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署:東南亞的難民流動減少 但旅途中面臨的威脅增加

2019 年 10 月 1 日

聯合國難民署今天發佈的一份報告稱,在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的18個月中,東南亞的難民流動急劇下降,但那些逃離暴力和迫害的人所面臨的威脅卻有所增加。

報告表示,羅興亞人仍然是該地區流動的最大難民群體。在報告所述期間,將近1萬8000人登記為新抵達孟加拉的難民。他們大多是在2018年初抵達的,此前在2017年底,流離失所達到高峰,當時估計有70萬羅興亞人逃離緬甸。

在報告所述的18個月期間,另有1597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進行了危險的海上旅行,其中至少有15人溺水身亡或失蹤。估計實際死亡和失蹤數字遠不止於此。

在前幾年,人口販運者是造成大多數死亡的罪魁禍首。人們被毆打致死、被槍殺或被剝奪食物和水。自2018年初以來,海上死亡或失蹤的主要原因是沉船或遇險船隻在海上失蹤。許多這樣的船在沒有經驗豐富的船員掌舵的情況下起航,並且船隻在建造之初就不是為了長途旅行,也不具備相應的設備和維護能力。

難民署在2019年收集的難民證詞還顯示,人口販運者對船上的移民實施身體虐待的事件屢見不鮮。這些虐待往往是為了從移民親屬那裡勒索贖金或強行維持秩序,以及避免人們在非常規旅行中對水和食物提出要求。婦女和女孩,特別是獨自旅行的婦女和女孩,特別容易遭到強姦和虐待。20多年前,在從陸路或海路逃離的難民中,一半以上的人說他們的旅程很艱難,但生命並未受到威脅,但所有在過去五年裡逃離的人都說他們擔心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 。

與此同時,在該地區其他地方,少數難民從最初的庇護國向另一個國家進行了二次流動。人身威脅、無法滿足基本需求、害怕被驅逐出境、與收容社區關係緊張或缺乏教育機會,是難民第二次流離失所的最常見誘因。

難民署呼籲該區域內外的所有國家通過安全和法律的途徑擴大適用解決方案的機會。這些措施有助於減少難民為尋求保護或與家人團聚而甘冒進行危險旅行的風險,或被迫落入犯罪走私網路的手中。

難民署強調,至關重要的是,該區域各國應支援努力確保根據2016年《巴厘宣言》中的承諾,對海上和上岸救援做出更加協調和可預測的區域反應。

2016年3月,東南亞國家在“巴厘進程第六次部長級會議”上通過《巴厘宣言》,承諾採取全面的區域辦法,通過加強海上搜救、可預測的上岸、臨時保護以及為難民和移民提供法律途徑方面的合作,管理混合移民流動。 這是該區域論壇14年歷史上首次發表這樣的宣言,表明其45個成員國在世界各地出現大規模被迫流離失所之際,堅定致力於應對混合移徙的區域挑戰。

source: 
U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