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中視覺識別設計提案

 

2021年11月1日/陳寬常         

 

社會整體環境的變遷改變了國人對於生育的觀念,再加上醫學、公共衛生、營養以及安全方面不斷的進步,提高了人類的平均壽命。使得高齡者在我國總人口中的比例,逐漸增加。然而高齡者在生理、心理、運動、知覺與認知的機能不斷的退化,其行動能力日漸衰退,高齡者的社會環境適應等問題之衝擊將隨之而來,因此必須即刻加速規劃因應之道以因應人口結構高齡化現象所產生之種種社會需求。 本文主要著眼於探討有關高齡者在公共空間環境中可能出現不便或不注意而受危害之處,並從視覺設計的概念裡延伸出一系列適用於高齡化社會的識別系統設計,以降低高齡者在其公共空間生活環境的危險因素希望可以帶給高齡者更多的關懷,讓高齡者可以在公共空間中生活更安心、更安全。

 

前言: 

人口老化在全世界已成為趨勢,老年人在身心靈都需要特別的照顧與關愛,隨著高齡化的加劇,政府針對社會福利等政策來解決老年化問題,然而臺灣地區逐漸脫離「多生多死」的金字塔型人口結構,轉變為「少生少死」的吊鐘型人口結構,人口結構急速顯現少子高齡化現象。臺灣地區自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行列之後,人口老化相關課題就備受各界關注。至2004年底止,臺閩地區的老年人口為215萬476人,較2003年底增加了6萬2,742人,占總人口的9.48%,較2003年底增加了0.24個百分點。臺灣地區人口老化的原因包括平均壽命的延長、死亡率及生育率的下降等,其中特別是生育率的降低是影響人口老化的重要因素,對人口結構的影響遠超過死亡率。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超過7%,成為聯合國定義的老人國。值得住意的是這些自然「老化」過程,將隨著生命預期而延長,不僅未來65歲人口增加,75歲以上的「老老人」所占的比例也會不斷提升。這個人口老化的現象習慣性地被詮釋為老人問題。在「老人問題」成為公共論述的建構過程中,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都參與這個「問題化」視框的複製。解決老年化的問題,不只要以物質供給,更要以文化、心靈等方面著手,使高齡者以主動、積極的面對未來的挑戰。為此我國內政部在「人口政策白皮書」97年年中報告中特別就「高齡化社會之對策」提出8大項策略,其中第2項提出建構「完善的老人健康與社會照顧體系」與第6項「完善高齡者交通運輸環境」,此對策已勾勒出高齡者在社會環境中的需求。針對迎接高齡者社會的到來這樣的環境趨勢與動向,本研究運用視覺設計方法提出一套適用於現今社會中,關於高齡者需求的視覺識別系統,提醒大眾在公共空間中對高齡者的關懷。

 

探討高齡者對於公共空間的使用性與適應性需求,提出合適的高齡者關懷視覺識別系統的設計提案。              

 

    隨著高齡化社會之發展,台灣地區的人口結構已呈現迅速老化的現象,所衍生的社會適應課題已是目前必須面對之重要社會問題。目前台灣的老人照護機構之研究大多以老人照顧安養設備與醫療環境為主,甚少探討老人活動及公共空間相關議題,缺乏探索空間組構型態特徵與老人生活行為兩者間之關聯性分析,難以洞悉現有之空間配置模式與使用行為兩者間所存在之落差問題。因此有關老人在公共空間組構特徵及其有關之行為模式議題,即為本研究欲探討之重點。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高齡者對於公共空間的使用性與適應性需求,以及他們在交通運輸環境的使用需求、遭遇困境時的情境,並針對問題提出合適的高齡者關懷視覺識別系統的設計提案。                              

 

台灣地區的人口老化速度,高齡者的需求,高齡者社會來臨的變化

 

本文蒐集國內外有關老年人養護機構類型及相關研究,討論老人公共使用行為的環境影響因素,建立空間配置模式對於使用行為影響之認知,並作為本研究實證案例研究發現之對照依據,有助本研究相關議題之釐清。

 

1.1高齡涵義的界定

 

何謂「老人」?隨著時代不同、文化不同與社會習俗不同而改變。 每個人的老化都不盡相同,除了法律規定之外,應可從生理、心理、社會,以及最重要的「自己感到已老」的主觀意識等層面多項指標來界定老年涵義。

 

1.1.1.年代年齡(chronological age)

依據聯合為世界衛生組織(Wor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所訂定的標準,一個國家六十五歲老年人口,占全國總人口在百分之四以下者為「青年國」;在百分之四以上,未滿百分之七者為「成年國」;超過百分之七者為「老年國」,即已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標準;目前國際上將六十歲、六十五歲皆列為老年人口的統計標準。

 

1.1.2.社會年齡(sociological age)或稱退休年齡

 退休年齡認定,主要依據是老年人口功能取向(functional approach),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各國之間對退休年齡的規定差異較大,例如:日本為六十歲(產業界為五十五歲);中國大陸、法國為六十歲,台灣(產業界為六十歲)等國家和地區為六十五歲退休。

 

1.1.3.生理年齡(Physiological age)

生理年齡即用來衡量人體組織器官功能所持續的時間,據現代科學研究,當男、女性在四十歲時,開始視力衰退;五十歲以後老化進程加快,惟不同的個體,老化開始的時間及速度快慢不同;同一個體的不同器官,其時間與速度亦不相同,這種差異除決定於遺傳因素外,還取決於後天因素或外在環境之影響。

 

