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署:必須確保2030年將30%的地球面積列入保護區

圖說:網路截取

2024年10月28日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養護監測中心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週一發布的進展報告表示,國際社會在承諾2030年保護30%的地球面積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必須加快這一進程。

全球保育進展亟需加速

《2024保護地球報告》顯示,全球17.6%的陸地和內陸水域,以及8.4%的海洋和沿海地區位於有記錄的受保護和養護區內。

報告指出,自2020年以來,覆蓋面積的增加相當於哥倫比亞面積的兩倍多,這是值得慶祝的。但這兩個領域的增幅都不到0.5個百分點。

為了實現這個全球目標,到2030年,需要指定的陸地面積大約相當於巴西和澳洲面積的總和,而海洋面積則超過印度洋。在未來六年內,全球覆蓋網路亟需在陸地上進一步擴展12.4%,在海洋上進一步擴展21.6%。

報告指出,各國政府承諾確保這些區域有效、位置合理、相互連結、能公平治理,並維護人權。儘管在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新數據顯示,全球在受保護和養護區域的品質及其覆蓋範圍上仍有不足。

保護區的重要性

報告表示,保護區對大自然和人類至關重要。它們在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同時提供重要的文化、精神和經濟利益,並為保護地球、保障人類未來提供生態系統服務。

2022年12月,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同意到2030年保護30%的地球陸地和海洋。這項承諾稱為目標3,是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下為解決全球自然危機所設定的4個目標和23個具體指標之一。

《2024保護地球報告》是自2022年通過該框架以來,針對目標3所有要素的全球進展的首次官方評估。

報告發現,為了在2030年前實現30%的目標,陸地上的受保護和養護區域面積幾乎需要翻倍,海洋面積則需增加三倍以上。

進展與挑戰

自2020年以來,海洋領域的進展最為顯著,但大部分進展發生在國家水域內。

此外,數據不足以全面衡量和理解受保護和養護區域的有效性。世界上不到5%的陸地被管理有效性評估的保護區所覆蓋。而海洋領域這一比例僅1.3%。

報告指出,生物多樣性在受保護和養護區域內並未充分體現。儘管四分之一的生態區域已達到30%的覆蓋率,但仍有一些區域沒有任何保護,導致物種和生態系的保護存在不均衡。

此外,全球只有8.5%的陸地既受到保護又相互連結。除了受保護和養護區域外,原住民和傳統領土至少覆蓋了全球陸地面積的13.6%。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董事安諾生表示,確保受保護和養護區域在2030年前達到30%的目標至關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這些區域必須有效,並且不對生活在其內外的人們產生負面影響,因為他們往往是最寶貴的監護人。

她說:「各國正在做出巨大的努力,我們也看到了一些進展。目前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的陸地保護覆蓋率超過30%,海上覆蓋率已超過31個國家和地區。這些成就表明,我們仍然有時間彌補不足,使受保護和養護區域成為人類和自然應有的巨大資源。

source: 
聯合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