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7日
“再來,下一句,這是你們學過的句子喔,請說:‘菜還很多,你要多吃一點,還很多,要多吃一點。’”
清明時節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毗鄰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的明新科技大學的教室裡,老師正慢慢念出華語課本裡面的字句,台下的學生跟著複誦。
這些來自菲律賓、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學生,其中不少人都希望透過華語能力的增進,在臺灣學得一技之長,未來能留在當地發展。
近年來,臺灣半導體與其他高科技企業求才若渴,於是找上願意與其進行產學合作的學校進行人才補強,明新科技大學就是其中一所。由於臺灣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他們於是把目光轉向東南亞,希望通過培養外籍大學生來解決本島的人才荒。
明新科技大學副校長兼國際長廖信德對美國之音說:“明新科技大學位在新竹這個地區,也是半導體的故鄉,所以(臺灣)教育部也特別(對學校)補助,讓我們建構一個人才培育基地。我們最早是(招收)越南(學生)、接下來是菲律賓,大概三、四年前開始招收印尼學生。”
不只明新科技大學,臺灣自實施新南向政策以來,各大專院校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生就愈來愈多。根據臺灣《教育部大專校院境外學生概況》統計,2022年在臺灣就讀的越南籍學生多達23728人,占所有外籍生比例的22.9%,成為臺灣境外生人數最大來源國;排名第二的是印尼生,有16639人,占比16.1%;菲律賓同年也有2969人在台就讀,占外籍生的2.9%。
想研究臺灣抗震技術
“這是用於測量的儀器。正如我先前跟你介紹的,過去我們必須將這些工具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但是透過雷射掃描等高科技工具輔助,我們只需要把工具放置在一個地方,然後它可以360度掃描,對土木工程師來說非常有幫助。”
這是明新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環境資源管理系三年級學生馬欣怡(Happy Mareta),半年前從印尼來到臺灣。馬欣怡說,自己原本就有出國念書的打算,之後發現臺灣的土木工程技術頂尖,決定前來深造,她說:“我真的很想在這裡念書,因為臺灣的建築工法相當有名,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土木工程師,在這裡學習對我來說很有幫助。”
馬欣怡說,臺灣就像印尼一樣必須面對各種天災,像是地震就在臺灣經常發生,因此她會在臺灣各地旅遊時,研究當地建築的抗震技術。
“像是臺北101這個著名的旅遊景點,我可以學習臺北101採用何種建築方法及創新科技。 例如,臺北101中使用的創新技術,像是阻尼器,可以幫助建築物在大風和地震時,不會搖晃得那麼劇烈,”她興奮地告訴美國之音。
巧合的是,美國之音剛剛採訪完馬欣怡沒多久,臺灣就發生了芮氏(裡氏)7.2級大地震,這是臺灣921地震發生25年以來最大震級。馬欣怡在震後透過訊息對美國之音說,即便她先前有在印尼經歷過6級的強震,但這次臺灣的地震還是讓她“嚇壞了”。不過,同時她也發現,臺灣這次因地震而受損的建築物並不多,讓她因此更加對臺灣橋樑和大樓的建築技術有信心。
馬欣怡還說,她目前在竹科一家工廠參與實習,若有機會,希望未來運用自身長才,留在臺灣從事科技業,她說:“臺灣以在測量中使用的高科技技術聞名,例如雷射掃描、用於獲取建築資料的無人機等。這真的讓我驚豔不已,我想要學習這些技術。”
在忙碌的學校生活外,馬欣怡平常最喜歡的休閒活動是在圖書館看書,她希望透過書本增進專業知識,同時加強中文能力。
偏見不影響夢想之路
“我現在吃的是蛋包飯,主菜是臺灣的豬排!”在明新科技大學學生餐廳,機械工程系碩班三年級的菲律賓學生葛蘭(Glenn Andres)告訴美國之音。
