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報導:北京頻頻打壓科技巨頭,為科技轉型鋪路?

20211220

 

對中國的科技巨頭來說,2021年是相當難熬的一年。北京官方緊縮市場監管,頻頻出手打壓互聯網民企,重挫許多中國科技巨頭的市值,也導致上兆美元的損失。分析人士指出,北京一連串的重拳整頓是為了中國的“科技轉型”鋪路。中國打算向德國看齊,將發展重心從消費科技,轉向深度和工業科技,因為美中科技戰一開打,中國認清到自己的實力落後美國太多,尤其是半導體等科技製造業有太多的短版要補強。

“在家不出門,能買天下貨”、“手機不離手,錢包不帶走”,這是中國平民百姓日常的寫照,反映出電子商務與數位支付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和便利性,以及互聯網企業是如何形塑現代中國人的市井生活。

數位科技為中國經濟創造新的成長動能,不過即便是大到不能倒的科技巨頭在中國共產黨面前還是得俯首稱臣。2020年11月,阿里巴巴旗下市值高達350億美元的螞蟻金服上市案被臨時喊卡,揭開了北京這一連串打壓民營科技企業行動的序幕。

 

反壟斷法懲治科技巨頭

2021年中共掀起的第一場監管風暴是反壟斷,開鍘的對像是歷經野蠻生長的大型電商平臺。

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於4月指控阿里巴巴集團“利用優勢地位和互聯網商家對其平臺的依賴性採取不正當手段,強迫中小商家二選一”,以獨攬在其網路平臺上架販售的商機。監管單位認定“二選一”的手法違反“反壟斷法”,並對阿里巴巴開罰人民幣182億元(27.8億美元),創下中國“反壟斷法”施行以來最高罰款。

數日後,中國另一科技巨頭騰訊也被盯上,監管總局指控騰訊收購兩家中國汽車網路平臺的股權案,違反“反壟斷法”,祭出行政處罰合計人民幣100萬元。

 

監管總局接著在7月和11月兩度揮刀,阿里巴巴、滴滴、騰訊、蘇寧、美團、百度、京東等不同行業的網路平臺全數遭控違反“反壟斷法”,每涉一案均開罰人民幣50萬元。

其中中國網約車龍頭滴滴尤其損失慘重,6月底風光赴美上市後,市值最高漲到800億美元,但掛牌不到一周,中國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便以“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問題”為由,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所有滴滴的APP。網信辦等七大部門隨後更進駐滴滴,展開網路安全審查。自此滴滴在美股價一瀉千里,市值也腰斬。12月初,滴滴終於不敵“國家安全”大帽,宣佈啟動在紐約證交所的退市手續,準備改赴香港上市。

對於這些富可敵國的科技巨頭而言,能夠用錢解決的事,都是小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8月提出“共同富裕”的主張之後,阿里巴巴與騰訊雙雙捐出人民幣1000億元回應,而其他科技巨頭,如美團的王興、小米的雷軍等人也都跟進捐出數億人民幣的钜款,避免成為政府眼中釘。

 

中國科技股市值總蒸發1.2兆美元

不過,中共鐵了心要整改民企,手段可不只有罰錢。執中國網游市場牛耳的騰訊,旗下的旗艦遊戲“王者榮耀”於8月初遭官媒《經濟參考報》點名為“精神鴉片”、“電子毒品”,整肅風聲四起。8月底,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拍板定案:“所有網遊業只能在週五、六、日和法定假日的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一律禁止提供服務。”

北京當局這一連串鎖定科技巨頭的打壓,導致過去一年來中概股慘遭拋售。美國媒體《CNN》統計,今年上半年以來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總市值累計已蒸發逾1.2兆美元。其中,阿里巴巴市值相較去年10月的高峰狂瀉近44%,3440億美元的市值憑空消失;而騰訊股價也從今年初的高點慘跌近四成,逾4000億美元的市值也灰飛煙滅。

根據財經媒體《彭博》於9月公佈的資料顯示,阿里巴巴與騰訊已經雙雙跌出全球市值前十大的公司榜單,這也是自2017年以來,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首次沒有中國企業入列。

 

