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失業比率“東升西降”,華人赴美求職眼高手低

2023816

 

從北京和華盛頓分別傳出的最新經濟資料凸顯了所謂的“東升西降”,尤其是在就業市場:根據美國勞工部發佈的就業報告,過去三個月美國全國的平均失業率降至3.5%,創下50多年來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的最長紀錄。

與此同時,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經濟資料資料則顯示,全國城鎮失業率為5.3%,而16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為21.3%,創歷史新高。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張丹丹的研究,中國全國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實際高達46.5%,高於官方數字的兩倍多。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通過各種管道進入美國,希望能夠在這裡分到一杯羹,甚至闖出一片新天地。那麼,他們都如願以償了嗎?

 

機遇與挑戰並存,心態決定成敗

加州作為美國華人最多的州,華人在就業市場上既面臨著巨大的機遇,也面對不小的挑戰。在洛杉磯華人聚居的蒙特利公園市,誠信職業介紹所老闆陳米米(Mimi Chen)表示,她從事職業介紹工作已有14年。她每天都會向前來找工作的人推薦崗位,她強調,美國就業市場環境並未改變,就業者的心態需要改變。

陳米米表示,她現在每天都收到十幾個不同工種的招工需求,她還提到最近為農場招募種草(大麻)工人。她說,在美國沒有無工可做的情況,每天都有許多工作機會。

“我現在接觸到的新進來的大陸人很多好高騖遠,又想掙大錢,又不想幹活,不懂英文、沒有學歷,什麼都不是,這些人在中國都混不下去,是混混,想來這兒一口吃個胖子或一勞永逸,但美國並不是遍地黃金,美國不能養活你,你想賺錢就要吃苦耐勞,如果抱怨這裡掙不到錢,你可以回家,”陳米米說。

陳米米稱她現在每天收到10幾個工種需要工人,上周剛送了幾十個人去農場種草(大麻)。“在美國不會沒有工作可做,每天都有很多工作可以選擇,像我今天收到的餐館招工,一個月3000多美金,合2萬多人民幣,中國大陸的本科大學畢業生都賺不到這麼多錢,而走線(偷渡)來美國的大陸人都能賺這麼多。我接待過歐洲和英國來的中國客人,他們說在美國賺的錢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多,消費也不高,很多人因為自己的無知或能力問題沒賺到錢,我認為他們需要改變自己的心態,用感恩的心在這裡生活,才能賺的更多,走的更遠,”陳米米告訴美國之音。

陳米米提到,她以前接觸的中國客戶大多擁有學歷和技能,還有一些五六十歲為了孩子來美國的父母,他們大多很務實。而現在來美的中國人中缺乏真正有實力的人才。

“我以前服務的大陸客戶都是高技能高知識的人,現在的人都是眼高手低,他們找工作沒有思維和方向,我需要根據情況發相應的工作來引導他們接受,因為在哪裡工作都不容易,很多大陸沒來的人批判這些人(走線)為什麼要背叛中國逃往美國,當然是有利益才會來,就像大家都說‘奸商’一樣,肯定是為了利益才會去做一些事。他們(走線)也一樣,冒這麼大風險是因為願意為這些機會付出代價,”陳米米說。

在洛杉磯華人社區,於海倫(Helen Yu)是一位為華人提供住宿和職業介紹服務的老闆。她表示,進入2023年後,來美國的人數和速度明顯增加,專門為華人服務的職業介紹所生意大受歡迎。她強調,雖然她已經退休兩年,但仍免費幫助前來的人介紹工作。她指出,儘管有些人認為在美國找工作不易,但多數人表示不可能回國。

“我接觸的人裡80%的人都說不可能回去,只有20%的人抱怨說這邊不好找工作,要回去(中國大陸),但迄今為止,我沒有看到一個人離開美國,除了被遣返的,”於海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說。

 

跨國求生路:中國移民的奮鬥與希望

周彤,26歲,來自中國河北省邯鄲市,在中國時是一名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老師,持有教師資格證,是一名“編制內”老師。半年前,她的父母幫她申請來到美國,如今在加州橙縣一家華人按摩店工作。

周彤的家庭情況頗為特殊,她家有4個兄弟姐妹,在大學時,父母因生活艱難前來美國謀生,留下她們在中國。她的男朋友失業後也決定冒險來美國。

“我們家兄弟姐妹4個,上大學的時候父母就離開我們來了美國,因為家裡實在養活不了這麼多孩子。我男朋友此前在河南省的一家礦山機械公司工作,但公司倒閉後失業。中國國內的經濟形勢逐漸嚴峻,特別是生產行業,維持生產線運轉已變得異常困難。面對政府的限制,礦山業務政府說關就關,訂單減少,機器難以銷售。男朋友父母年紀大了都是他哥他姐輪流管,簽證也辦不下來,於是2個月前他鋌而走險,走線來了美國,而我在父母申請之後已經拿到了綠卡,”周彤說。

在美國的前半個月,周彤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語言障礙和陌生的環境使她感到困惑和失落。她曾是一名老師,但在美國語言不通,想要找到與之接軌的工作並不容易。

