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貴的抗命 (4之3) – 11歲小女孩如何改變世界

照片:網路截取。

 

2022年03月01日/官大煊

 

很少會有一位24歲女性的婚禮,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首先,這位年輕女性既不是皇室成員、大企業的千金,更不是像美國泰勒絲 (Taylor Swift)那樣的音樂明星,她原來只是一位住在巴基斯坦鄉間長大的小女孩。當然她絕對有過人之處,就是她在20歲時,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她也是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發以來最年輕的得主,這個紀錄大概很難被打破了。

 

2021年11月9日,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在個人的推特上宣布自己已經與同為巴基斯坦國籍的馬利克(Asser Malik)成婚,並在英國的伯明罕舉行小型的伊斯蘭婚禮儀式。消息一出,全世界關注馬拉拉動態的民眾紛紛送上祝福,而最感到欣慰與鬆了一口氣的,就是巴基斯坦政府。

 

馬拉拉因為從小就積極爭取女性接受教育的權利而獲得國際輿論的重視,但她也差一點失去性命。由於她的勇敢堅持,進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是在她的母國,卻感到尷尬與為難。因為在中亞及印度半島一帶,女孩到了24歲還不成親,是不可思議的,一般都在16歲以下就由父母決定婚事了。縱使在盛行自由戀愛的今天,在巴基斯坦24歲還不成婚,並不多見。

 

女孩在很年輕就成婚,甚至可能是10歲以下就完成「童婚」,在印度、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是常見的,甚至可以說是重要的社會傳統。如果馬拉拉是一般民眾也就罷了,偏偏她是巴基斯坦很多女性的偶像,讓政府著實很頭痛,特別是2021年7月她接受英國「Vogue」雜誌採訪時表示「不確定自己是否會結婚」,更是讓巴基斯坦政府要求學校的教科書,不要再宣傳馬拉拉的事蹟了,否則會引發國內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彈。

 

巴基斯坦政府會擔心馬拉拉「對抗」傳統社會風俗,是有原因的;因為馬拉拉會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正是她「抗命」得來的,這部分稍後會說明。還好馬拉拉在雜誌受訪的四個月後成婚,巴基斯坦政府終於又可以開心地接受她了。

 

馬拉拉從11歲起就開始以室內演講的方式,爭取女孩受教育的權利。我們必須先了解她成長的環境,才能明白是什麼樣的體制,要逼使一個小女孩在11歲就走上街頭,而且還差一點喪命,而她所要求的不過就是能在10歲之後,能夠繼續安心讀書。

 

巴基斯坦西邊與阿富汗接壤之處,有一塊狹長的區域稱為「聯邦直轄部落區域」(Federally Administered Tribal Areas),面積約2萬7千平方公里,人口約320萬人。這塊區域雖然名為「聯邦直轄」,其實是中央政府管不到的自治地區。中央管不到,代表一定存在非常複雜的歷史與政治因素。偏偏這塊地區居住的普什圖人(Pashtun) 與相鄰的阿富汗普什圖人是同文同種,問題就發生在這裡。馬拉拉於1997年7月出生時,阿富汗是塔利班政權在統治。塔利班發跡於阿富汗鄉間的普什圖部落,強調以傳統伊斯蘭律法來統治,相鄰巴基斯坦的「聯邦直轄部落區域」自然受其影響,也以傳統伊斯蘭律法來管理。所以馬拉拉在名義上是巴基斯坦人,實際上她的家鄉是被塔利班所「間接」統治。

 

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因為塔利班窩藏並拒絕提交蓋達組織首腦賓拉登,美國發起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實際上塔利班份子只是從首都喀布爾離開,以游擊隊的形式分散在阿富汗鄉間部落,馬拉拉的家鄉一樣沒有改變,塔利班的教士繼續主宰她未來的命運。

 

塔利班定義的「傳統伊斯蘭教義」,女性超過10歲就不能上學,必須回家等待成親。這種律法放在一百年前,可能還有其合理性;可是時至今日,它已是迂腐、不合乎人權的規定,把女性當成是生育的工具,完全無法被現代社會所接受。但是別忘了馬拉拉是成長在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管不到的自治區,所以當她10歲以後,問題就來了。

