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臺灣武器庫?美台或聯合生產彈藥,專家指比軍售更快更有效

2023418

 

美國國防承包商近日或將到訪臺灣,討論聯合生產武器的計畫,增強臺灣防衛能力。軍事專家建議,聯合生產可能比軍售更加快速地滿足臺灣的武器需求,雙方應著重發展短程防禦武器,加強臺灣本土國防產業的產能和韌性。

根據日媒《日經亞洲》4月11日報導,大約25家美國國防承包商將在5月初組團訪問臺灣,由美國太平洋海軍陸戰隊(U.S. Marine Corps Forces Pacific)的退役指揮官史蒂文•魯德爾(Steven Rudder)率領。

這是自2019年之後美國首次有大規模國防企業組團訪台。《日經亞洲》報導指出,訪問團將與臺灣洽談聯合生產武器事宜,優先聚焦無人機與彈藥。除與臺灣防務工業的人物會談之外,代表團也將會見臺灣總統蔡英文。

 

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從2017年就開始派防務代表團去臺灣。蔡英文也將本土國防產業政策納入五大創新產業之中。中山科學研究院、中船公司、漢翔公司(AIDC)等許多組織都在開展重大的國內國防項目,美國公司與其合作開發和生產這些產品。

“目前討論的美台防務合作的更廣泛議題,包括已購武器的交付速度、未來武器的聯合生產與研發等。當然,有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可以在臺灣島上生產獲得許可的武器,就是說美國的武器經過許可後將在臺灣島上生產。”

 

美台聯合生產武器或面臨多重阻礙

前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2049計畫研究所”主席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對美國之音表示,美台聯合生產武器是值得探索的。“特別是考慮到臺灣對儲存彈藥的需求,進行一些合作是有意義的,這將讓臺灣能夠自行生產。”

薛瑞福認為,這項計畫所面臨的障礙將取決於聯合製造武器議題的敏感性,過程中會面臨許多挑戰。

薛瑞福說,“如果美國政府支持,那仍然有商業利益的問題。美國的國防工業在這方面有一些發言權。在臺灣生產的問題之一在於有時缺乏協力廠商市場,因為其他國家不一定想從臺灣購買(武器)或臺灣生產的東西。”

 

“聯合生產武器存在經濟和商業可行性的問題,但為了我們在臺灣的利益和維持臺灣的韌性,我認為這個探索是有意義的。”他說。

《日經亞洲》的報導也指出,美國公司通常需要政府授權,才能與海外合作夥伴聯合生產武器。美國對聯合生產武器的想法持開放態度,主要因為美國國防承包商在應付國內與海外需求方面遇到挑戰。

韓儒伯對美國之音表示,目前還不知道美國政府是否會全力支援,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該武器是否符合美國的總體戰略、相關技術有多先進等等。

 

“它是美國已經擁有多年的東西,還是非常新的東西?將其發佈給外國,敏感性會增加。”

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國防和外交政策分析師喬丹·科恩(Jordan Cohen)告訴美國之音,從歷史上看,美國政府的一些部門一直(對聯合生產武器)持反對態度。他說,“因為這種類型的情報共用將秘密資訊置於風險之中,而且減少了價格抵消(price offsets),這意味著更少的利潤重新進入美國的經濟。”

卡托研究所研究美國軍事態勢和東亞軍控議題的資深研究員埃裡克·戈麥斯(Eric Gomez)則提出安全上的擔憂。他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可能在臺灣擁有情報資產,收集有關武器系統的資訊並將其帶回中國。

 

“可能不會將武器系統本身帶回中國,但會獲取有關它們的資訊。臺灣、大陸都說普通話,兩者之間(資訊)流動相對容易。雙方彼此都有紐帶,這種程度的滲透很容易,因為(雙方)有很多相似之處。”

對此韓儒伯表示,“將技術授權給自己公司以外的地方,肯定會有顧慮,但我要指出的是,臺灣確實擁有美國技術和它生產的許多武器。這些擔憂是可以克服的。”

他舉例說,“像台積電這樣的公司每天都在生產別人的技術,他們被給予信任,不用擔心中國人會竊取該技術。多年來,臺灣作為生產他人技術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已經建立了相當大的信任。”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12日發佈社評指出,如果美國軍工企業真在臺灣島內建生產線,將是比對台軍售“性質更惡劣的舉動”。屆時在中國採取必要制裁措施之外,這類生產點將自動成為解放軍鎖定的打擊目標,也就是多了個活靶子。

