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農組織報告:歐洲和中亞地區饑餓水準下降 但超重和肥胖現象普遍

2019 年 12 月 17 日

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天在莫斯科發佈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歐洲和中亞地區的饑餓比例較低,但有大量人口受到中度糧食不安全的影響,即所能獲取的食物數量有限,或是無法獲得有營養的食物等,此外,超重和肥胖現象也較為嚴重。

這份題為《2019年歐洲和中亞糧食安全與營養區域概況》的報告對該區域的食品安全和營養狀況進行了全面的審查,指出該地區的食品安全狀況在過去20年間得到顯著改善,在參與監測的50多個國家中,絕大多數的營養不良比例都保持在5%以下,不到世界平均水準10.8%的一半。

2018年的最新估計顯示,嚴重糧食匱乏已不再是該區域人口的主要問題,面臨這一狀況的人數僅占區域人口總數的1.8%,顯著低於全球平均比例9.2%。然而,該區域卻有相當一部分人口在定期獲取充足的營養食物方面存在困難。據估計,共有超過1億人面臨中度糧食不安全,占到區域總人口的11%。

糧農組織經濟學家方成表示,“有很大一部分成年人和兒童仍然受到各類營養不良問題的影響,包括發育遲緩、消瘦、超重、肥胖和貧血等,事實上,上述各項問題在許多國家同時存在。”

成方表示,超重和肥胖尤其引發健康擔憂,據報告,2016年該區域幾乎所有國家的成人肥胖率均超過了世界平均水準13.2%,有13個國家的肥胖比率甚至高達這一水準的兩倍。與此同時,該區域所有國家的成人肥胖率都在上升。

驅動和決定因素

糧農組織報告指出,社會經濟不平等延緩甚至阻礙了減輕貧困、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努力,威脅著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第2項“零饑餓”的實現。

報告顯示,兒童營養不良的發生,與母親的受教育程度、經濟水準以及居住地位置關係密切,因此,向母親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以及增加收入將有助於提升五歲以下兒童的營養水準。

而社會經濟狀況相對不佳的家庭所面臨的肥胖問題則更為嚴重,表明政策和其他干預措施因尤其關注處於不利地位的脆弱群體,並改善社會經濟不平等狀況。

結構轉型

報告顯示,雖然農業仍是歐洲和中亞地區許多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但其產能卻大大落後於其他行業,從而在農村地區導致更高比例的貧困、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這需要政府提高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和投資,以增加生產力並促進收入多樣化。

報告指出,得益於農產品的生產和貿易,在該區域大部分國家,食物品種的豐富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許多國家的飲食習慣在健康程度方面仍有待提高,含有大量糖、鹽和脂肪的加工食品大量進口,對營養和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此外,雖然動物蛋白在區域國家飲食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提升,但地區差異仍然明顯:土耳其和西巴爾幹國家偏好更多的水果、蔬菜和豆類,而前蘇聯國家則消耗更多的肉類和魚類產品。

報告為該區域國家的決策者提供了各項具體建議,幫助其在營養、不平等和農村發展方面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改善食品生產和營養並提高可持續性,同時確保重點關注最貧窮和最脆弱的人群。

source: 
U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