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破產重組,中國晶片自主頻遭“鎖喉”?

2021724

 

全球晶片產業熱錢湧動之際,曾經在海內外半導體產業掀起併購狂潮的清華紫光面臨破產重組,揭示中國晶片公司的運作失敗。與此同時,在美國制裁限制下,中資科技企業的“走出去”戰略正在面臨西方盟友科技圍牆的多面封堵。

 

曾揚言收購台積電,清華紫光怎麼了?

7月上旬,清華紫光集團的債權人徽商銀行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對紫光破產重組。法院7月16日裁定受理相關債權人對紫光集團的重整申請。一時間,“習近平母校旗下企業破產”這樣的說法在海內外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紐約時報》的標題是:“清華紫光面臨破產,中國晶片雄心再受考驗”。

不同於此前發生在中國地方晶片廠商“爛尾潮”,清華紫光此次面臨的危機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資不抵債,主要源自資本運作的反復失靈和領導層在中國“晶片自主”國家產業政策支持下的盲目擴張。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紫光集團總資產為3007.53億元人民幣,總負債2106.86億元。紫光集團目前正在公開招募戰略投資者,招募的截止時間定在2021年9月5日。

 

中國國有企業深陷債務泥潭乃至破產並不罕見,但清華紫光早在去年就因債務違約的問題顯露不祥之兆,中國政府遲遲未出手相救,外界質疑中國舉國之力支撐下的“晶片雄心”是否具備足夠資源和財力。

儘管中國從2014年開始以千億人民幣級別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為打造晶片自主開疆辟土,悉尼大學亞太政治經濟事務專家、社會學副教授巴博斯(Salvatore Babones)說,中國作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是否有足夠資源支撐如此的晶片雄心仍是個未知數。

巴博斯對美國之音說,中國政府如何安排紫光的宿命,將產生一定的政治影響:“就算在五年前,很難想像中國政府不會出手相救”。

 

他說:“五年前,具有戰略性的國有企業或國有關聯企業遇到現金流的困境,那是不可想像的。這代表著中國對待戰略產業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我的懷疑是,中國資源嚴重受限,根本無法像過去那樣在這些問題上砸錢。”

中國媒體援引“市場消息”稱,清華紫光集團正尋求出售其持有的紫光股份46.45%股權,阿里巴巴集團與幾家政府支援的企業正在考慮收購,出價可能高達人民幣500億元。

分析認為,清華紫光和此前陷入困境的北大方正這類學院系的公司雖然背後有學術和科研資源,卻沒有將其轉化為生產力,也缺乏資產管理能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對中國媒體《21世紀經濟報導》說,這些企業“以工程師的方式進行資本投資,內容很多元,但沒有沉澱到高精尖領域,沒有沉下心來攻克尖端技術難關;為了多元化,他們不斷地舉債,從而資產越來越重。”

清華紫光滾雪球般的債務,伴隨著近年來在中國半導體公司的海內外擴張。中國媒體總結,短短6年間,紫光斥鉅資收購20多家公司,多為不同類型的晶片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也不乏得意之作:2013年開始,紫光先後收購了展訊通信、銳迪科微電子、以及曾與惠普有關聯的新華三,完成積體電路產業佈局。

2016年,紫光集團聯合多方組建長江存儲,占股過半。長江存儲在中國晶片產業中實力占優,其NAND快閃記憶體技術具有一定競爭力。

 

與此同時紫光的海外收購也有斬獲:2018年成功收購了法國智慧晶片組件製造商Linxens。

不過,清華紫光未能實現其更大的海外併購野心。該集團曾將目光投向美國和臺灣的半導體巨頭,揚言收購或入股美國機械硬碟公司西部資料(Western Digital)、美國半導體器件巨頭鎂光(Micron)、臺灣半導體晶元代工龍頭台積電、聯發科,但因政治因素未能成功。

 

美國制裁整體奏效,中國只能見縫插針

與紫光路線類似,在美中科技冷戰的影響下,一些中資企業走向國內整合和海外收購的路線。

美國上屆政府川普行政當局加大力度阻止中國獲取關鍵技術,限制各國供應商向中國華為、中芯國際及其相關部門銷售使用美國技術製造的晶片產片。拜登政府繼承前任路線,繼續向盟友和夥伴國家施壓,阻止它們向中國企業出售晶片製造設備。荷蘭政府就因光刻機寡頭阿斯麥(ASML)的對華出口受到了美國兩屆政府的“關照”。

