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3日
新的研究顯示,黑死病有可能起源於中亞的天山。這場中世紀的瘟疫僅僅在八年的時間裡就讓西部歐亞大陸最多達60%的人口喪失了生命。
科研人員在吉爾吉斯斯坦兩座14世紀墓地中的人類遺骸體內發現了鼠疫桿菌的一個古老菌株的兩個基因組。該菌株是導致黑死病的微生物的祖先。
歷史學者和報告共同作者、斯特靈大學的菲力浦·斯拉文(Philip Slavin)說:“黑死病的起源一直是最廣為爭論的話題之一,不僅僅是中世紀史,如果我說這是整個歷史上爭論最大的話題之一,可能也不算誇張。”
他說,有很多彼此競爭的理論,“但是,沒有古DNA,你無法實際證實其中任何一個理論。”
研究人員2011年首次重建了一個古鼠疫桿菌的基因組,他們利用了取自倫敦一處墓葬地的樣本。從那以後,研究人員又測出了少數黑死病基因組序列,這些來自歐亞大陸西部,還有很多來自瘟疫的自然載體——齧齒類及其寄生蟲攜帶的鼠疫桿菌。
但是,報告的第一作者、艾伯哈特-卡爾斯-圖賓根大學的生物學者瑪麗亞·斯皮魯(Maria Spyrou)說,即使是有了新資料,“我們仍然清楚看到的是,這類研究並沒有真正告訴我們有關它是在何地開始以及何時開始的多少情況。”
在歐洲墓地找不到黑死病的源泉。但是斯拉文認為,吉爾斯斯坦的伊塞克湖附近兩處墓地也許能帶來收穫。根據墓碑上的記述,當地在1338年和1339年的死亡人數激增。有些死者的死因被歸咎於某種不知名的“疫病”。
研究人員對埋葬在這兩處墓地的七個人的七顆牙齒進行了採樣,提取基因材料並進行測序。人類的牙齒與密集的血管網路相交織,這使它們成為尋找鼠疫桿菌這樣的幾百年之久的血緣性病原體的最佳來源之際。七人中有三人的牙齒中有瘟疫DNA,這讓研究人員得以重建導致他們死亡的菌株的基因組。
在該瘟疫的基因家族樹上,這個新菌株位於斯皮魯所說的“基因多樣性爆炸”的根基。這種“爆炸”是指新菌株急劇放射,包括了導致黑死病的菌株。與初始菌株親緣關係最近的當代菌株由周圍的天山地區的土撥鼠所攜帶,所以這似乎是在本地發展起來的。
“最有可能是在中亞的這處天山地區開始,”斯皮魯說。“但是我不想宣稱我們發現了——我不知道——零號患者或零號疫情,因為使用考古記錄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這一結果讓南卡羅萊納大學考古學者莎倫·德維特(Sharon DeWitte)感到興奮,不過她指出,仍存在黑死病從其它地方傳到中亞的小概率。
“鼠疫桿菌可以在沒有積累任何基因變異的情況下就傳得相當遠,”她說。“但是話雖如此,有牢固的證據表明,那處大致的地區就是源頭。”
找到黑死病的起源地是查明這種瘟疫為何以及如何從動物傳播到人以及為何會在14世紀造成如此災難的重大一步。斯拉文覺得,貿易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
“這處社區恰好位於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長途貿易路線的心臟地段,”他說。這些社區“極其大都市化,非常具有多國性,非常具有多民族性,有很多的地理流動性。”
斯拉文說,墳墓中有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珍珠、來自中國或烏茲別克斯坦的絲綢,還有來自地中海的貝殼。
斯皮魯和德維特說,這有可能還與氣候有關。今後對中亞歷史氣候事件的研究有可能幫助解釋那場大流行病的時間和擴散。來自亞洲的更多的古代瘟疫基因組也將有所幫助,但是斯拉文指出,找到類似的考古地點或收藏並不是像聽起來那麼直截了當。
瘟疫每年仍在奪去人類的生命。德維特說,由於它變化迅速,而且會從動物傳播到人,重要的是,必須明白是什麼條件使得疫情變得危險,並且要密切觀察。研究過去的大流行病還能給當代帶來經驗教訓。
“黑死病基本上是一次自然試驗,我們正在收集有關受影響的人口、可能與之有關的動物、細菌和氣候條件的大量資料,”德維特說。“我認為,在今後建立人口韌性方面,這真的是很重要,好讓我們不再蒙受大流行病最可能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