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
全球人工智慧(AI)晶片大廠英偉達(Nvidia)是美國圍堵中國AI發展的指標美企。過去一年來,英偉達為了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只能對中國客戶供應低階AI晶片。但這種算力大減的“閹割版”晶片,中國買家近期據傳反應冷淡,而且中國產業圈興起“自研晶片替代”的呼聲,似乎形成中國AI企業界的主旋律。
英偉達為規避美國的晶片管制,已為中國市場設計出第二代“降規版”AI晶片,但近期經中國客戶側試後,據報普遍反應冷淡,恐對英偉達今年在中國的銷售帶來極大壓力。根據英偉達的最新財報,中國市場約占其全年營收的兩成。
因此,包括《介面新聞》等中媒近期紛紛臆測,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上個星期到訪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除出席中國區各分公司年會外,恐怕也有急於“安撫中國客戶”的意味,尤其要穩住中國車企AI晶片大戶。黃仁勳上一次訪問中國是在5年前。
英偉達第二代供中特規版即將上市
基於美國的晶片出口管制,英偉達在2022年底為中國客戶設計出第一代“降規版”AI晶片A800和H800,以期保住中國的市場份額。
但美國商務部顯然認為,這兩款晶片的規格仍偏高,於是去年底再緊縮門檻,直接封殺A800和H800的銷中之路。
據路透社當時引述消息人士稱,英偉達計畫推出第二代“降規版”晶片H20、L20和L2,發行時間就在今年第二季前。
不過,中國客戶近期側試過幾款“閹割版”晶片後,據報普遍反應冷淡。其中,華爾街日報1月7日引述消息人士稱,阿裡巴巴和騰訊等中企都不買單,恐下砍對英偉達的訂單。
全球調研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分析師Frank Kung也直指,中國雲端企業目前約八成的高階AI晶片是向英偉達採購,未來5年,這比例可能降至50-60%。
“閹割版”晶片算力剩七分之一
英偉達最新“閹割版”晶片之所以不符合中國買家需求,恐因其算力大降至只有頂規版的近七分之一。
在臺北的半導體專家、《DIGITIMES電子時報》副總黃逸平告訴美國之音,以AI晶片的算力單位:每秒浮點運算次數(Tflops)來計算,英偉達頂規版的H100晶片算力約達1979 個Tflops,比“閹割版”H20的296個Tflops硬是快了6.68倍,因此,H20晶片對進入大型AI語言模式軍備競賽階段的各家中國企業來說,其算力根本無法負荷。
換言之,“快速運算”才是中國AI晶片賽道的唯一續命丸。
但既然英偉達高階晶片一片難求,中企產業圈於是傳出採購國產顯卡(GPU)晶片的風向,大唱中企自研晶片找出路,成為業界的主旋律。
在北京的中國通信業觀察人士、《飛象網》執行長項立剛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批評美國圍堵中國AI晶片的基本思路是認定中企做不出算力相當的晶片,但他說,這種思維是錯誤的,因為AI用的GPU晶片不如手機晶片精密,也不必把計算、存儲、2-5G通訊技術、甚至中央處理器(CPU)都整合進去。相反地,GPU晶片只需邏輯計算就可以被用來做AI模型的訓練。
中企主旋律:國產自研AI晶片替代
他說,中國制AI晶片的效能不及英偉達是事實,但有好幾家中企制晶片的算力指標已經接近英偉達的部份產品,現在唯一欠缺的是像英偉達所打造出的生態平臺,亦即已臻成熟的CUDA平臺,讓各家易於在平臺上開發各式AI應用。
CUDA(Computer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全名為“統一電腦架構”,是英偉達所推出的一種軟硬體整合技術,可用於圖形顯現、物理運算或密集資料的計算,甚至協助部分軟體開發商研發諸如影像剪接軟體的外掛程式等。
項立剛說:“英偉達強大,因為它有個CUDA。CUDA可以把各種各樣的顯卡、各種各樣的計算能力整合起來。說白了,它就是有一個生態,這個生態,中國大陸就不夠強大。我們這個是有差距的,(晶片算力)指准沒有差距,差距在於生態。”
