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3 月 7 日
「冷靜點。不要總是試圖保持超級快樂」
由多倫多大學的 Sam Maglio 共同撰寫的一項研究表明,追求幸福會消耗我們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導致幸福感和幸福感下降。
在這項研究中,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管理系和羅特曼管理學院的教授馬格里奧和韓國全北國立大學的金愛英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以探究「幸福悖論」的根本原因。
他們發現,試圖追求幸福可能會導致自我調節失敗,這會讓我們容易受到誘惑,更有可能做出阻礙我們幸福的自我毀滅的決定。
這項研究發表在《應用心理學:健康與幸福》雜誌。
「追求幸福有點像滾雪球效應。你決定嘗試讓自己感覺更快樂,但這種努力卻耗盡了你做那些讓你更快樂的事情的能力,」馬格里奧說。
馬格里奧將這種現像比喻為一天漫長的工作結束後回到家:我們越是精神疲憊,就越是想逃避家務,而事實上,做完這些事也許會讓我們感覺更好。
在最初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越是習慣性地努力讓自己更快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自我控制就越少。假設認為,這是由於追求幸福和自我控制爭奪有限的精神能量所致。
然後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檢驗他們的假設。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根據喜好對一串產品清單進行排序。他們發現,自我報告追求幸福程度較高的人花在手邊任務的時間較少。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包含「幸福」一詞的廣告來引發一種現象,即人們在看到這個詞後會努力變得更幸福。然後,這些參與者以及對照組的參與者被提供一大碗巧克力,並被告知可以吃任意數量的巧克力,並根據口味進行排序。他們發現追求幸福組的參與者比對照組的參與者吃了更多的巧克力。
最後,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幾件日常用品,其中一組被要求選擇能提高他們幸福感的選項,另一組則被要求根據個人喜好進行選擇。然後,兩組人都接受了一項心理任務,以衡量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正如假設的那樣,快樂組更早放棄了任務,這表明在追求幸福之後,他們剩餘的心理資源更少。
「這裡的故事是,追求幸福需要耗費心智資源。你不要只是隨波逐流,而是要努力讓自己有不同的感受,」馬格里奧說。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自助書籍和生活方式教練“可能會使人們傾向於無休止地、空洞地追求更大的幸福”,但他們的工作表明,更好的策略可能是停止尋求幸福,而是專注於感恩和欣賞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換句話說,當人們將幸福與金錢視為同等重要的東西,好像它是人們可以而且應該盡可能多地獲取的東西時,幸福就特別令人疲憊。
相反,馬格里奧建議人們把幸福想像成海灘上的沙子——你可以抓住一把沙子,但是你越努力抓住它,你的手就會越抽筋,直到你無法握住它。
「冷靜點。不要試圖一直保持非常快樂,」馬格里奧說道,他的工作得到了加拿大社會科學和人文研究委員會的資助。 “不要試圖得到更多你想要的東西,看看你已經擁有的東西,並接受它作為能給你帶來快樂的東西。”
[圖片]
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和羅特曼管理學院的 Sam Maglio 教授共同撰寫的一項研究表明,積極追求幸福會損害人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降低人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