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8月28日
飄著淡淡晨霧的林中傳來清脆的馬蹄聲,一位清秀女郎一抖紅色的斗篷翩然下馬,摘下幾朵沁香的鮮花。這是李子柒。在詩情畫意的自然風情中,另一位女郎在製做獨具特色的滇西食品。這是“滇西小哥”。
日前,加州大學中國研究院透過線上討論,展示中國鄉村視頻近年來在中國一呼百應和走紅國際的現象。文化學者李涵博士指出,社交媒體新時代正在讓中國人重新發現農村、並把農村生活理想化;這股互聯網上的“農村風”能否讓長期被忽視的中國農村得以滋養,則需要拭目以待。
李涵博士說,繼互聯網讓中國網紅現象和流媒體行業脫穎而出之後,以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鄉村視頻爆紅現象接踵而至,讓觀眾欲罷不能。這些以鄉村為根據地的視頻製作者,把中國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各種角度製作成為短視頻,上傳到互聯網,得以通吃國內和國際觀眾,圈粉無數,也打開巨大商機。
李涵指出,這些數位化的視頻作品儘管品質各不相同,但都宣稱反應中國鄉村的“原汁原味”。有些製作者用低成本,“土氣”的視頻,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種地、烹飪、畜牧和其他各種生活經歷;有些則是攝影技巧和畫面都更顯精緻,把牧歌式的田園景象與工業化前的魅力揉合在起來,呈現給觀眾;更有一些人成功地把自己的鄉村生活展現為烏托邦的同義詞。不過,無論手法粗細,這些視頻和視頻背後的推手都在力圖包裝中國農村,透過互聯網讓這個傳統上“貧瘠”和“無望”的代名詞成為觀眾“消費”的對象。
李涵認為,這些視頻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一類是進城務工到無望回鄉型,巧婦九妹和華農兄弟就是這個類別的代表。
巧婦九妹家鄉是廣西欽州靈山縣三海鎮蘇屋塘村。她和丈夫在城裡打工10年,數年前決定回鄉。九妹的侄子大學畢業,在媒體工作。他兩年前說服九妹拍攝日常生活視頻上載互聯網。2017年5月19日,他們開始拍攝農村短視頻,瞬間成功,幾個月獲得數百萬粉絲。九妹家鄉是蔬果之鄉,原本與外界聯絡不多,旺季的蔬果多數浪費、爛在樹上。據稱,粉絲們對拍攝背景中果園十分有興趣,這使得九妹最終開始出售自己的水果,直到個人的商機擴大為整個村子的生意。現在,九妹從當地進貨,然後賣給自己的粉絲。她的自創名人效應,促成當地產品的推銷和村子的生意,粉絲們也吃到新鮮的水果。九妹憑藉一人之力改變當地的經濟。
華農兄弟是農村視頻中少有的男性團隊,分別是劉蘇良、胡躍清和譚海洋。他們在油管上有幾十萬粉絲,一條視頻的收視經常有幾百萬觀眾,多的有上千萬。他們也是2017年開始上傳視頻的,以竹鼠養殖場為素材,拍攝圍繞它的日常生活、與竹鼠的互動,以及吃竹鼠的理由。劉蘇良出鏡解說,胡躍清拍攝,譚海洋做幕後。他們借助視頻推銷當地的農產品,透過電商平臺做買賣。2019年,劉蘇良、胡躍清入圍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李涵說,“觀眾認為,這類視頻展示的是真實的、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與受到約束的城市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所以每天要看。不過,他們雖然鄉土氣息濃厚,但是,在維持平衡方面也非常有技巧。而且,每期的氣氛都是歡樂的,放鬆的,自由自在的,看不到鄉村生活的艱苦。在形式方面也跟別人不一樣,看起來十分隨意,像是一個人舉著手機錄下來幾分鐘,似乎很少剪輯。就是設備簡陋,品質粗燥。給觀眾感覺是業餘人士,而非專業,不是為了商業利益,而是真誠地分享他們的生活。就算後來跟平臺簽約了,可以更新設備,但是,他們仍然堅持保留從前的粗糙風格。事實上,他們使用自己的形象來宣傳產業。九妹獲得各級政府的認可,受到眾人的追捧。她作為回鄉打工妹的背景出現在各種宣傳廣告中,說她每月透過電商能賺150萬,暗示城裡打工不怎麼成功,現在回鄉後巨大成功。媒體的各種報導都這意思。”
