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
英國和德國擬於明年就第五代通訊技術(5G)進行招標,中國電信巨頭華為是全球最大供應商,在英德兩國擁有大量業務。但美國以安全考量為由,要求歐洲盟友在5G技術上排除華為,令英德兩國陷入兩難決擇。值此同時,華為在德國展開大規模遊說。唯此間專家認為,歐洲不想疏遠中國,但在共同價值觀和建立長期情報合作不易前提下,若需選擇,歐洲國家恐怕最終會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華為在全球快速擴張,引發中國政府可能運用華為進行間諜活動的警惕。在5G技術進入大規模推廣之際,美國代表團11月訪歐,向英德兩國發出明確訊息,做為美國關鍵盟友必須在通信領域保證安全。面對美國直接施壓,英德兩國政府對華為擔憂逐漸加深。
總部位於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資深顧問因克斯特(Nigel Inkster)告訴美國之音,西元2000年以來,英國電信(BT)的網路核心一直使用華為設施,當時對相關安全風險的意識,遠低後來逐漸衍生出的考量。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訊總部(GCHQ)至今沒找到華為系統存有漏洞的證據,但在一份最新報告中仍警告,僅能「有限度保證」華為不具威脅,“沒有人認為這項保證是足夠的。”
但因克斯特坦承,美國對中國和5G的保留態度,似乎混淆對隱藏軟體漏洞帶來的風險,以及應分開來看的全球技術標準兩項因素。在國際技術標準談判中,以不鼓勵各國推動獨特的國家標準、並強調全球相交互操作的重要性為前提。後者看來與美國對中國的保留立場並無關聯。
面對美國施壓,因克斯特表示,如果可能的話,英國並不想疏遠中國。但如果要做出艱難的選擇,“我懷疑,英國還是會選擇美國。畢竟,共同的價值觀和長期建立的情報合作習慣,是不容易被棄之不顧的。”
英國國防智庫皇家三軍聯合研究所(RUSI)資深研究員羅森(Ewan Lawson)告訴美國之音,不同於其他“五眼”聯盟成員,英國並未禁止華為產品在CNI中使用,而是創建一個由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訊總部(GCHQ)員工評估華為產品的中心。
這項決定是基於希望在風險評估可被接受的前提下與中國保持貿易往來的機會。最近該中心向英國電信公司發出一封信,建議他們仔細考慮與某些供應商相關的風險,但未特別點名華為。
羅森認為,鑒於華為老闆是前解放軍軍官,且中國有法律要求企業在需要時必須支援政府,對華為系統存有安全風險感到擔憂是正確的,“如果這個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性都很大,那是另一回事,但在現階段,似乎不太明顯。”
羅森表示,中國在國際安全某些範圍顯然存有一些令人擔心的地方,但不應低估中國在全球經貿運作中的的重要性,尤其是英國脫歐前景未明,需要爭取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合作機會。
RUSI的網路威脅和安全專家沙利文(James Sullivan)也認為,與其他西方合作夥伴一樣,英國才剛開始面對中國在擁有或扮演控制國際電信基礎設施角色的後果。實際上,類似安全問題不僅止於中國而已。不過,英國目前對5G技術的限制較少,英國政府應考慮明確增長的網路安全威脅,監管或許應包括不值得信任的協力廠商供應商在內。
在德國,柏林全球公共政策中心(GPPi) 執行長本納(Thorsten Benner)告訴美國之音,迄至目前為止,德國立場非常開放,在5G作為關鍵基礎設上,對採用華為和中興等中國供應商產品面臨的安全風險,尚未公開辯論。
儘管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為例,德國情報和政府部門正在推動德國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但本納表示,華為在德國有很多支持者,包括德國電信在內的網路運營商為華為辯護,指出華為提供廉價可靠的產品。
華為在德國積極遊說,贏得包括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區在內許多重要政客的支持。此外,德國聯邦資訊技術安全辦公室(BSI)也支援華為,認為風險可以透過華為剛在波恩開設的聯合測試中心來管理。這個測試中心遵循的正是英國模式。
不過,本納認為,5G是下一代網路關鍵基礎設施,華為等供應商應被視為高風險供應商,並被禁止為此關鍵基礎設施提供技術。因為在中國2017年國家情報法中明定,所有組織和公民依法應提供與國家安全相關的資訊,“華為當然也不例外”, “迄今雖未有確切證據證實華為為中國政府竊取外國資訊和技術,這種情況存在於上述法律和中國共產黨邏輯中。”
5G將構成迄今為止最大、最複雜的網路軌道面,試圖保護它的安全將是一場噩夢。
曾在英國情報體系服務逾30年的因克斯特認為,5G整個系統遭封鎖或切斷的風險是確實存在的,“讓我們不要忘記,在不需要硬體或軟體所有權的老式駭客攻擊下,五眼國家已有過重大損失的經驗。建議美國及其盟國關注下一場戰爭,而不是最後一場戰爭。”
[照片]
在捷克共和國布拉格一家大型購物中心內的華為手機廣告。(2018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