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7日
中國日前啟動一項旨在解決快速增長的癡呆症患病率的全國行動計畫。當局表示,癡呆症正在成為一個廣泛的社會問題,並對老年人及其家人的福祉構成“重大挑戰”。
包括國家衛健委在內的15個中國政府部門參與了這項《應對老年期癡呆國家行動計畫(2024-2030年)》。據官媒新華社週六報導,該提案概述了到2030年將要實施的七項關鍵任務和目標。
新華社稱,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老年期癡呆患者數量持續增長,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嚴峻挑戰,已成為影響人民健康的重大社會問題。
行動計畫提出七項主要任務,包括宣傳老年期癡呆防控科普知識、開展老年期癡呆篩查與早期幹預、提升老年期癡呆規範化診療服務水準、增加癡呆老年人照護服務供給、構建老年期癡呆友好的社會環境、強化應對老年期癡呆的科技支撐能力和加強應對老年期癡呆對外交流與合作。
根據行動計畫,到2030年,癡呆防控科學知識得到基本普及,老年人認知功能篩查全面開展,老年期癡呆風險人群得到早期幹預,規範化診療機制更加完善,照護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該計畫也提出幾個主要目標,包括100張床位以上且具備相應服務能力的養老服務機構癡呆老年人照護專區設置率達50%,癡呆老年人照護人員培訓數量累計達1500萬人次等。
老齡化已成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益關注的問題,預計到2035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將增加至少40%,達到四億以上,相當於英國和美國的人口總和。
根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中國現存的癡呆患病人數為1699萬例,其中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類型(Alzheimer's disease,認知功能逐漸退化的疾病)。總體特點為,患病率、死亡率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隨著年齡不斷上升,女性患病率和死亡率高於男性--女性患病率約為男性的1.8倍;女性死亡率是男性的2倍以上。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主的老年癡呆疾病發病人數持續增加,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現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品質,給家庭和社會乃至整個醫療保健系統構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該報告說,中國的癡呆症患者人數占全球總數的近30%。
根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2023年9月公佈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報告,北美和歐洲在降低癡呆症發病率方面取得進展,“過去20年發病率下降了25%”。
但在中國和日本,患癡呆症的風險一直在增加。根據2022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China Alzheimer Report),阿爾茨海默病在中國的發生率、發病率和死亡率“穩步上升,目前已成為城鄉居民的第五大死因”。
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報告說,預防阿爾茨海默症的方法是採取幾十年來公認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即攝入富含纖維、未加工食品、蔬菜和水果的飲食,避免攝入過多的肉類和脂肪;進行大量的身體鍛煉;睡眠良好且充足;不吸煙、不酗酒;遠離感染性疾病;避免參與反復撞擊頭部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