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4 月 8 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信使》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新冠疫情暴發之後,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處於某種形式的封閉狀態,這場衛生危機給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世界各地暫時關閉了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各類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尋找替代教學方法。這種情況很可能會帶來持久的影響。
文章表示,令人最擔心的是,失去了學校環境所能提供的社交互動和日常活動,會給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就連終日沉浸於新技術的Z世代(1996年至2015年間出生的人)和阿爾法世代(2015年後出生的人)也渴望拋開手中的電子設備,開展社交互動和獲得親身體驗。這或許正是教育工作者線上上平臺授課的最大挑戰。
由於嚴格要求民眾保持社交距離,社交互動可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恢復到新冠疫情以前的狀態。由此給當代學生造成的影響,可能會在今後數年內顯現出來。
此外,世界各地有許多兒童本來可以在學校吃到一頓免費的正餐。在學校關閉之後,他們不得不另尋出路,但往往沒能成功。
機器人代收文憑
文章指出,形勢不容樂觀,但世界各地的教育機構都在積極尋找創新方式來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在日本,機器人代替學生本人出席大學畢業典禮;中國學生利用帽子來保持社交距離。教育工作者還必須在內容設計方面發揮創造力,利用現有的數位平臺,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來講授學科知識。
為了彌補社交互動的缺失,一些學校的輔導員開展主題活動來吸引學生參與,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在課堂上辦起了虛擬野餐。農村學校的教師要想與學生交流,就得另想辦法,他們通常會給學生家長的移動設備發送資訊或是打電話。有的學生家裡甚至連鉛筆都沒有,更不用說電腦了。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們就必須隨機應變,摸索出新的教學方法。
在美國、英國和紐西蘭等國,有關各方通力協作,確保貧困兒童能夠用上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和移動熱點。印度的古魯薩拉(Gurushala)是一個學習門戶網站,專門為教師開辦數字教育,並為學生提供相關內容。
減少教育中的不平等
文章表示,使用數位技術意味著需要普及這種技術。新冠疫情突顯出了世界各地在教育品質和教育機會方面的不平等,讓人們看到了觸目驚心的數字鴻溝,而且就連發達國家也存在這種鴻溝。在疫情暴發之前,線民只占全球人口總數的60%,各國政府、出版商、技術提供商和網路運營商必須通力合作,讓教育工作者能夠為世界各地盡可能多的學生提供線上非同步教育和同步教育。
這方面的項目之一是“學習護照”。這是一個遠端數字學習平臺,最初是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微軟公司為流離失所兒童和難民兒童合作開發的。項目原定於2020年啟動試點計畫,科索沃、東帝汶和烏克蘭兒童將成為第一批受益者。但專案迅速擴大了覆蓋範圍,將世界各地受停擺影響的學校都包括在內。現在,凡是開設線上教學課程的國家都可以訪問專案內容,獲得線上圖書、視頻資料,以及為學習存在障礙的兒童的家長提供的更多支援。
要在今後十年內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目標四,教科文組織希望看到有更多的公立機構和私立機構攜起手來,為所有人打造出更加具有抗禦力、更加包容和更加公平的教育系統。
反思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文章指出,新的遠端學習環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審視教學內容和最佳線上教學方法時必須發揮創造力。這促使對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進行反思,同時也讓教學內容備受關注。
這方面的經驗還表明,辦學方法存在很大的靈活性,這就為相對傳統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結構提供了更多替代方案。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都注意到,一部分學生或兒童在新的環境下如魚得水。這可能促使遠端學習的發展日臻完善,或是為喜歡這種教育體驗的學生提供多種混搭學習選擇。
教科文組織表示,要重新定義新冠疫情過後的未來教育,需要眾多利益攸關方通力協作。人們必須認真思考,坦誠面對問題,然後採取必要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