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
針對目前全球晶片短缺可能對經濟和地緣政治帶來的衝擊,美國總統拜登2月底下令展開100天的產業供應鏈審查;正在召開的中國兩會上,晶片自主開發也成為熱議話題。誰能解決這場晶片危機?美國戰略和技術安全專家說,最大贏家應該是美國公司,中國目前的技術能力只能使其成為贏家之一。
美國的半導體晶片短缺被業界和公眾注意到是2020年底的事情。早在去年耶誕節前夕,美國主要晶片生產廠家的主管們開始接到各大汽車製造商的求助電話,懇求他們加快和增加晶片的產量。
一時間,美國各家晶片製造商成了汽車製造商追逐的對象。
美國加州晶片製造商“格芯”(GlobalFoundries)公司的老總湯姆•考菲爾德(Tom Caulfield)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回憶道:“福特、大眾、寶馬、戴姆勒-賓士、菲亞特-克萊斯勒、通用等等,所有這些廠家的老總都成了我新的最好的朋友。”
導致“晶片荒”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的戰略與安全專家們說,美國出現汽車用晶片短缺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導致電子產品需求激增,繼而誘發晶片製造商紛紛轉向生產更多高檔電子產品生產的需求。另一方面,汽車製造商對經濟復蘇的速度估計不足,疫情期間削減了晶片的訂單,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美國知名智庫“蘭德公司”(RAND)高級研究員何天睦(Timothy R. Heath)對美國之音表示,美國市場晶片出現短缺的現象,是由於電子產品需求的激增,以及晶片製造技術的持續困難造成的。而對於電子產品需求的激增,部分原因也是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的影響。
何天睦說:“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使得人們呆在室內或者居家工作,並相應地增加了對各種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這種需求的增長與持續有限的晶片供應產生衝突,而晶片的生產在技術上難度是很高的。因此,晶片製造商要突然增加產量也是不容易的。”
總部設在美國夏威夷的研究機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的高級研究員饒義(Denny Roy)也表示,美國晶片短缺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導致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需求激增造成的。人們由於遠端工作或避免外出社交活動而購買更多的電腦、電子娛樂設備等。
饒義補充說:“第二個原因是美中之間的貿易戰,貿易戰限制中國產品促使一些公司囤積晶片,從而削減了全球的晶片供應量。”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指出,美國汽車業“晶片荒”的發生,是美國各大汽車製造商對經濟重啟帶來的市場需求以及生產策略的判斷失誤造成的。
詹姆斯·路易士(James Lewis)是華盛頓公共政策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高級副總裁兼戰略技術專案總監。
路易士對美國之音說:“汽車製造商低估了經濟復蘇的速度,並且削減了晶片訂單。而晶片製造商則轉而去供應其它消費類設備的生產;因為無論怎麼說,消費類設備的利潤更高。”
按照路易士的分析,目前美國晶片生產系統中,已經沒有任何鬆動和多餘的產能;因此很難把產品轉回到汽車生產上。
他說:“但是汽車公司,尤其是那些依賴‘適時生產’的公司,便陷入了困境。 可能需要三到五個月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
所謂適時生產(just in time manufacturing),是指廠家為了避免因過量生產、等待時間和過剩庫存造成浪費,所採取的一種生產戰略。
“晶片荒”對美國經濟和地緣政治的衝擊
世界進入數位時代,半導體晶片不僅僅是汽車、民用消費和娛樂電子產品生產的必需品;而且也是許多軍民融合高科技產品、甚至是現代武器的必需品。有德國媒體形象地將半導體晶片稱作是“數位時代的石油”。
分析人士擔心,晶片的短缺不僅僅是影響經濟和民生的問題,而且關乎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安全問題。
“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饒義認為,對於美國和許多其它國家來說,晶片短缺可能會導致某些類型的經濟活動放緩,這可能會將一些經濟體推向衰退的邊緣。
他同時指出:“晶片的短缺還可能使得許多重要硬體,如電腦和戰鬥機等的供應突然減少,從而影響到國家安全。”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戰略技術專家路易士對美國之音表示,無論“晶片”是否已經成為數位時代的石油暫且不論,目前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如何能夠在全球範圍擴大晶片產能;二是如何能夠在美國擴大產能。
路易士說:“對美國來說,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必須願意花錢,我們必須找到合適的產業補貼來扶植這個行業;而且所有其它國家都使用補貼的手段。”
蘭德公司的何天睦則認為,晶片的短缺為美國提供了一個機會,以確保其在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從而支援生產電子產品、汽車和其它產品的美國及其盟國製造商。他說:“美國製造商仍然保持著世界最先進的製造商之一的地位。”
美國能否解決“晶片荒”問題?
日前美國財經媒體CNBC的報導說,中國的主要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可能會成為全球半導體晶片短缺的一大贏家。而另一方面,由於不久前拜登總統下令對全球供應鏈進行審查,並且實行“減少中國依賴”的政策,美國如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美國之音採訪的幾位專家皆認為,按照目前中國的晶片生產水準和能力,“中芯國際”不會成為這次晶片短缺的大贏家。
蘭德公司的何天睦表示,中國的晶片製造商的技術能力,仍然不如其它最先進和最具競爭力的公司。中芯國際和其它中國公司,仍然嚴重依賴美國的技術和零部件。
此外,何天睦補充說:“美國限制中國企業採購和使用美國製造的晶片的能力,可能會降低華為和其它中國公司主宰全球市場的能力,並為美國、歐洲和其它亞洲公司在同一市場提供機會。”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戰略技術專家路易士也對美國之音說,最大的贏家是美國的“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荷蘭“阿斯麥”(ASML),以及其它半導體製造設備生產商。
不過路易士同時表示,“中芯國際”應該也是此次全球晶片荒的贏家之一。他說:“因為對晶片製造設備的需求急劇上升, 任何製造晶片廠家日子都會很好過,而中國的中芯國際只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在蘭德公司的何天睦看來,目前美國對中國晶片製造設備和技術出口的限制,可能會影響中國推廣消費品、汽車和其它依賴中國技術的產品的能力。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希望擁有生產世界上最先進晶片的本土能力。 去年,川普政府實施制裁,使得中國的“中芯國際”更難從美國獲得先進的晶片製造設備,因此中國的這一願望遭到沉重打擊。
不過,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饒義認為,中國的“中芯國際”目前正受益於全球汽車製造商日益增加的晶片訂單。
他說:“雖然中國製造晶片使用較舊的技術,品質也不夠高,但對於汽車電子系統來說,它們已經足夠好了;因為汽車電子系統的標準比消費類電子產品的要求低得多。 ”
與此同時,北京可能會將提高晶片生產能力納入中國的“十四五計畫”。在目前正在召開的“兩會”上,晶片自主開發和加快推進智慧汽車,成為汽車界的兩會代表熱議的話題。
“兩會”開幕前,中國工信部總工程師兼新聞發言人田玉龍,向媒體介紹在“十四五”和全球整個環境變化下中國晶片行業的發展規劃。這些跡象顯示,北京已經開始高度重視晶片產業的自主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