中國資本主導的安世半導體公司(Nexperia)正在就收購英國晶片製造商紐波特晶圓製造公司(Newport Wafer Fab)進行談判。英國首相詹森7月13日表示,國家安全顧問勒夫格羅夫(Stephen Lovegrove)將對這宗收購案展開調查。英國媒體7月20日報導說,英國政府已經決定為紐波特公司提供政府資助。

 

彭博社說,英國的《企業法》(Enterprise Act)要求政府在30天之內對是否批准有關收購協議作出決定。紐波特收購案是否能夠通關還存在變數。

在一些情況下,美國盟國的晶片企業繞過美國制裁,繼續向中國提供晶片技術。今年早些時候,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表示,美國禁運令不適用於該公司技術,將向中國華為出售Arm V9架構授權。

分析認為,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制裁和外交壓力正在奏效;中國“見縫插針”式的海外收購是目前的無奈之舉。

 

設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創新未來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ng the Future)聯合創辦人、地緣政治分析家阿比舒爾·普拉卡什(Abishur Prakash)說,海外收購無法解決中國半導體的發展的“卡脖子”困局。

普拉卡什通過電子郵件對美國之音說:“從英國到荷蘭、再到義大利,試圖收購晶片公司是一種在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不再奏效的舊策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在圍繞中國想要得到的晶片和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迅速築起‘圍牆’,中國的投標不斷遭到拒絕。當然,可能存在一些對中國有幫助的‘灰色地帶’,但唯一能真正幫助北京的戰略是建設一個不依賴西方的先進國產晶片產業。”

華盛頓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研究分析員特雷弗·洛根(Trevor Logan)說,中國與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競爭,中國目前正在節節敗退。“獲取和購買這些製造技術的許可證,或者乾脆直接收購公司,是中國從敗局轉向勝利迫切需要的。”

 

洛根說,在如何執行對中國半導體“鎖喉”的策略問題上,美國需要整合和規範與盟友之間的協定,阻止設備、人才和技術的外流。

他說,以美國成功阻止荷蘭阿斯麥出售光刻機給中國為例,這只是一個“一次性的勝利”,背後沒有正式協議作背書。

“我們需要的是,美國及其盟國之間達成一項更為標準和全面的協議,承認這符合各方的集體利益,不要暗中向中國出售此類設備或先進技術。” 洛根說“這就會使得非正式管道和外交斡旋不再必要……這是美國及其盟友應該尋求的方向。”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7月14日表示,拜登政府將考慮進一步審查美國對外投資是否助長中國的科技能力。他說:“美國資金向外流動可能會起到規避出口管制的作用,以損害我們國家安全的方式增強我們競爭對手的技術能力。”

 

半導體割地戰,國際企業加碼建廠

美國、亞洲和歐洲國家紛紛計畫在半導體領域投入鉅資,試圖完善和保障各自的晶片供應鏈。

美國國會參議院最近通過的《美國創新和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計畫為美國半導體產業提供520億美元的聯邦政府資助。

奉行垂直整合製造(IDM)模式的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正在加大在美國本土製造佈局的努力,計畫在亞利桑那州投資200億美元新建兩座晶圓廠的計畫。公司新上任的CEO最近透露,正在考慮收購美國晶圓製造公司格芯(Globalfoundries),估值約為300億美元。

 

台積電繼去年宣佈將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投資100億至120億美元興建晶片工廠後,也考慮加碼在美國投資,新工廠可能耗資230億至250億美元。

加拿大創新未來中心的地緣政治分析家普拉卡什說,國際晶片產業一家獨大的格局即將改變。

他說:“隨著科技改變地緣政治,美國對世界的控制權已不像從前那樣。現在有許多因素同時發生變動。即使美國能夠建立自己的‘臺灣式’晶片產業,也不會放緩或阻止中國。與此同時,歐盟希望自己的晶片產業獨立於美國。而且,韓國希望成為世界晶片中心,與美國和臺灣抗衡。世界正在從一個一家獨大的時代,走向一個彼此分割的時代,很快就會有很多個來自不同的國家的晶片生態系統,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地緣政治目標。”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