科技戰看見實力差距 中國拼科技轉型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官方對科技巨頭連出重拳打擊,主要放眼長期的國安危機,這得從三年前美國對中國所發動的貿易戰升級為科技戰說起。分析人士認為,為保護美國的智財權並圍堵中國的科技崛起,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晶片產業祭出了“卡脖子”的策略,將中國IC設計龍頭海思、晶圓代工龍頭中芯一一納入貿易黑名單,他們因此無法再向技術具“美國成分”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投片,也不能採購如荷蘭阿斯麥(ASML)的極紫外光刻機等先進晶片制程的設備。換句話說,中國企業買不到高階晶片或新的IC制程,就算想自己“閉門造芯”,也買不到工具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對此,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洲項目研究員麥特·希恩(Matt Sheehan)12月6日在一場視訊研討會上表示,北京打壓科技巨頭背後的戰略思維是有意將經濟的發展重心從消費科技(Consumer Tech)轉向深度科技(Deep Tech)和工業科技(Industrial Tech),不過,打壓消費科技企業將嚴重扼殺中國的科技創新。

位於臺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成功讓中國頂尖人才只貪圖數位科技衍伸出的商業模式。但在美中科技戰的困境下,中國買不到、也討不來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國外最新的機械設備,這讓中共看清製造量能的重要性,因此,中國近來擴大對機械、精密加工以及半導體等產業的政策支持。

 

劉孟俊說:“這些產業所需要的是優質科技人員,但現在利用到數位(字)科技產生新的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後,所形成的快錢吸引了很多優勢的人才進入。所以中國希望是把這種風氣導引回來,讓那些聰明的腦袋更願意去從事十年磨一劍的製造業。對於中國而言,(這)是把提振製造文化成為一個穩定它國有、國家裡面產業的能量。”

分析人士說,北京一手打壓服務業本質的數位科技,一手拉拔製造業基礎的深度科技,印證的是中國近年來奉為顯學的“德國模式”。

 

製造業為基礎的德國模式

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與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合著有《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德國模式的中國借鑒》一書。書中指出:“強大的製造業能力、一流的產品與服務的出口導向、關注利益相關方的企業治理、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發達的基礎設施以及全面的結構改革,這就是挺過金融危機仍能強勁增長的德國,為全球經濟做出貢獻的德國模式。”

劉孟俊指出,中國力推“小巨人”,意即中小企業的佼佼者在各自的領域做出最優質的產品。他說,習近平欽點成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就是在幫中小企業融資,代表中國瞭解到扶植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固然好,但也不能忽視小而美的企業。

劉孟俊說:“最近他們在推動專精特新小巨人,就是在每一個領域裡面成立一個單項冠軍,這個就是它要扶持的一個目標。專精特新的小巨人,可能在德國裡面就稱之為Hidden Champion,就是隱形冠軍,或者在臺灣裡面稱為中堅企業,在每個領域裡面特定的一些環節當中,它 是做到最好、最優質、可能在全世界最有能量。”

 

分析人士說,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將強化中國的製造優勢,推升製造業對GDP的占比,並改進產業鏈的自主可控性,及加速解決眾多領域的“瓶頸”。

位於臺北的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陳建甫也同意,美中科技戰開打後,中國的先進科技發展被美國掐住咽喉,凸顯出中、美科技實力的差距,以及中國在科技製造量能的不足。但中共一方面撒錢扶植半導體等科技產業,另一方面打擊互聯網民企,也頗有“國進民退”的味道。

陳建甫告訴美國之音:“很多的國營企業開始收到中央補助要發展所謂的科技業。不管是中芯,或是華為,它(們)基本上是以國企為主的製造業、IC製造業或是美中在競爭的所謂的科技軟體。相對地,它(中國)就伸手把這些過去放任的這些(巨頭),不管是馬雲、馬化騰,甚至在抖音上市的時候趁機把它給 拉下來。”

 

中國全力發展尖端科技 彎道超車不容易

陳建甫認為,中共希望將資金、人才導引到國家迫切需要的IC等科技製造業,但數位科技跟IC製造業落差極大,人才不容易移轉,再加上受到美國圍堵,關鍵技術取得困難。尤其科技製造業需要累積技術,中國想“彎道超車”恐難於上天。

陳建甫說:“中國大陸希望彎道超車,就是說可能在過去第一代、第二代的這些IC製造,可能中國輸美國輸很多,那我們可不可以在第三代半導體裡面找出一個捷徑,打敗以美國或是臺灣或是日本這些西方國家目前所掌握壟斷的IC製造業?所以他們也有積極在發展所謂的 第三代半導體。”

以光刻機為例,卡內基基金會的希恩笑稱,如果可能,中國政府會毫不猶豫用阿里巴巴換取光刻機,光刻機是生產高階晶片的核心裝置,希恩說,阿斯麥5年才打造出原型機,14年後才收到第一張訂單,這麼長的投資回收期讓不少競爭者打了退堂鼓。

 

希恩說:“中國的轉變是必須的,只是在深度科技和工業科技的領域,過去所依賴的通用技術、投資者湧入和政府添柴火三合一的新創模式不會奏效,因此,會放緩其他領域創新的步伐。”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