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硬體到軟體到晶片,中國新式自力更生的步伐邁得有多遠?

2024420

 

“民不舉官不究,有的地方執行得嚴,有的地方執行得松,”在中國南方某省政府部門工作的趙銘(應本人要求未使用真實姓名)這樣告訴美國之音。

趙銘所在單位大概在半年前下達了通知,要求員工不得使用蘋果、三星或者任何其他國外品牌的手機。剛接到通知的時候,趙銘緊張了一會兒,因為他十幾年來一直是個蘋果粉,從電腦到手機都是蘋果產品,換手機換系統對他來說無異於更換生活方式。

不過,幾個月之後,他發現這個命令也就止於書面通知,並沒有人來認真檢查和執行:“我們算是管的比較松的,很多東西就是傳達一下,然後就不了了之了。或者說因為沒出事,所以就沒啥。但是一定還是有很多機構嚴格執行的。”

 

中國“79號檔號召剔除西方硬體和技術

趙銘所提到的通知,是中國各級國家部門單位對國資委“79號檔”的回應。早在2022年9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發了一份《關於開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價值創造行動的通知》,也就是“79號檔”。據悉,除了此份公開的79號文之外,還有內容更具體的非公開版本。

此份公開的國資委檔五千餘字,規定主要目標為“到2025年,國有企業價值創造體系基本完善”,並且分三個階段推進。第一階段為研究部署階段(2023年1-3月),第二階段為組織落實階段(2023年4月-2024年12月),第三階段為深化評估階段(2025年1-3月)。

資訊產業自力更生並非最近的新概念。由“資訊技術應用創新產業”而誕生的“信創”一詞,已經家喻戶曉了好幾年,而更早的由阿裡巴巴創造的“去IOE”概念可以追溯到2008年,亦即在阿裡巴巴IT架構中去掉占中國市場非常大份額的IBM小型機、Oracle資料庫和EMC存放裝置,代之以自己開發的系統。

位於華盛頓的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 Group)負責中國與技術政策的合夥人保羅·特廖洛(Paul Triolo)告訴美國之音,美國不斷加強的出口管制迫使中國領導人和工業規劃者考慮採取新的措施,試圖促進國內開發西方硬技術或核心技術的替代品,特別是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和相關供應鏈。

特廖洛說:“一段時間以來,中美兩國政府都在努力減少主要用於政府系統和關鍵基礎設施的 IT 產品對對方供應鏈的依賴。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因為數十年來,從電腦、半導體到電動汽車電池等其他較新產品,大量IT產品的供應鏈緊密交織在一起。”

新浪新聞在2022年12月曾發文說解讀“79號檔”說:“預計到2025年底,央企的辦公OA系統將實現100%國產化,2027年前完成國產信創替代”。在“79號檔”出現之前,還曾有過中國科技部在2020年3月發佈的《關於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中國國務院在2020年8月發佈的《關於新時期促進積體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品質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等。

特廖洛說:“就目前而言,中國企業仍然可以獲得一些西方技術,但顯然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中國政府正在開發新的方法來支援私營企業,而中國國內企業也更有動力使用國內替代技術,只要這些技術基本相當並被認為是可靠的。至於過渡到大部分國內技術堆疊由中國公司支援,這需要一些時間,而且不會是全面統一的。”

趙銘認為,到了2025年政府機構全面換成國產系統和硬體的情況可能變為現實。“中國的檔如果這麼寫,那一定會堅定的執行下去,除非領導變主意。”他認為,美中關係的惡化當然是主要原因,“(拋棄外國產品是)為了從自主可控的角度出發,怕萬一你關聯太深就切割不掉嘛。”

在自力更生大潮下的國產“信創”企業也伺機而動,欲在各大國企央企採購過程中分得一大杯羹。在軟體系統廠商中,藍淩、金蝶雲之家、致遠互聯等國產公司迎來了行業發展的春天。根據中國軟體網旗下海比研究院《2022中國信創生態市場研究和選型評估報告》,2022 年中國信創產業規模達到9220.2億元,近五年複合增長率為35.7%,預計202 年將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

該報告這樣分析信創產業:始於2016年,興起於2020年,根據國家戰略分三步走(2+8+N),2是指首先在黨和政府機構落地,8指其次擴展到金融、電信等8個國計民生的行業,最後是其他行業。