戈麥斯建議,國防承包商之行應盡力保持低調,中國的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將生產何種武器,如何進行以及美國在多大程度上對待此行。“如果美國國會議員或總統都非常直言不諱,就像這是一件根本的變革性的大事,我擔心中國會以一種更嚴重的方式回應。”

“國防承包商此行應該悄悄進行,不要公開宣揚。它的實際好處非常的真實,而佩洛西或麥卡錫(會見臺灣總統)的實際好處卻並非如此,所以我認為它可能有很大的潛力。”他說。

 

臺灣可著重生產短程防禦武器

在具體的武器方面,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對《日經亞洲》表示,臺灣對功能強大又相對成本低廉的無人機,包括無人飛機、水面無人機和水下無人機,以及相應的彈藥很感興趣。

卡托研究所的戈麥斯(Eric Gomez)認為,烏克蘭戰爭中凸顯重要性的彈藥、無人機、毒刺和標槍導彈都可以是美台聯合生產的重點物件,應著重打造短程防禦系統,而非長程打擊武器。

“包括反艦武器,短程到中程防空武器,短程無人機……以防禦為主。我認為更危險的是例如戰斧巡弋飛彈,射程很遠,可以擊中中國境內的目標。我的建議是支援那種短程防禦系統。但不要幫助臺灣建立射程更遠、更具攻擊性的系統,它在戰爭中和戰爭前都有更高的風險。”

臺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近日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強調,臺灣應採用一種不對稱戰爭模式,重點是小型武器,例如可擕式導彈和地雷,這些武器難以被發現但能有效阻止敵人的前進。

根據《日經亞洲》去年的報導,美台可能的聯合生產模式仍然不明朗,可能是由美國國防公司提供技術、在臺灣製造武器,也有可能在美國運用台制零元件製造武器。

韓儒伯告訴美國之音,目前仍不清楚聯合生產模式將如何實施。“從概念上講,如果可能的話,考慮在臺灣島上生產一些導彈是有意義的,但這些導彈將如何生產以及由誰生產,還沒有討論。”

 

與烏克蘭不同,臺灣沒有陸地邊界,任何物資都必須通過空運或海運進入臺灣,極易受到中國軍方的攔截。戈麥斯指出,考慮到向臺灣運送武器的困難,以及烏克蘭戰爭對美國軍事資源的佔用,確保臺灣的本土國防生產韌性非常重要。

“臺灣需要有能力在衝突開始之前製造大量需要的東西,然後在衝突開始後保持這些生產線的運轉,這是非常困難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事前進行改進。臺灣也意識到這一點,正在擴大一些反艦和防空導彈生產線。但這項工作需要時間來擴展設施並加快速度。美國的援助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他建議,美國可以提供一些技術或物質支援,幫助臺灣建立管理實踐、設施的運行、擴展現有生產線,臺灣則在資源方面結合美國的技術輸入進行繁重的工作,更多地運用本土的原材料,更少依賴美國。

 

對台軍售延宕已久

除了聯合武器生產的可能性,美國正在試圖解決對台軍售延宕的困境。據《防務新聞》網站(Defense News)4月6日報導,五角大樓正希望通過“總統提款授權”(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PDA)及“外國軍事融資”(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FMF)機制向臺灣提供軍事援助。

剛剛結束臺灣訪問的美國眾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16日在接受福克斯新聞網採訪時表示,拜登政府未能把答應的武器系統及時交給臺灣,等於邀請中國入侵臺灣。他把中國與臺灣的情勢比擬成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還有二戰期間姑息納粹頭目希特勒。

目前美國仍然需要向臺灣交付約190億美元的承諾武器。卡托研究所的科恩對此指出,大部分積壓的武器與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武器不重疊,其中60%來自F-16的銷售,其餘40%的大部分是未運往烏克蘭的大件物品。

 

“其次,這並不是一個不尋常的延遲,因為美國對外軍售通常需要五年多的時間,從總統通知國會一直到武器交付。 ”

戈麥斯認為,對台軍售除了具有軍事用途外,還釋放支援性的政治信號,但缺點之一是交付需要時間,不如聯合武器生產的效率更快。

“最初的公告會引起很多關注,但是一旦開始,聯合生產武器可以非常安靜,可能發生在幕後,獲得武器的速度更快。它不講盛大的排場。這就是主要的權衡,它帶來更快、更安靜的交付,但是釋放的象徵性政治支持較少。”他說。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