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生缺乏中國及中文教育,報告指政府需要有策略改善

202242

 

英國一所智庫新發表的研究報告指,英國學生缺乏中國及中文教育,對英國社會未來應對中國的發展不利,需要增加中學生的興趣和支持,大學方面也要對捐款有更大的透明度,以防對學生及學者的政治壓力。

牛津大學學者指,各界都對中國更有認識,討論才會變得更有意義。聖安德魯斯大學學者則指,香港移民潮帶來廣東話教育的需要。

 

報告作者:英國需要發展應對中國的能力

一份新發表的研究報告指,英國過往25年來,在大學學習中國研究的學生不升反降,撥款方面也有困難,而在中學層面,中國和中文方面的教育也不足夠,不利培養新一代英國人對中國有所認識,去應對未來的需要。

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發表報告,指中國在全世界的重要性在過去20年不斷提升,但英國自1999年以來,都沒有做過一份評估去研究英國高等教育界中國研究的狀況。

報告作者納茲勒(Michael Natzler)在發佈會說:“英國政府需要有一份策略去發展應對中國的能力(China capabilities),並確保未來需要的相關資源。”他解釋,應對中國的能力指的是使用中文的能力,尤其是使用普通話,和對中國的認識。

 

這份報告訪問了超過40名學者、政府及商界專家。報告指,在大學方面,1999年時英國大學有300名學習中文的畢業生,但到了2015年,數目仍然是一樣。在2019年9月到2020年9 月之間,英國大學的中國研究學系提供的單一榮譽學士學位,即是只專注中國研究而非同時研究其他科目,由13個學系減到9個。學生與職員的比例也降低了40%。

作者建議,需要有相關的活動去提升中學生對中國研究學位的需求。同時,報告指英國政府需要確保會有足夠撥款,持續地資助相關的研究生,以免他們從學院中流失。

報告亦指,英國大學研究中國的學者十分重要,但這科目現時相較其他科目是比較政治化,學者和學生都會擔心若然中國不喜歡他們的工作,會面對簽證和研究方面的挑戰,在確保學術自由方面有困難的地方。報告建議,大學要有關於國際化和學術自由清晰的準則,而且需要對捐款有更大的透明度。

 

報告建議改革英國中學普通話課程

報告有提到英國大學有29間孔子學院,作者認為孔子學院在大學的角色越來越受到注視,他們需要準備好與外界對話,公開他們的學生的人數和水準,來顯示他們對英國的普通話教學的價值。

在中學教育方面,雖然普通話教學項目有所提升,在這方面的公共和私人投資達到5,000萬英鎊,折合約6,550萬美元,英國劍橋預科課程(Pre-U)在2023後不會再有普通話科目,而報告指英國高級程度考試(A-Level)普通話科目的設計是有問題的,相當不利母話不是普通話的考生。學校很少教授關於現代中國的課程,教師也時常覺得沒有自信去教這個科目。

作者建議,在中學舉行“中國日”活動令學生感到有興趣,或者是在英國高級程度考試新增一科“中國文明”(Chinese civilization)來吸引學生。

 

他說:“一個很好的參考是高級程度考試的‘古典文明’(Classical civilization)科目,為數以千計沒有機會修讀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學生提供大學古典學的知識。”

牛津大學中國近代史和政治學教授拉納・米特(Rana Mitter)說,他時常問人一個問題,他們最近看的Netflix節目是什麼,很多人都能答得出,但問到他們最近有沒有看過中國電視節目,他們都不知道在YouTube上有大量免費的中國電視節目,而且附有英文字幕。

他說:“知道一些人晚上7點鐘回家之後是看什麼電視節目的,是其中一個指標,令我們有一種能力去理解一個社會。”他又指,英國各界,不論觀點,都會接觸和中國相關的討論,而這些討論需要各界都對中國更有認識,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利大英:中文課程需要兼顧粵語和繁體中文字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中國研究課程創辦教授利大英(Gregory Lee)說,英國的中國社群的主要語言是廣東話,過去一年高達10萬的香港移民潮亦加強了廣東話的主導地位,而未來5年更有可能有40萬香港移民到英國。他亦提到,學校和考試機構需要容許學生使用繁體中文字。

他說:“我認為應該要有為這些家庭以及下一代學生、這些香港華裔離散社群而設的語文課程,我認為他們希望學習廣東話,或者維持使用廣東話做他們的主要語言,是十分合理的想法。”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