趙銘告訴美國之音,有些國產軟體已經非常普及,比如旨在替代微軟Office的中國辦公軟體WSP。他說:“即便沒有脫鉤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多人也是願意用WPS的。跟Office特別的像,然後使用起來還有很多更方便的功能。做的還不錯,對於個人用戶是免費的,而且完全相容Office。有些特別複雜的功能比方說宏啊確實沒有Office實現得好,但是特別高級的功能可能一般人也用不上。而且他有雲端的服務,也還不錯。”

 

脫鉤潮流下的去晶片運動

據彭博社報導,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要求中國的電動車企業擴大採購本土電子零部件,並加速運用中國國產的半導體晶片。工信部本來有一個非正式的目標,要求車企在2025年之前將他們採購的本土晶片擴大到五分之一,但是現在覺得這一進度還不夠快。

同時,因為擔憂安全隱患,近年來“特斯拉不得進入軍事禁區、黨政機關、重點政府單位、重點國有企業等地”的一系列新聞在中國不斷引起熱議,儘管國家層面並沒有出示任何明確的聲明和規定。

華爾街最近的一篇報導稱,中國政府正在將美國晶片製造商排除出中國電信系統。該報導引述知情人士稱,該行動的部分原因是國產晶片的品質提高和性能更加穩定,中國工信部向中國電信運營商下達逐步淘汰美國晶片的指令,預計將衝擊到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和AMD。

特廖洛對美國之音表示,美國對高端圖形處理器和半導體製造工具的控制意味著中國公司無法獲得最新、最好的選擇,因此中國公司將創造性地繞過這些限制。他說:“這就是華為和中芯國際所做的。儘管有美國的技術限制,它們還是生產出了非常好的產品:Mate 60智能手機。”

全球光刻機巨頭、荷蘭公司阿斯麥(ASML)在剛發佈的財務報表中稱,在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仍然是阿斯麥最大的市場,占第一季度銷售額的49%。相比之下,來自臺灣的銷售額比例減少了一半以上,而來自美國的銷售額占6%,比上一季度下降了五個百分點。

儘管拜登政府一直推動荷蘭政府從2024年1月1日起限制阿斯麥高級DUV光刻機向中國出口,並且阿斯麥也從未獲准向中國出售其最先進的極紫外設備,但第一季度的銷售情況表明,中國對舊式光刻系統的需求仍在繼續。

根據美國知名半導體研究機構科諾米塔研究所(Knometa Research)發佈的《2024年全球晶圓產能報告》,到2023年底,中國的每月晶圓產能占全球的19.1%(雖然中國公司份額僅占11%),落後於韓國和臺灣幾個百分點。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產能份額將與領先者基本持平。

報告稱,雖然美國主導的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制裁阻礙了中國公司開發和安裝尖端工藝技術產能的努力,但未來幾年中國的晶圓產能仍將呈現最高增長。2026年,中國將建成26座使用 200毫米和300毫米晶圓的工廠,躍居世界首位;相比之下,美洲只有16座晶圓廠。大多數在中國建有晶圓廠的外國公司,如三星、SK海力士、台積電和聯華電子,都獲得了一些暫緩制裁的許可。

特廖洛說,自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開始對中國企業實施出口管制以來,中國政府已加大力度鼓勵中國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和支持關鍵基礎設施的公司逐步嘗試淘汰來自美國供應商的硬體和軟體,但是“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

他解釋說:“部分原因是在許多情況下,中國國內並沒有可行的替代品。2024年,中國政府做出了更具體的全國性努力,指導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在2027年前減少使用美國原產的 CPU、作業系統軟體和企業軟體,並開始公佈‘白名單’或經批准的‘安全可靠’的國內替代品。但這仍將是一個非常困難和混亂的過程。”

依然還在使用蘋果手機的趙銘,平時工作也還是依賴微軟開發的Windows。他告訴美國之音,因為自己的部門不屬於敏感範圍,所以管得不嚴。雖然如此,他注意到了國際政治環境對生活的影響:來華的外國人在減少,和周圍朋友熟人去美國簽證被拒的幾率在提高。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有一天自己會被強制把電子產品全部換成國貨時,他想了一下說:“應該不會吧。如果真那麼大動靜,離打仗也不遠了。”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