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兩黨報告:美國防供應鏈需設法擺脫對“對手國家”中國的依賴

2021724

 

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下屬的一個兩黨特別工作組週四(7月22日)發佈的報告中,要求五角大樓將供應鏈的安全視為“戰略重點”,並確定一項計畫,使自己擺脫從中國採購的關鍵材料,包括稀土資源。報告說,美國政府有責任與工業界和盟國一道,通過增加來源的多樣性來減輕關鍵的國防供應鏈風險、提高應急能力並增強彈性。

“在整個疫情期間,像中國這樣的美國對手將供應鏈漏洞武器化,威脅到美國人的健康和安全,” 威斯康辛州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加拉格爾(Rep. Mike Gallagher, R-WI)在週四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他在今年3月與密西根州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斯洛特金(Rep. Elissa Slotkin, D-MI)共同創立兩黨“國防關鍵供應鏈特別工作組”,並共同擔任聯席主席。

加拉格爾接著在聲明中說:“我們的國防關鍵供應鏈面臨著類似的弱點,若被(對手)利用,將削弱我們與對手競爭及應對危機的能力。”

 

斯洛特金議員也在聲明中強調了美國在疫情期間個人防護用品的致命短缺暴露了“我們的供應鏈失敗了”。

“很明顯,我們不能讓這種情況再次發生,特別是在直接關乎我們國家安全的項目上,” 斯洛特金說。

聲明稱,該特別工作組的成立旨在聚焦美國國防供應鏈和國防工業,審查並識別當中可能被中國等對手國家利用的薄弱環節,並給出建議。

 

“我們已經提出了一套強有力的建議,這將有助於把我們對外國供應商——特別是對中國——的依賴降至最低,並防止未來出現短缺。現在立法提案已經出臺,我急於著手將這些內容加入’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 斯洛特金在聲明中說。

此份報告在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週四舉辦的線上研討會上首次公佈。斯洛特金在會上的發言中稱:“我們嘗試著列了這份(改進措施)清單,但我對(國防)部門提出一份不同的清單持開放態度。” 她強調,國防部門必須得能拿出一份清單,上面列出可以借助國會立法以支援國防關鍵供應鏈的領域。

這份國會報告共提出的六項建議中特別關注了美國國防工業對中國尤其是稀土的依賴問題。

 

“美國國防部(及更廣範圍上的全美各領域)需在資源和製造業上減少對對手國家對依賴,” 該報告的建議部分寫道,“國防供應鏈中已出現一項國家安全威脅:國防工業的大量材料都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獨家採購。”

對此,該報告建議,國防部需“識別出那些來自對手國家的供重大終端產品所用的供應和材料,並實施計畫以減少對這類國家的依賴。” 建議稱,這一要求需通過國會立法成為一項法定要求。

報告的建議部分還呼籲國防部“對美國的創新做出全方位部署,以確保涉及稀土的供應鏈的安全。” 從基礎民用的手機、電動汽車到高精尖的戰鬥機、精確制導炸彈、衛星和鐳射設備等的製造,稀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2014年到2017年間,美國有80%的稀土進口來自中國。

對於稀土這一薄弱環節,報告建議將稀土來源多樣化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中國稀土供應的依賴。

“通過尋求與盟友和夥伴國家的協議和合作來尋求全球解決方案,並增加美國在此過程中的相關能力,” 建議中寫道,“開發替代性技術和方法以提取、加工和回收(稀土),從而支援(來源的)多樣化,這至關重要。”

 

“國防關鍵供應鏈特別工作組”在建議中指出,相關研發費用由美國能源部和內政部提供,並要求國防部長與能源部長及內政部長協同工作,以確保相關研發專案也考慮國防部的利益需求。

除了就對中國的稀土依賴問題給出建議外,該報告也在以下方面給出立法建議。首先,國防部需將供應鏈安全視為國防戰略優先事項,就整個部門的全面風險評估建立一套體系,以持續監測、評估並減輕國防供應鏈中的風險。

另外,該工作小組建議國防部也加強使用通常用於商業領域的相關工具,以確保整條國防供應鏈的細節清晰可見,能快速識別薄弱環節以制定對應措施。

 

報告中也同時建議國防部利用自身影響力與美國各級各部門的實體進行合作,著重加強對國防供應鏈關鍵領域相關勞動力的技能培訓。

報告也在另一點建議中再次強調了盟友的作用。建議中要求國防部鼓勵與盟國進行技術開發和製造方面的合作,以建立一個能試驗“更緊密的國際合作和供應鏈彈性”的體系。

在新美國安全中心的這場線上研討會上,除了重點討論新報告中有關中國對美國國內製造業的影響外,加拉格爾還表示,“國防關鍵供應鏈特別工作組”下一步將仔細審查從美國流向中國公司的投資。

 

“甚至在疫情期間,資金外流也在增加,” 加拉格爾稱。他說,有些美國資金被注入到被美國財政部認定為“中國軍工企業”的中國實體中。

“我們不想讓美國的養老基金、大學捐贈被用來製造在未來戰爭中殺害美國人的東西,或用來在現代集中營中奴役維吾爾族穆斯林,” 加拉格爾說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