“剛開始心理落差挺大的,害怕外出,因為美國人普遍開車,而我不會開車,感覺自己成了異類。走在路上感覺所有人都在看我,跟看怪物一樣,心理很落寞。找工作也是到處碰壁,經過考量都不合適,只能是先以經濟為基礎,掙錢生活。我看到過最合適的一個工作是紐約的蒙台梭利教育,從幼稚園到小學,一天工作8個小時,每小時15美金,不包食宿,算下來一個月工資剛夠付房租,所以就沒去,”周彤告訴美國之音。

周彤認為,美國是一個沒有濾鏡的國家,環境較好,她喜歡這裡的生活方式。她發現,美國的教育方式與中國不同,美國的老師只需專注於教學,而不需兼顧其他任務。她認為,中國的教育過於注重學習,而美國更強調素質教育,鼓勵孩子融入大自然。雖然周彤的男朋友不希望她工作,但她堅持認為兩人共同工作效率更高,能夠更快地積攢財富。她們的未來計畫包括購車、購房,還有將男朋友的父母接到美國。

張帆來自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今年35歲,在2023年5月,她和丈夫帶著兩個孩子持旅遊簽證踏上了美國的土地。

“國內的時候我在東海縣開了一個服裝店,做服裝生意,疫情開始後商店開始走下坡路,後來倒閉了。我老公在房地產公司有固定的工作,本來還能指望他,但疫情中也面臨倒閉,即使我們夫妻倆都在努力掙錢,也難以應對家裡的各項開銷,如房貸、車貸以及兩個孩子的學費,”張帆說。

失業後,張帆面臨著沒有文憑的困境,而自尊心卻成了她尋求工作的障礙。她坦言,每當遭遇拒絕,她都感到無法承受,這使她在小城市幾乎找不到工作機會。因為滿大街的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自己的處境更加不容樂觀。

“我在這邊(美國)沒有工作經驗,語言不通,不知道應該從事何種職業。而且,我有一個13歲的大孩子和一個6歲的小孩,放學時間早,按時上班非常困難。因此,我在東洛杉磯大學(ELAC)報名秋季學期的語言課程,雖然沒有學分,但我希望先從學好英語開始,”張帆告訴美國之音。

徐女士的故鄉是中國北京市房山區,在2022年初,她帶著來自中國移動房山門店的後臺資料分析經驗來到了美國。她的決定背後有著深刻的原因:她的丈夫是佛教徒,而他們因為在宣傳佛教方面受到北京市政府的壓迫而決定遠離故土。

在中國,徐女士和丈夫都在國有企業工作,享受著舒適的工作環境。然而,丈夫因政治原因被捕後失去了工作,為了保護下一代的未來,他們決定帶著家人前來美國。在新的國度,他們面臨著巨大的語言障礙。雖然年歲已高,英語水準有限,他們付出了很大努力,可是在剛開始的一年裡,徐女士卻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

“在中國國企裡面工作都管飯,單位有食堂,工作環境很舒服,在這邊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語言,我們年齡大了,上學時也沒好好學英語,加上這麼多年沒用過,先生在外面跑車,房東看我有學歷,幫我找了一份會計助理的活,但華人老闆普遍給的工資太低,用人又狠,經常加班不給加班費,還克扣小費,想著幹幾年積累點經驗再去別的會計事務所工作,好在做辦公室比去倉庫輕鬆多了,至少不會風吹雨打,”徐女士說。

呂宜軒原籍山東省青島市,在2011年36歲時獨自一人來到美國。當初,她認為在美國找工作很容易,無論是否懂英語,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

初來乍到時,由於沒有社會安全號,呂宜軒只能從事給現金的工作。在一個華人家庭照顧一個四個半月大的小女孩,在美國當月嫂薪水很高,後來掌握英語之後她在華人區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做助理。

“周圍和我一樣的媽媽很多,有些媽媽帶著孩子都能找到工作維持生計,中國國內工作環境很‘卷’,因為認識到自己在國內的生存狀況,我知道我不可能回去,在這裡適應新環境並不困難,”呂宜軒說。

在中國時,呂宜軒曾在一家汽車租賃公司上班。然而,她性格單純,不善於人際關係,不會阿諛奉承,因此在這樣複雜的工作環境中難以立足。她回憶起2011年,她的大兒子當時10歲,小兒子4歲半,大兒子即將進入中學,而後還要准備考大學。考入清華大學需要高達700多分的分數,這對孩子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我不想每天糾結於破人破事,不知道領導的意圖如何,工作環境太過複雜。來到美國後,我的工作變得簡單得多,沒有爾虞我詐,沒有複雜的事務。我只需專心做我的工作,過我的生活,沒有人盯著你探究個人隱私,也沒有北京朝陽區那種群眾壓力。這正是中美政治體制和文化差異所在,這種差異是中國永遠無法學來的,” 呂宜軒深有感觸地說道。

8月份的美國勞工部就業報告顯示,工人平均每小時收入同比增長了4.4%,就業年齡美國人的比例達到20年來的最高水準。自拜登總統上任以來,美國已新增了1340萬個工作崗位。美國勞工部長蘇維思表示,美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經濟帶來的成果,重獲信心,無論是在各類商店還是美髮、美甲等場所。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華人新移民都表示,他們深有同感。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