1.1.4.自我認定已老的主觀意識

自我認定「自己已老」的主觀意識,可由以下三個層來判斷:(1)身體上的症狀:身體症狀有視力、聽力衰退、牙齒脫落、皺紋增多、頭髮蒼白或稀疏、行動不便、性慾減退、活動力下降與容易疲倦等。(2)精神與社會性活動:孩子長大成人,第二代誕生、配偶死亡、周遭與親友的對待與稱謂、提早退休、家庭權柄旁落、健忘、缺乏耐心等。(3)心裡認知判斷老年期確實是「喪失時期」,失去思考、記憶、注意力、解決問題能力,使自己維持每日活動的能力改變。但當把自己當作老人看待,就會對未來喪失憧憬與希望,所以老年更應該對抗喪失,確立更加充實的生活。

 

1.1.5.老人年齡的界定

我國「老人福利法」第二條規定:所稱老人係指年滿六十五歲以上之人;「公務人員退休法」第五條規定:年滿六十五歲為法定退休年齡。此外,內政部人口統計,以年齡在六十五歲的人列入老年人口範圍;可見以六十五歲以上來界定老年人口,進而說明人口老化趨勢是常見的習慣,也是當前公共政策、法律、學術研究或實務上的必要作法。

 

1.2.台灣地區的人口老化速度

台灣地區自一九八三年以來,育齡婦女生育率持續低於替換水準,嬰幼兒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重開始下降,人口迅速趨向老化與衰退作用。我國人口老化的快速形成,其步幅已超逾人口成長速度,依據台灣地區歷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所占總人口之比例,在民國前七年至民國二十九年之間呈現些微波動的穩定趨勢;但自民國四十五年人口之後,老年人口所占總人口比例則逐漸上昇,載至民國九十一年時已達8·93%。此一期間,尤以民國七十九年至九十一年間成長速度最快,老年人口總數從72萬5千餘人增加至200萬7千餘人,成長達2·77倍,台灣地區老年人口在比例上快速成長,在數量上亦呈直線上升。

 

1.3.高齡者的需求

美國社會學者Forder更具體指出老人的需求,從基本的健康需求、經濟需求、居住需求到高層的心理及社會需求,以求取老人晚年生活目的的滿足,以及對老年角色的圓滿適應(李瑞金,民85)。老年人除生理與健康變化外,同樣具有正常的心理與社會性需求,但老人也有特別的行為模式,他們的活動範圍、對象、嗜好亦常與非老人的人口群不同,老年人心理及社會適應需求也有明顯差異,不同年齡層的老人需求重點亦不同。

老年人有五種心理需求:

1.3.1應付需求:指可以使個體在複雜社會充分發揮的需求,其中包括生理需求、社會互動、消費及生活的基本能力。

1.3.2表現需求:個體從活動參與中獲得內在回饋,使心裡獲得滿足。這可以彌補年輕時因工作忙碌而不得不放棄的興趣,並藉由參與中保持與社會接觸,增進友誼的發展。

1.3.3貢獻需求:藉由利他欲望而充實自己,增進自我價值,並促成自我的統整。

1.3.4影響需求:透過老年人累積豐富經驗的傳承,可使老人覺得生活更具有意義。

1.3.5超越需求:更深入了解生命意義,超越生理限制,使人生達致圓融的境地。

 

1.4高齡者社會來臨的變化

 

以社會問題或社會政策為主的制度取向研究中,大多收集一堆客觀的老化事實,包括收入、居住、飲食、健康、疾病、家庭、人際關係等等的實徵性資料,作為擬定老年政策、解決老人問題的參考,因而形成老年人研究「問題化」。由於研究取向的分離與限制,使得目前老年學的發展,至少仍然存在兩種明顯缺失:

 

1.4.1缺乏整體觀:由於大部分屬於不同學術領域,不同研究之間彼此鮮少統整或互相參照的機會,跨學門研究的不足,以致老年人研究往往缺乏整體觀與一致性。

 

1.4.2老年物化觀:大部分的研究幾乎將老年人誤認或化約為一個特殊命定的年齡群,或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社會階級,忽視老年社會建構的變異性與複雜性,以致造成老年族群物化的現象。

 

大多數的老人界定主要是以生理狀態和社會角色定位為主,然而對於生理退化的時間認知卻分散在不同年齡層,顯示生理退化並非客觀的事實,而是一種主觀的認定或再詮釋的產物。

 

高齡者在公共空間易於發生的問題與視覺設計提案

 

1.1高齡者的生活型態與問題

 經由訪談過程中,本研究發現了高齡者對公共空間使用上的不便,以及困擾,針對高齡者在公共空間較易於發生的問題如表:

 

透過上述的要點發現,高齡者的公共空間生活環境處處充滿不足之處。因此如果可以不時的提醒社會大眾,在公共空間生活環境上考量高齡者所碰到的不便處和困擾,藉此可以增進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和安全性。

 

1.2視覺設計提案

 

    針對高齡者使用公共空間所發生的不便,從視覺設計的概念裡延伸出一系列適用於高齡化社會的識別設計,以降低高齡者在其公共空間生活環境的危險因素。

 

結論

 

在高齡化社會已然成型的台灣,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讓65歲後的你我活的自在、安全又沒有煩惱! 本提案係運用設計創意,一個簡單的圖形符號可以讓社會中的高齡族群避免不必要的危險與不便,獲得更多的尊嚴與安全保障,是高齡化社會的有效因應對策之一!希望本研究成果可以帶給高齡者更多的關懷,讓高齡者可以在公共空間中生活得更安心、更安全。

 

 

source: 
Global People Daily News
Insert into ip_checker (ip, create_date) VALUES ( '18.117.114.128', 1743507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