他說,英偉達的晶片若算力快、生態系又成熟、又廣被使用,自然受中企客戶歡迎。但若英偉達受限於美國管制,未來有斷供的風險,中企為了確保供給安全性,自然得找替代來源B計畫,其中,國產自研晶片當然成為目光所在,而且他認為,只要中企大量集中用起來,生態系自然也就可以成形。
項立剛說:“美國如果是一禁,中國的企業一看,我如果買英偉達的產品,我就沒辦法保證供應,它沒供,我又需要,那我就買國產的。國產的產品生態是怎麼形成的,就大家用起來,生態就有了。”
他說,中企、國內等研究機構對晶片的需求不同,因此,完全不買英偉達的晶片,可能性不高,但未來中國AI產業界軟體人才濟濟,會朝各家晶片介面和應用的整合、及生態系的建立來努力,以期有朝一日突圍美國的AI圍堵,反而促成中國AI產業的自主發展。
半導體專家:中國僅華為可力搏英偉達
但AI晶片制程的突破和生態系的打造都非易事,臺北半導體專家黃逸平說,中企就算有能力自研AI晶片,也得花上5-10年,才能打造類似英偉達領跑的開發平臺生態系,尤其對許多新創公司來說,這困難度不僅高,失敗率更高。
他說,放眼中國,目前可能只有華為有此能耐,但這也是美國最緊卡脖子的中企。黃逸平說,中企要採購到高階算力的AI芯,眼前首選之路就是透過所有間接第三地,例如中東或新加坡供應商代買,甚至水貨等非法管道,但能採購到的數量非常有限。長期而言,自研晶片也是出路之一。但他說,從單顆AI晶片的產制,到做成GPU顯卡基板及插滿基板的模組後,還須做成伺服器並在該伺服器上建置軟體棧(software stack),也就是為了實現某種功能解決方案的軟體子系統,才有辦法讓開發者運用這個伺服器,來開發大型語言模型或多模態模型的AI應用。這曠日廢時,且超乎任何中國新創公司的能力,除非有大型的中國雲端業者願意長期用整個生態系的力量來扶植。
華為利基:晶片、雲端服務和生態系
黃逸平說,放眼中國的雲端業者中,包括阿裡雲、華為雲、騰訊雲或是其他電信業者的雲都具有發展的潛力,但他最看好的是華為的生態系,因其最完整,不管是整體開發環境、軟體棧,還是它在中國已形成的、龐大的開源軟體社群平臺,都是競爭實力的積累。
尤其是華為的AI晶片升騰910B,算力至少已經比肩英偉達的A800晶片,也就是第一代的供中“閹割版”晶片,未來華為聯手晶片制程接近7奈米的中興國際,若能再繼續往更高階的5奈米制程挺進,或有可為。
黃逸平告訴美國之音:“它(中國)國內自研自產的AI晶片超過(晶片算力)這件事情是一回事,然後能不能建立完整的生態系是另外一回事。我覺得,華為是在(中國)國內最有能力做到這件事情。綜合而言,我會看好,華為相對來說是美國現縮英偉達、超微半導體公司(AMD)、英特爾(Intel)這些個(晶片)算力,然後釋放出來的這個市場空間,我認為華為是最有可能會去吃到的。”
綜合路透社、《華爾街日報》報導,中企百度、阿裡巴巴和騰訊近幾個月已先後傳出,轉向華為下單。不過,即便華為穩定供貨,中企能從華為買到的最高階AI晶片仍不過是英偉達第一代“閹割版”等級的算力,這對中國AI發展恐仍帶來限制。
日專家:華為難取代英偉達,中國AI發展處劣勢
在日本東京的經濟產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托爾貝克(Willem Thorbecke)以電郵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他不認為華為有能力取代英偉達。目前,中企要採購高階AI晶片還是得透過第三地搜購,規避美國對華的限令。他說,在此前提下,中國的AI發展必然屈居下風。
托爾貝克說:“中國絕對處於劣勢,無法向(荷蘭晶片設備製造商)阿斯麥(ASML)採購最新進的光刻機製造晶片,必然拖累中國的AI發展。不過,中國有一流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美國的限令或也可刺激他們找到出路。”但托爾貝克也警告,中國快速發展AI後,利用AI科技來監控其國民、限縮其自由的AI暴政
據彭博社1月22日引述中國海關統計報導,中國去年總計耗資400億美元進口半導體制程設備和工具,展現打造半導體產業的自主發展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