 

馬拉拉此生最幸運的第一件事,就是她父親是當地公立學校的校長,馬拉拉過了10歲之後,她父親還是鼓勵她繼續上學。當時塔利班到處搜查學校,清查是否有女孩超過10歲仍在讀書,學校如果不遵守規定就關門。但是塔利班的監管人力有限,過10歲想上學的女孩還是可以偷偷摸摸到學校念書。馬拉拉的父親發現女兒在政治上有著自己的看法,不像一般10歲的孩子,於是他與女兒常常整夜討論政治。過了10歲的馬拉拉,覺得自己未來的命運,不能由塔利班來決定,於是在2008年9月她11歲時決定「抗命」,與父親走自治區繁榮的市區,尋找當地媒體聚會之所,發表演講來批判塔利班剝奪女孩的最基本受教育權。

 

馬拉拉發表演講完的四個月後,英國的BBC電視台駐在巴基斯坦的地方記者請她協助,以匿名的方式將塔利班限制女孩受教育的經過與所見,逐日發表在部落格上,馬拉拉走出了抗爭的第一步。在往後的三年,馬拉拉的身分從匿名進而公開,她發表演講與曝光在媒體上的機會愈來愈多,同時間巴基斯坦政府軍與塔利班進行了區域性的戰爭,學校關關停停,塔利班為了改善形象,名義上開放女孩過了10歲可以繼續上學,但是情勢混亂,誰也不知道明天是否能夠繼續上學。

 

2009年時12歲的馬拉拉看著混亂的家鄉,決定了此生的志向,長大後要投入政治來改變女孩受教育的處境。早熟的馬拉拉也因為與BBC的緣分,多次與世界知名的政治人物見面並交換意見。到了2012年,15歲馬拉拉的視野與國際知名度,讓塔利班感到憤怒,雖然早就多次對她發出死亡威脅,但這次決定要一舉除掉她。2012年10月9日,馬拉拉搭校車時被塔利班份子暗殺,在三次槍擊中,一顆子彈從頭部穿過頸部,最終留在肩膀裡。陷入昏迷的馬拉拉接受了5天的急救及手術,在保住一命後,被送往英國的伯明罕接受進一步治療,到了2013年的1月3日,歷經了將近三個月的治療,她終於康復,同時英國政府也安排她在伯明罕的高中讀書。

 

對於一個15歲的孩子來說,這一顆讓她差點死亡的子彈,把她正式送上了國際舞台,也讓她更確定自己的天命,不只是為巴基斯坦自治區的女孩爭取上學的權利,也是要幫助全球被剝奪掉教育機會的女性,爭取她們該有的受教權。

 

2017年5月,馬拉拉獲得牛津大學的入學許可。同年10月,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此時20歲的她,所見所經歷,超越了很多人一生所能走過的路,如果你說她是天之寵兒,也不要忘了她在11歲就敢站在眾人面前大聲演講、就與國際媒體合作、15歲時遇到重大槍傷。一個年齡如此稚幼、決心又是如此堅強的女孩,只要她站出來,就會給予歧視女性的國家重重一擊,而必須調整對女性人權的尊重、並給予女性受教育的空間。基於馬拉拉能有如此強大的能量與貢獻,諾貝爾和平獎首度跳過年齡的考量,授獎給年僅20歲的馬拉拉。

 

孩子在成長期間,多數時間是與母親相處,母親受到足夠的教育,對孩子成長時的正面啟發力量就更強。馬拉拉挽救女性的受教權,拯救的不只是女性,更是她們的下一代,這是多麼巨大的貢獻!所以她11歲時決定對社會體制的拒絕認命與反抗,雖然罕見地像是一個奇蹟,卻絕對是天使等級的高貴舉動!

 

 

source: 
Global People Daily News
Insert into ip_checker (ip, create_date) VALUES ( '3.15.10.139', 173489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