發,他特別喜愛「自知」篇章的文字。
最後,加州的執業律師Ann Chen提醒觀眾,著作權授予創作者在特定時間段內複製、分享、改編、展示和表演創意作品的專有權。 若想分享任何創作或是書中的概念,務必要引注,告訴讀者出處,包括書名和作者姓名,以保護尊重作者和創作者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