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網路截取
2023年12月12日
阿聯酋杜拜— 台灣被禁止參加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但台灣派往迪拜的一名代表在會談間隙接受了美國之音(VOA)的獨家採訪。環境部長薛富盛告訴美國之音,台灣願意為迪拜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批准的新的氣候損失和損害基金捐款,該基金旨在補償全球南方脆弱國家所遭受的損害。
台灣面積雖小,人口也只有2,390萬,但其人均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超過了中國、日本和歐盟等排放大國。化石燃料仍佔台灣能源結構的80%以上,且大部分依賴進口。
隨著被《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歸為發展中國家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承諾向損失和損害基金提供1億美元,發達經濟體面臨效仿的壓力。薛富盛說,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與瑞典相當,因此感到責無旁貸。
「我們將履行我們的(氣候)責任。如果我們能參與對話,我相信台灣願意為(損失和損害基金)做出貢獻,」薛富盛告訴美國之音。
他補充說,台灣已經提供了氣候融資,其中包括向其僅存的幾個外交盟友之一馬紹爾群島提供100萬美元,用於氣候變遷適應。它還向夏威夷捐贈了50萬美元,用於毛伊島毀滅性的山火之後的救災工作。
「所以台灣一直透過這樣的管道做出(氣候)貢獻,如果我們能夠加入官方談判,我們就能做出更大的貢獻,」 薛富盛說。
這個自治島嶼已被排除在所有COP28氣候談判之外,因為它不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承認為成員國。
包括薛富盛在內的許多政府官員被禁止進入該場館的藍色區域,所有氣候談判都在那裡進行,議題包括損失和損害基金、對氣候變遷的減緩、適應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COP28氣候高峰會期間,伯利茲、馬紹爾群島等11個台灣邦交國推動將台灣納入聯合國氣候架構。中國週六(12月9日)提出抗議,稱此舉“不可接受”,並聲稱這個民主治理的島嶼是其領土的一部分。
氣候正義
「(我們沒有被邀請參加談判)真是太遺憾了,因為氣候變化不是一個可以單槍匹馬解決的問題。它影響到地球上的每個人,並且依賴每個人來減少排放......這也是國際社會在減緩和適應方面的損失。」
氣候科學家兼氣候追踪(Climate Trace)組織主任伊薩蒂斯·辛特倫(Isatis Cintron) 表示,將台灣和波多黎各等某些地區排除在外,不利於實現氣候正義。
辛特倫對美國之音表示:「如果我們將人們排除在(談判)桌外,我們就無法談論全面的氣候正義。」
台灣氣候行動網(TCAN)研究主任趙家緯表示,這種排除也阻礙了台灣正式履行其氣候責任。
「台灣是(人均)最大的排放者之一,它承擔著相關的氣候責任,」趙家緯告訴美國之音。他補充說,台灣還應該將其當前的氣候融資擴大到盟友。他說:「台灣在氣候融資方面絕對處於捐助者地位。」
薛富盛說,在「台灣能幫忙」的活動中,台灣可以在適應技術方面提供協助,包括早期預警系統、災害預防等。
排除在外
氣候損失和損害被納入有關逐步淘汰或逐步減少化石燃料的談判文本中,使氣候變遷的緩解成為損失和損害的核心。台灣並非《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的簽署國之一,該協定旨在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1.5攝氏度之內。
今年早些時候,台灣簽署了《氣候變化應對法》,承諾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但趙家緯說,沒有聯合國的認可,台灣淨零排放的監測過程可能會變得複雜。
「台灣的NDC(『國家自主貢獻』-各國在COP會議上的綠色承諾)是否符合實現《巴黎協定》的需求?如何確保台灣綠色目標的執行與其氣候責任相稱?我們無法進行正式磋商,因為台灣沒有參與談判,」他解釋道。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今年稍早揭露的報告顯示,台灣著名的半導體製造業——也是全球最大的——在2021年使用的再生能源不到10%,預計到2030年能源消耗量將翻倍。不過同時,台灣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商台積電(TSMC)將其2050年實現100%再生能源的目標提前到2040年。
趙家緯說:「半導體生產是台灣能源轉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台灣無法參與製定綠色產業規則的對話,只能被動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