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
華盛頓— 最新研究指出,美國在印太地區不再享有絕對的軍事優勢。中國的遠程導彈已經對美國與盟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構成主要威脅,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使之無法發揮作用。
這是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星期一(8月19日)發布的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這份101頁的報導對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和軍事開支進行了分析,認為美國軍事開支過去二十年來面臨的“推遲與不可預見的預算”是美國喪失在印太地區軍事優勢的主要原因,而中國“持續增加的精準遠程導彈數量對幾乎所有的美國、盟國與夥伴國家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基地、機場、港口和軍事設施構成了主要威脅”。
報告指出,“所有這些設施都可能在一場衝突爆發後的幾個小時內遭受精準打擊而無法使用,人民解放軍的導彈威脅因此對美國在整個地區的前沿部隊的自由作戰能力構成了挑戰”。
過時的思維
報告指出,美國持續二十年的預算不穩定已經嚴重影響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備戰能力,八十年代建立的軍事平台現在愈發難以維護,而且費用高昂,很多為對應大國衝突而建立的作戰系統都為了應付中東戰爭的需求而遭到削減。受此影響,很多美國與盟國在印太地區的作戰基地都缺乏加固的基礎設施,前沿配置的彈藥和物資沒有調製到戰時狀態,美軍的後勤能力巨幅下滑,因此缺乏應對印太地區大國競爭的準備、裝備和態勢。
報告說,儘管美國國防部試圖對付這些威脅,但“外交政策機構過時的超級大國思維可能會限制華盛頓削減全球其它承諾或者為了印太地區勝利而做出戰略調整的能力”。
導彈威懾反幹預
報告特別指出,為了防范美國在印太地區實施幹預,中國設置了反幹預系統,使中國可能在美國進行幹預之前利用有限的力量取得既成事實的勝利。反幹預系統的主要力量是導彈部隊。中國大舉投入常規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研發,就是這種反幹預系統的核心。
報告說,中國導彈部隊現在擁有1500枚短程彈道導彈,450枚中程彈道導彈,160枚中短程彈道導彈以及數百枚地面發射的短程巡航導彈。這些導彈能夠對第一島鏈內的所有目標進行打擊,將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和新加坡置於中國的反幹預區域之內;中國的東風-26型中遠程陸基彈道導彈可以對美國駐關島的海空基地構成威脅。
既成事實的勝利
為了有效執行反幹預策略,中國還研製了被稱為“航母殺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可以在1500公里的射程內對美國的航母實施打擊。中國還大批量研發了第四代戰機、先進的指控通訊和情報系統(C4ISR)、現代化攻擊潛艇、電子戰和密集的地對空導彈系統。這些都讓中國軍方對美國與盟國的遠徵軍形成牽制,無法在作戰距離內對中國目標實施有效的海上或空中打擊。
報告認為,中國因此“在第一島鏈內擁有強大的軍力”,讓北京擁有“必要的脅迫威懾力,迅速奪取覬覦已久的土地,或通過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 )戰略推翻現狀的其它方面”。
有限戰
具體手法是,中國可以發動有限戰爭或者“灰色區域”作戰行動取得既成事實的勝利。從極端角度來說,中國可以對台灣發動直接攻擊、實施封鎖、發動網絡和政治作戰來試圖武力統一;從現實角度來說,中國可能武力奪取日本控制的尖閣列島(中國稱釣魚島)或南中國海的斯卡伯勒淺灘(Scarborough Shoal,中國稱黃岩島)等島礁。針對這些目標,中國計劃首先發動攻擊(strike first),“爭取在美國能夠阻止之前實現長遠的政治目標,達到有價值的戰略目的”。
報告主要作者、美國研究中心外交政策與防務研究主任阿什利•唐山德(Ashley Townshend)表示,突破地區封鎖是中國成功實施反幹預系統的關鍵。他說:“隨著(中國)的力量提升,可能會有膽量設法獲得對第一島鏈某些地方的控制權,包括台灣在內。”
戰略調整
報告因此建議美國做出必要的戰略調整,把戰略重心真正轉移到印太地區。報告同時建議美國的主要盟友澳大利亞“為了應對持續性的高端衝突而增加庫存,在精確武器、燃料和其他材料的存儲和生產上創立自主能力”。
美國研究中心外交政策與防務研究主任阿什利•唐山德(Ashley Townshend)表示,印太地區力量平衡的變化應該引發所有亞洲國家的擔憂,包括那些試圖與兩個超級強權都維持良好關係的國家,因為遏制北京行使“侵略性外交政策”符合所有亞洲國家的利益。
但中國的軍事分析人士並不認同報告的內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RSIS)訪問學者、中國海軍前大校趙毅(Zhao Yi)對媒體說,“我們現在和未來都尊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合理存在。我們希望美國在全世界扮演負責任的角色,包括西太平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