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1 月 18 日
世界各地有數以百萬計的人依靠魚類為食物和生計,但是由於污染和過渡捕撈等問題,漁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世界需要21世紀的漁業新視野。這是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今天在羅馬總部開幕的國際漁業可持續性專題討論會上所做的表示。
屈冬玉表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到近100億,僅靠土地不能養活所有人,還需要水產品。他強調,“我們必須在做到這一點的同時,又不損害海洋和河流的健康,並要改善那些依賴漁業的人的社會條件,這些人往往是社會上最貧窮的人。”
目前每人每年平均從魚類中獲得20.3千克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微量營養素。在全球範圍內,超過十分之一的人依靠捕魚為生並養家糊口。
但是由於塑膠污染,氣候變化的影響,棲息地退化和過度捕撈,海洋狀況引起了人們的嚴重關注。三分之一的海洋魚類種群被過度捕撈,而大約40年前這一比例僅為十分之一,同時,對淡水魚類的需求不斷增長正在影響內陸漁業的可持續性。
糧農組織還注意到了一種危險的趨勢,即發達地區的漁業可持續性日益增強,種群數量開始得到補充,並改善了漁業部門工作人員的狀況,但發展中地區的漁業發展卻沒有那麼快。
屈冬玉說:“這造成了一種危險的可持續發展鴻溝。如果我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就必須扭轉這一趨勢。”
作為解決方案的海洋、河流與湖泊
糧農組織總幹事提出了三種使漁業更具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
首先,對海洋和淡水可持續性計畫進行再投資。
第二,投資于海洋可持續增長。例如,糧農組織的“藍色增長倡議”基於平衡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原則。
第三,確保適當的保護措施與有效的管理相結合,包括更好地解決漁業中的食物浪費問題。
聯合國秘書長的海洋問題特使湯姆森(Peter Thomson)在開幕式上說:“以應有的尊重對待海洋,它將原諒我們愚蠢的方式,它將自我補充,並做過去一直在做的事情——成為地球上生命的重要提供者。”
魚類消費和貿易的增長
自1960年以來,人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而動物蛋白的消費量增長了2.5%,魚類的消費量增長了3%。
2017年,漁業提供了1.73億噸魚產品,1.53億用於人類直接消費,比1950年增長了七倍。
魚產品是交易最多的食品之一,超過了所有陸生動物食品的貿易總和。 2017年,魚產品出口達到創紀錄的1560億美元。
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中國家魚類的淨貿易收益從幾乎為零增加到每年超過400億美元。
在糧食短缺的國家,魚類尤為重要。在前30個魚類消費大國中,有17個是低收入缺糧國,主要分佈在非洲、亞洲和大洋洲。
依靠漁業謀生的人中約有95%生活在非洲和亞洲。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小規模的經營者,他們正在努力從這種最艱難、最危險的職業中謀生。 2019年,商業捕魚被評為地球上第二致命的職業。
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司司長貝倫吉(Manuel Barange)說:“漁業的新前沿是解決漁業價值鏈的社會層面問題:體面的工作條件,基於人權的做法,保健和社會服務的獲得等。我們需要確保整個魚價值鏈中的社會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