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最大中國研究所面臨起訴: 拒絕透露與中國有關的資金用途

2024730

 

英中透視(UK-China Transparency)組織剛剛公佈了一份關於倫敦國王學院劉氏中國研究所(Lau China Institute)的研究報告,批評該研究所跟中國關係密切,尤其是來自中國的資金用途值得關注。

報告指出,劉氏中國研究所是英國最大的中國問題研究中心,99.9%的資金來自香港單一捐贈者劉鳴煒。劉鳴煒曾在倫敦國王學院取得法律學士和博士學位,先後向國王學院捐贈了至少1100萬英鎊來支援該研究所。劉銘偉曾擔任香港政府顧問,並參與針對香港青年的統戰活動,在一個由中國共產黨統戰部門監督的組織內擔任正式職務。

英中透視根據資訊自由法(FOI)要求國王學院公開有關劉銘偉捐贈的條款和限制,劉氏是否對研究所負責人的任命有任何要求,以及劉氏與研究所的具體合作情況,但是國王學院沒有披露這些資訊。英中透視隨後向英國資訊專員辦公室提出申訴,資訊專員表示支援國王學院的立場。英中透明已向初級法庭(First-tier Tribunal)起訴倫敦國王學院劉氏中國研究所,以進一步爭取資訊公開。

 

劉氏中國研究所的資金來源

劉氏中國研究所(LCI)于2011年成立,是倫敦國王學院全球事務學院的一部分。該研究所擁有30名博士生和11名核心成員,總成員人數達到76人。研究所開展的項目包括一些被中國共產黨視為敏感的課題。

劉氏中國研究所主任凱瑞·布朗教授(Kerry Brown)在2020年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而獲得中國政府智庫頒發的獎項。他經常在中國官方媒體上發表文章。在英中透視公佈了關於劉氏中國研究所的研究報告後,美國之音嘗試聯繫布朗教授,請他發表評論,截至發稿時間尚未得到回復。

英中透視顧問張皓宇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能被中共官媒(新華網和CCTV)選中的人,至少都是不會對中共持批評態度的人。”

2012年,香港富豪和四川省政協委員劉鳴煒及其家族向國王學院捐贈了600萬英鎊,以支援中國研究所的建立,並將其更名為劉氏中國研究所。劉鳴煒表示,這筆捐贈是為了支援香港和中國的下一代學者、領導者和企業家。儘管劉鳴煒的父親、香港富豪劉鑾雄在2014年因洗錢和賄賂罪被澳門法院判刑5年零3個月,但這並未影響劉氏中國研究所的籌備和發展。2015年,凱瑞·布朗(Kerry Brown)教授被任命為劉氏中國研究所主任。

在2020年發佈的一份總結報告中,劉氏中國研究所感謝劉鳴煒的持續支持,並提到該研究所與全球多家機構合作,包括透明國際、世界銀行、必和必拓公司(HP Billiton)以及20國集團等。報告稱,劉氏中國研究所已成為政策制定者和公眾討論中國問題的重要資訊來源。

倫敦國王學院發言人對美國之音說:“根據我們維護和保護學術自由的職責,以及我們健全的倫理審查和接受捐贈政策,國王學院全球事務學院所有研究所的運作都完全獨立於捐贈者,捐贈者對研究所開展的任何研究重點沒有任何影響力。”

 

中國資金注入高等教育引爭議

然而英國大學與中國的緊密聯繫近年來一直受到關注,特別是在經濟和教育領域的合作。 英國議會情報與安全委員會去年的一份報告警告說,英國的學術機構“為中國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以實現中國對英國的政治影響和經濟優勢”。

英國政府發言人今年2月向美國之音表示:“我們將繼續與相關部門溝通,以確保應對國際合作中安全風險的建議和措施始終具有相關性和適度性。去年5月,我們擴大了與英國出口管制有關的軍事最終用途管制(MEUC)的範圍,同時將中國列入了軍事最終用途管制的國家名單。”

去年十月,美國之音採訪了倫敦國王學院劉氏中國研究所主任凱瑞·布朗教授。在採訪中,他認為儘管有正當的安全理由讓英國對中國投資持保留態度,但如果完全拒絕中國作為投資者,英國的選擇將大大減少。

“這反映了一個經典的兩難問題:要麼接受中國投資帶來的問題並嘗試解決,要麼拒絕中國投資並放棄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這需要進行複雜的對話,認識到這一問題的複雜性,”布朗當時告訴美國之音。

 

意識形態壓力

關於中國資金的另外一個主要爭議在於其背後的意識形態。自由言論活動家兼《每日電訊報》政治評論員查理·班特利-阿斯托(Charlie Bantley-Astor)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中國大量資助研究機構可能帶來意識形態壓力。一些學生和學者反映,他們在研究中引用中國的經濟模式或法律案例時,曾被校方要求更換材料,因為中國學生投訴這些內容“文化上敏感”或“涉嫌誹謗或不真實”。

班特利-阿斯托還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學生進入英國大學,這種情況變得更加普遍。中國學生支付的學費是本地學生的兩到三倍,使得大學在經濟上更依賴這些國際學生。此外,他提到英國政府通過的《高等教育言論自由法案》(Higher Education Free Speech Act)要求高校透明,公開海外資金來源,以防止外國勢力對學術自由的影響。

今年四月,時任英國副首相奧利弗·道登(Oliver Dowden)說,英國政府將對英國高等院校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督,從而加強對敏感技術的保護,並減少對外國資金的依賴。這一舉措旨在防止國家安全受到外來幹預,特別是來自像中國這種“無視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國家。

觀察人士指出,要實現這個目的,《高等教育言論自由法案》(Higher Education Free Speech Act)是重要的工具。然而,工党的教育大臣卻在今天(7月29日星期一)宣佈停止該法案的實施,以確保高等教育領域的“財務狀況穩定”。

班特利-阿斯托說:“有證據表明,一些來自中國的學生與中共保持聯繫,這對學術自由構成潛在威脅。因此,我們需要更嚴格的法律來確保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和透明度。”

在去年十月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布朗教授表示,國王學院的同事們非常清楚與中國學生交流中出現的問題,而且並不天真。他認為,理解和傾聽在英中國學生的聲音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是學術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他也強調,與中國的合作仍然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等領域,因為這些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

不過,布朗當時提到,他認為,相比與中國的挑戰,英國自身內部的分歧可能更為嚴重,這使得解決包括與中國關係在內的許多問題變得更加困難。他告訴美國之音:“我們的內政大臣(Suella Braverman)發表了很奇怪、很可怕的言論,我覺得這比習近平更能嚇到我。”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