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 31日
“我希望在亞洲發展,香港給予我這個機會,而且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所以我有興趣留在這裡,”來自法國的Stephane透過交換生計畫在香港城市大學完成資訊科技學系的學士課程,符合“高才通”計畫的申請資格,因此他在畢業後留在香港,希望能在香港繼續發展。
然而在向20多家公司提出申請後,卻一份工作都沒有找到,令他感到十分沮喪。
“找工作確實不容易,或許要寄望有雇主願意嘗試一些特別人選吧,”他感慨地告訴美國之音。
“高才通”招才有道
自從香港實施國安法,尤其是對抗議者進行殘酷的大規模鎮壓後,香港人才開始大量外流。特別是在及英國政府放寬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持有人的移居、就業及就學資格的刺激下,數以十萬計香港人在最近4年選擇離開香港,往外地發展。
為了補救人才大量外流對經濟造成的破壞,香港政府在2022年設立“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簡稱“高才通”,希望藉此從非香港人才市場上“搶人才”來填補空缺。
高才通的申請資格分為三類,分別是“前一年全年收入達250萬港元”、“在合資格大學取得學士學位,並於前五年之內累積至少三年工作經驗”及“在非香港合資格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少於三年工作經驗”。為了擴大招才範圍,香港政府特首李家超在今年10月發表的新的“施政報告”中宣佈,在高才通計畫中增加4所英國及美國藝術及設計專業的大學,以及9所中國大陸學府成為“合資格大學”,合共198所大學符合資格。李家超說,香港歡迎更多的中國大陸人來港,目標是到 2046 年接納超過100萬內地人,以抵消出生率下降和人才外流的影響。
根據香港政府官方資料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共收到100,972個合資格人士申請,當中有81,463人獲批,遠超政府當局預計的每年批准3.5萬個申請,而且其中的66,109個獲批個案已經入境。當中符合“前一年全年收入達250萬港元”的申請人士中,有20,919個申請獲批,當中18,100位人士已經入境。香港政府表示,這些透過高才通計畫到香港就業的人士,入息中位數達5萬港元月薪,預計為香港帶來340億港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約1.2%。
高才們求職路不通
不過在這些漂亮的數字背後,香港政府卻在另一邊廂公佈殘酷的現實資料。勞工及福利局去年11月,向當時透過高才通簽證抵港逾半年的5000名申請及家屬進行問卷調查,卻發現只有54%受訪者表示“已就業”,“已定居香港”的受訪者竟只有43%。
《南華早報》援引一位畢業於墨爾本和悉尼的大學,今年7月滿懷希望地來到香港的23 歲深圳人基拉·熊(Kira Xiong)的話說:“我感到很困惑。政府邀請了我們,但現在我們到了香港,卻感覺受到了不那麼熱情的歡迎。”
基拉·熊持有香港高才通計畫的兩年簽證,希望能找到一份金融工作。但是在花了近三個月的時間發送了100多份簡歷、降低了薪資預期後,才找到一份與專業無關的的行政工作。
24 歲的劍橋經濟學畢業生彼得·張(Peter Zhang)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去年按照高才通計畫進入香港後,就不斷地發送簡歷求職,整整經過六個月,才於3月獲得了初級金融分析師的職位。
香港民間團體“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在今年7月就攜子女來港生活人才家庭具體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當中有71.5%為高才通人士,但其中21.6%的人表示尚未找到工作。
雇主只按需要限量招才
對於雇主來說,高才通計畫確實為他們提供更多人才的選擇,不過到底是否因此找到合適人才,卻還是充滿問號。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均設有辦事處,擔任物流公司東主的張堅雲,坦言若非業務特殊需要,是不會特別為外來人才打開方便之門。他表示過往為了希望開拓印度市場,所以特意從當地聘請人才到香港辦公室上班。可是張堅雲在這些印度籍人士上班兩個月後,才發現這次招聘無法達到自己的期望,於是還沒過三個月試用期便將對方辭退,至此沒有聘請非本地人士,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的辦公室,都只是聘用當地員工。
經營跨國資訊科技公司的林曉東,也有聘請來自中國大陸、印度和印尼的員工,他認為招聘人才始終還是視乎公司需要為主,國籍絕對是次要考慮條件。林曉東告訴美國之音:“我們的公司有經營小紅書和抖音的廣告,所以聘請內地員工是因為他們熟悉市場需要。坦白說我們跟他相處之後,發現彼此間的文化差異確實有落差,不過正因如此,才需要他為我們擴展在大陸的業務。相反如果我們的業務是要熟悉Facebook,國內人士根本不會用,就不適合了。另外我也需要聘請需要創意開發的職位,所以聘請精通英文,又能夠應付跨國企業的需要,不同種族的人反而更勝任。”
成效不彰連親政府人士也批評
不過高才通計畫所接受的申請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申請者超過95%,真正外籍人士的申請比例甚至低於以往的“一般就業政策”時期。加上超過兩成申請獲批人士竟然還沒能找到工作,於是連目前已經完全被親政府人士壟斷的立法會,也有不少議員對高才通計畫成效提出質疑。選委界議員林振升指出,根本沒有太多外國人來香港工作,而申請者獲批後實際上有否到香港也不知道。另一選委界議員洪雯早前在中共三中全會時,更指出香港政府在這項“搶人才”計畫上根本沒對症下藥,只在金融和商貿招攬到人才,但這兩個領域根本不缺本地人才,自然令外地人才難以找到合適工作。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許楨,認為“高才通”這名詞本身已有誤導成份,他們在香港的競爭力根本沒有明顯優勢。他表示:“他們的學歷在香港就業市場來說不算非常突出,而且連在資歷上都比以往各種專才計畫的人士,甚至在本地大學畢業的大陸學生更淺。而且他們沒有在香港居住和就學經驗,連社會聯繫都不強。一般求職行為除了學歷,社會聯繫非常重要,社會聯繫薄弱令他們的求職時間相對較長。”
不過另一方面,許楨認為隨著高才通實行計畫行之經年,不合適的“人才”申請可能會愈來愈少,找不到工作的人才比率也會愈來愈低。而且香港的普遍入職薪金數字只低於美國及新加坡,稅率則遠比兩地為低,所以許楨相信香港對於外地人才來說仍有一定吸引力。從另一方面來說,就算這批高才通人士在香港找不到工作,由於他們的家境相對富裕,所以一般來說可以逗留在香港找工作的時間相對較長,從消費角度來說,也可說是對香港帶來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