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
五月是美國亞太裔傳統月,多年來亞太裔人士為美國做出許多貢獻,在美國引以為豪的航太領域更是如此。上個月,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NASA的機智號火星直升機成功完成首飛,對直升機進行地面模擬測試的華裔女科學家艾米·關功不可沒。美國之音最近專訪了艾米·關和另一位華裔太空人林其兒,聽他們講述美國亞裔的航太故事。
華裔女科學家艾米·關(Amiee Quon)是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機械集成工程師。她出生於華人科學世家,父親是化學工程師,母親學習數學和電腦,曾為NASA做過科研工作。她自己則是學機械工程出身,完成學業後就一直在NASA工作。
她說:“我從小就想在航太業工作。小時候在休斯頓長大,不遠處就是詹森航太中心,所有太空人都在那裡。當然,那時覺得太空真的很酷,一想到離自己這麼遠的東西,我就覺得很有趣。除此之外,1997年,當噴氣推進實驗室把旅居者號火星車降落在火星上,還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我看到它,就想哇,這真的很酷。”
與她一樣從小就懷揣航太夢的還有首位臺灣出生的太空人林其兒(Kjell Lindgren)。他的母親是臺灣人,父親是瑞典裔。他有生物、醫學和公共衛生的學習背景,參加過美國空軍,並做過外科醫生。
他說:“從我記事起,我就想成為一名太空人。我想我是受科幻小說和電影的啟發。我喜歡閱讀,讀那些故事,然後我記得很清楚,我在二年級的時候,老師把電視帶進了教室,我們觀看了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的發射,就在那時我意識到,科幻可以變為現實,有可能在星空之間生活和工作。當時這個夢想在我的腦海中鞏固了。從那時起,我認識到成為一名太空人是多麼具有挑戰性,競爭如何激烈。但這個目標我一直留在心裡,同時追求其他的目標,我一直非常熱衷在空軍服役,在醫學界工作。但是有機會成為一名太空人為國家服務真是榮幸。”
林其兒2015年7月22日參與遠征“44/45”任務,曾在國際太空站待了141天才回到地球。他還被指派為NASA SpaceX 載人4號任務的指揮官,將於2022年再次進入國際太空站。
但成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林其兒在空軍服役期間學習駕駛飛機,想通過成為戰機飛行員走上成為太空人的道路,但因為有哮喘,不僅被禁止飛行,還被迫退役。
林其兒說:“我努力了十幾年成為飛行員並最終成為太空人的夢想,在我腦海裡破滅了。因為健康因素從空軍退役就無法成為太空人。成為一名飛行員,成為一名太空人的夢想被完全抹殺。對我來說,那是一個極具挑戰的時刻。我覺得自己在絕望的谷底。”
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援下,林其兒進入醫學院學習,希望能找到新的道路。同時,他的哮喘診斷被清除,他又可以繼續太空人之夢。
“那曾像是詛咒的一天,其實是一種祝福,因為當我回首過往,如果我沒有選擇成為一名醫生並開始工作,我今天就不會在這裡。因此,認識到這樣具有挑戰性的時刻,這樣的障礙,實際上可以成為好事,實在令人驚喜。這種看問題的角度是我試圖保持並與他人分享的。”
NASA員工群體日益多元化
NASA越來越包容和開明的環境,也對兩位華裔科學家實現夢想形成了助力。
亞裔學生普遍被認為學習成績好,特別是自然科學方面。但是在美國航太界,亞裔是絕對的少數族裔。近年來,通過各種努力,情況有了相當的變化。根據2020年的資料,NASA擁有近1萬7000名員工。其中約71%的員工是白種人,大約8%是亞太裔。而在1970年,白人員工超過95%,亞太裔僅占0.7%。
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本月在一份聲明中說:"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為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包括NASA的任務和成功。拜登-哈里政府和NASA致力於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歡迎、尊重、連結所有員工,並與他們互動。”
艾米·關也表示,在她於NASA工作的10年裡,看到了不少改變。
“如今,航太工業實際上正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我在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的10年裡,雖然這裡男性依然占多數,但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此外,我們還在推動更多的多元化,包括與以有色人種為主體的工程師協會進行外聯活動。人們擁有不同的背景對於從事某些計畫確實很有幫助,因為他們會帶來不同的觀點,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可以把他們的經驗添加進來。”
太空人林其兒說:“我非常高興看到NASA認識到背景、種族和技能多元化的重要性。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力量。我看到這反映在我們的太空人隊伍中,也反映在我們的工作人員隊伍中。當我們能夠不斷獲得技能、背景、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時,我們就能更好地在一起。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真的為成功做好了準備。”
包容和多樣性造就了美國的太空優勢
很多人把NASA一直以來的成就歸功於美國先進的教育、開明民主的政治以及雄厚的財力。兩位亞裔科學家說,NASA在太空的優勢與科研團隊的包容和多樣性是密不可分的。
艾米說:“我相信美國在這方面的優勢是,我們對每個人帶來的那些不同的想法更開放一點,我們通過嘗試來決定哪個想法更優越。”
林其兒則認為,這種包容和多樣性也包括了對其它國家的包容與合作,這使美國在太空領域逐漸變得強大。
他說,“如果我們回顧六十年代的競爭,那真的是美國成功的動力。它促使我們做到最好,並做所有必要的工作讓我們登上月球。我認為,即使在今天,NASA也把太空和科學作為一股團結的力量。當我想到國際太空站和我們在過去20年中取得的成就時,包括日本、德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國際夥伴都參與了這個現代工程奇跡。就在幾十年前,這幾個核心國家曾經是我們致命的敵人,但現在,我們在過去20年中取得的成就,為共同利益一起努力,真是令人驚奇。”
5月19日,中國國家航天局的祝融號火星車向地球發回了登陸火星後的第一批照片,NASA局長納爾遜當天向中國國家航天局表示了祝賀。
納爾遜說:"隨著國際科學機器人探測器群體在火星上壯大,美國和世界期待著看到祝融號的發現,增進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的瞭解。我期待著未來的國際發現,這將為人類登陸火星提供資訊和發展所需的能力。”
林其兒表示,各國應該共同為人類探索宇宙做出貢獻,包括中國。
他說:“如果政治是一艘船,無論政治風向如何吹,太空站都是龍骨。太空站計畫是一種穩定的力量,使各國夥伴有機會合作,共同交流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我認為,這是作為全球努力的重要探索,每一個里程碑都有助於人類對宇宙的理解。 因此,我們當然期待著中國為更加瞭解宇宙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