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時間: 18:46 2016年01月22日星期五
馬里蘭州巴爾的摩
天才少年一定會成才嗎?這很難說。不如我們探訪馬里蘭州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才少年中心,去看看他們是如何引導天才少年利用自己的天賦,為未來做打算的。
天才少年中心的學員本傑明·維甘德說:“我對數學感興趣,但是我閱讀和寫作分數更高…”
這聽起來不太公平,不過世界上總有這樣一部分人特別聰明,我們管他們叫天才。
天才少年中心常務董事伊萊恩·漢森說:“我們把天才定義為年輕人擁有的、可以做出傑出貢獻的潛力。我們主要看重的是學術方面的潛能,學術潛能有很強的學科針對性。”
2015年,2萬4千名小天才參與了天才少年中心的暑期課程或者是網上授課。來自美國以外國家的天才學生有2400名。參加過天才少年中心課程的名人包括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和谷歌的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
天才少年中心常務董事伊萊恩·漢森說: “我們有非常具體的針對性很強的方法來判斷誰是天才。我們管它叫超水平測試。每年我們有“天才搜索”號召孩子們來做這個測試。受測試的孩子做的題目是為年齡更大的孩子準備的。”
通常,對孩童的教育是按照年齡而不是智力分級的,許多天才少年因為覺得同齡人的知識太過簡單而不必努力,虛度光陰。霍普金斯大學天才少年中心傑出校友獎獲得者皮魯·陳說他小時候就是個搗蛋鬼:
“小學時候我總是闖禍,被扭送校長室。六年級,也就是說再有一年我就升初中的時候,有位老師意識到我頻繁地闖禍搗蛋是因為我實在是太精力過剩了。”
就這樣,像許多其他孩子一樣,皮魯·陳通過測試,成為天才少年中心的學生。13歲的本傑明來自馬薩諸塞州,吸引他來天才少年中心的原因和皮魯·陳有些不同:
“我和大部分同學的興趣愛好不太一樣,我覺得很難和他們相處。來到天才少年中心,每個人都很友善,沒有人會議論你、取笑你、或者欺負你。”
所以,天才少年中心要做的,就是幫助小天才們找到同類,並不斷挑戰自己的潛能。
天才少年中心常務董事伊萊恩·漢森說: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們感到無聊,一個基本守則就是為他們設立高標準。但我們不採用考試排名,因為這裡沒有針對他人的競爭,只有針對自我的挑戰。我們也希望學生明白他們也有失敗的時候,但是這完全沒有問題,因為你從失敗中學習到的和從成功中學到的一樣多。”
在美國提到高分學生,人們不免想到勤奮的亞裔學生。天才少年中心最近兩年的傑出校友獲得者都有亞裔名列其中。2015年度的傑出校友皮魯·陳與他在斯坦佛大學的同學意識到谷歌眼鏡作為醫療平台輔助病人的可能性,在2012共同創立醫學應用企業Augmedix。天才少年中心2014年的傑出校友陶哲軒在21歲時即獲數學博士學位,24歲時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數學系教授,並在31歲時獲得有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在天才少年中心,亞裔學生在人數上並不佔優勢,但各個學科都有他們的身影。
天才少年中心臨時董事山姆·羅伯福吉爾說:“總體上說,數學和科學是人數最多的課程,但是亞洲學生哪個學科都很擅長,不管是寫作、人文學科,還是科學學科。”
在美國,亞裔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之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在天才少年中心10月中旬為優秀學生舉辦的頒獎典禮現場上,亞裔在一眾望子成龍的家長中並不顯眼。有些亞裔家長在對孩子的要求上也不再僅限於考試分數。13歲的安娜貝爾來自費城,父親趙先生作為亞裔,認為家長的期待與孩子的成績應該是交替上升的關係,這裡的成績,除了考試分數還有更重要的含義:“希望她現在養成一個不錯的工作習慣,比如努力工作,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她的任務就是要充分發揮她所有的潛能。”
安娜貝爾對於未來的打算,也與人們對亞裔的既定形像有所不同:
“很多時候,要先追求幸福。我的老師告訴我,找工作的時候,要找你喜歡做的,之後錢自然會來的。所以對我來說一個好的未來就是我能做我喜歡的事情,比如畫畫、數學、科學,還有就是幫助別人。”
天才容易讓人產生期待,可是,天才的成才之路在某種程度上可能與普通人並無二異。天才少年中心在無數天才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扮演了關鍵角色,但不會是唯一的角色。
Photo:霍普金斯大學巴爾的摩校園