第二類是雲南滇西小哥為代表,不過這個“小哥”是個女生,只因為個性像男生。她是九零後,是微博2019年度視頻紅人,十大影響力美食大V,僅油管上就有500多萬粉絲。
李涵說,滇西小哥展示雲南的少數民族風味,還有製作食品的技巧,讓人大開眼界。視頻展現牧歌式的自然風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詩情畫意。她的每個視頻都是同樣的風格,甚至每個畫面都給城市觀眾展示這樣的田園詩。看起來與城市是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節拍,讓人從摩登都市的繁忙逃離。從攝影的角度,她的技巧比前一類精緻。其次,她的內容都是反消費主義,反營利主義,反商業主義。一切都是手工、家製,其中一次用玫瑰花做了五個菜。不過,觀眾很快知道,這個視頻其實是為玫瑰鮮花餅做廣告。產品廣告說,“用當地花卉,手工揉面製作,新鮮現烤,24小時內到府”。但這並不是自我背叛。如果要宣導雲南本土風味,還得依賴現代科技,比方飛機,快遞等。所以,觀眾要看的,是關於農村田園生活的幻想。
第三類李子柒,無疑是最成功的一位,油管頻道迄今擁有粉絲一千二百多萬。她年齡最小,作品最成熟、最精道,擁有最強大的團隊。她的視頻幾乎就是烏托邦畫面,總是突出令人窒息的美景畫面,不僅僅是出售鄉間山水,更是出售一種營造出來的桃花源主題。她透過鏡頭告訴觀眾,自己過著高度自給自足的生活。所有水果和蔬菜都是自己種的,所有雞鴨都是自己養的,所有鹹菜都是自己醃的。除了吃飯這個主題之外,她還把自己描繪成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比方說自己製作硯臺和筆墨,巧妙地用傳統文化的傳承取代部分鄉村風情,把自己包裝成文化大使。兩年前,她和故宮食品部簽署了協定,“復興中國傳統”。
李涵說:“故宮希望把自己的文化內容商業化,與消費者重新建立聯繫,尤其是年輕一代消費者,因此,認為李子柒是最好的媒介。李子柒也在尋找高級文化機構為自己背書,故宮可以把她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承襲者的身份合法化。而且,事實證明,雙方的合作取得雙贏,僅推出的龍舟禮盒和中秋禮盒就大受歡迎。”
李涵說,改革開放後,城市化進程導致鄉村人口移居城市。農村人口減少,土地被棄,空心化,留守兒童和老人無人照顧等問題層出不窮。在超過40年不平衡發展之後,農村給人的聯想就是廢棄,落後,貧窮,孤立;而城市的寓意就是更好的經濟機會,個人發展空間,以及發達和現代。農村被認為是可憐的,令人同情的。
這些鄉村視頻的崛起展示的卻是相反的畫面。這恰恰為當前的另一種趨勢做了鋪墊,就是民工的回鄉運動。離鄉背井的民工在城市被邊緣化。隨著經濟減緩,城市生活費用高企,部分務工者,尤其是年輕一代開始回歸農村。他們決定回到家鄉尋找新機會。農村透過互聯網社交媒體被重新發現,令人珍惜,甚至讓人追求。
李涵對美國之音說,這一切並不是政府一開始就扶持,而是純粹偶然。短視頻發展,電商發展,城市消費達到飽和狀態,很難開發出新的吸引觀眾的選題和內容。不管商家還是媒體都在開拓新領域,這時候幾個農村自媒體踩中這個節點,自己冒出來。影響力增大之後,當地政府和宣傳機構都在幫助擴大影響,尤其李子柒和滇西小哥在油管上很火,政府並沒有加以限制,這是很說明問題的。
李涵說:“這些視頻目前在西方接受比較好,是因為其內容去政治化,本身不牽扯任何政治爭論。想想看,如果政府想利用他們做宣傳的話將面臨兩難。究竟是選擇保持純內容風格,還是帶上政治推廣?如果帶著政治推廣的話就會遇到抵觸。所以,這是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