來自菲律賓亞當森大學(AdU)的葛蘭是透過亞當森大學與明新科技大學的雙聯學位合作,來台就讀的,目前已待在臺灣4年時間。
談到在臺灣的上課經驗,葛蘭覺得在他的專業領域上尤其受益良多,他對美國之音說: “臺灣的教育在實作和理論學習方面相當平衡,我認為這對於職業發展來說是件好事,特別是對於像我這樣的年輕專業人士。”
與馬欣怡一樣,葛蘭也有在臺灣企業實習的經驗,他說:“去年我在景碩科技的慶豐工廠實習,他們的產品是有關於IC基板,他們為不同的電子產品生產IC基板。我在實習結束後在他們的設備維護部做兼職助理工程師。”
不過,葛蘭坦承,在臺灣公司實習時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他說:“因為大部分在臺灣的菲律賓人都從事藍領或是護理員工作,有時候接下工作任務時會遇到一些偏見(待遇)。但我認為只要你全力以赴,並試圖在工作上向他們證明你的能力,還是可以克服那些挑戰。”
總的來說,葛蘭對於臺灣還是有著良好印象,他也希望日後有機會在臺灣高科技產業找到工作。
葛蘭說:“我喜歡臺灣的食物,特別是魯肉飯。我認為臺灣人非常親切且平易近人。如果有機會在臺灣發展我的職業生涯。我會留下來,因為我們知道臺灣是半導體產品生產的領先者之一。我認為這可以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教授東南亞學生的挑戰
除了外籍人士在臺灣會遇到困難,老師有時在對東南亞學生授課時,也會面臨一些挑戰。
明新科技大學機械系老師賴國銘對美國之音說:“菲律賓生的話,他們都是用英語授課,然後一樣有中文課程,在繳交練習作業時,他們會說,老師,我希望如何輸入自己的中文(名字),我們當下就教他們花了快一個小時,教每一位學生如何用注音輸入法。菲律賓學生探索欲確實會比較高、互動性也會比較強一點。挑戰的部分在(教授)越南生會比較大一點,因為他們來這邊,專業課程跟學習中文同時在進行,所以進度比較不如預期。”
盼跨入臺灣半導體業
越南留學生張明貴(Trương Minh Quí)是明新科技大學應用材料科技系碩班二年級的學生。
“當初我過來臺灣的時候,我就是有聽說,臺灣很(積極)發展化學領域跟材料領域的部分。所以我很喜歡這一塊,然後我想說臺灣、越南沒有那麼得遠,就是比較方便,所以我覺得過來體驗一下這邊的生活,然後學習這邊的知識,”張明貴告訴美國之音。
幾乎沒有太多外國口音、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張明貴說,其實他大學是專精化工領域,但是隨後發現自己對半導體更有興趣,因此現在正專精半導體領域的研究。
相較來自印尼的馬欣怡、以及菲律賓的葛蘭,張明貴已經待在臺灣6年,對臺灣自然更為熟悉。張明貴說,他覺得臺灣跟越南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臺灣的文化和語言更為豐富多樣。
張明貴說:“因為在臺灣不只用中文而已,有台語、或者是說有客家語言這樣子,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原住民的語言。偶爾在生活當中會遇到的話,就覺得蠻有興趣的,就是說臺灣文化的這個部分很多元。”
聊到課外活動時,張明貴笑說,雖然已經在臺灣待了一段時間,但平常課業相當忙碌,自己並沒有什麼時間去外面走走,因此他多半待在學校看書或作研究,甚至累了,還會直接在研究室休息室過夜。
談到個人未來發展,張明貴說,以半導體產業來說,目前越南還在發展當中,臺灣的半導體實力則無疑名列世界前列,因此若有機會,他會希望運用在臺灣所學的知識,回國貢獻;不過,若越南沒有合適的工作機會,他也會想在臺灣找尋合適工作。
張明貴說:“我覺得我會去鴻海公司的研發部門,因為我喜歡研究材料上面的應用。如果去美光的話,因為我知道美光目前是在記憶體的研發有一些需求的,所以我想說我去那邊,可以(去)應用材料那個領域上面。”
張明貴、葛蘭和馬欣怡,雖然是分別來自東南亞不同國家的三名年輕學生,有著迥異的背景與文化,但同樣的是,他們都在這座小小的科技島上努力學習,期盼一圓海外工作的夢想。
[照片]
明新科技大學機械系老師賴國銘正對葛蘭等同學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