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時序進入秋季,新冠疫情持續主導全球民眾的關注視野。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數位分析能力偏弱的人更容易相信關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假新聞”。
該研究發現,提高人們的分析能力,可以幫助扭轉圍繞健康危機的“假新聞”(fake news)的流行趨勢。
這項在愛爾蘭、西班牙、墨西哥、美國和英國調查研究說,數位分析素養較差的人更可能會相信有關新冠病毒疫情的錯誤或誤導資訊。研究發現,對新冠病毒疫情錯誤資訊易感性降低的最一致的預測因素,是廣泛消化和應用定量資訊的能力。
傳播專家對此並不感到驚訝
明尼蘇達大學衛生傳播學教授艾米麗·弗拉加(Emily K. Vraga)對美國之音表示,人們即使在已經有了關於某一主題比較準確資訊的情況下,但仍然選擇相信錯誤資訊或未經證實的“假新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她說:“首先,關於世界的信念不是單一的,而它們往往被融入若干信念體系。因此,一旦我們接受一種信念,並把它融入我們的世界觀中,改變這種信念就變得複雜而困難了。”
弗拉加說,受到“虛幻的真理效應”(illusory truth effect)的影響,人們越經常看到某樣東西,就越有可能相信它是真實的;而即使已經被告知它不是真實的。“這種‘有煙必有火”的思路,使得我們很難去回應錯誤資訊以減少誤解,而不去加強某種資訊”。
弗拉加補充說,另外一個原因是,真相往往比錯誤資訊複雜和不確定得多。以新冠病毒起源為例,相信新冠病毒是在實驗室裡設計的,是“一個相當直接的故事,一個讓人感覺很熟悉的故事”。
病毒專家認為,儘管有大量證據持續顯示,新冠病毒是自然生成的,但是仍然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來解釋它是如何實現從野生動物向人類飛躍的;而且目前的研究也並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從實驗室洩露的可能性,但需要紮實的科學證據支援。
醫學專家:疫情下儘快發表研究報告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人類現在已經進入一個數位化的互聯網世界,各種資訊在網路和社交平臺上大爆炸。在醫學和其它科學領域,也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印前”(preprint)平臺和管道,供科學家發表他們未經同行評審的論文和研究成果。
輿論擔心,這些發表在網路上、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可能會給公眾產生對新冠疫情瞭解的誤導。相關專家均表示,在當今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危機中,儘快發表研究發現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病毒學家、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教授趙玉琪(Richard Zhao)對美國之音表示,他不反對科學家們通過這些“印前”平臺發表論文和研究。但是,公眾在閱讀這些研究論文時,要注意網上刊物關於未經同行評審的警示。
醫學科學界知名“印前”網上刊物www.medrxiv.org在其首頁用紅色字體警示,“注意:印前論文是未經同行評審認證的工作初步報告。不應依賴它們來指導臨床實踐或與健康相關的行為,也不應在新聞媒體上作為既定資訊進行報導。”
趙玉琪說:“我相信這些期刊的目標是加快科學發現,因為它們為科學界提供一個場所,比我們之前使用的傳統出版方法更早地交流‘可能的’突破性科學發現。”
趙玉琪強調“可能的”一詞,因為這些“印前”研究能夠使得同一領域的其他科學家有機會來驗證這些初步發現。因為任何真正的科學發現,必須通過“可重複性”測試,即所述結果可由其他同行的實驗室獨立複製。“至此之前,它不能被視為事實”。
普林斯頓大學科學與全球研究員蘿拉·卡恩醫生(Laura Kahn, MD)也對美國之音表示,科學家必須具有這種能力來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但是,非經同行評審的研究結果,必須強調尚沒有經過同行評審,需要提出警示和注意。
卡恩說:“同行評議的做法本身面臨自身的挑戰。例如,同行評審需要很長的時間;但這在瞬息萬變和快速流動的致命大流行中,時間不是一種選擇。”
明尼蘇達大學傳播學教授弗拉加對美國之音說,只要科學家自己恰當、謹慎地描述他們的研究發現是初步的,然後記者(或公眾)認識到並理解了這種謹慎,就可能應該允許‘印前’發表的的空間。
不過,傳播學專家弗拉加表示,從受眾的角度來說,如果科學家們發現了他們認為是真實和相關的資訊,受眾也會強烈傾向於確保這些資訊儘快公開。然而,這樣做也有風險。
她說:“同行評議有助於發現思維或分析中的錯誤;它提供了一個外部視角,迫使科學家去自我批評。因此,通過同行評審的額外時間,通常會提高最終產品的品質。”
普林斯頓大學的卡恩醫生則呼籲,社交媒體平臺或機構有責任做到不傳播錯誤或誤導性資訊。她說:“他們需要聘請相關專家,來監控其網站上的帖子,並培養一批專門的公共合作夥伴,以監控需要刪除的煽動性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